在流量至上的娛樂時代,《演員請就位》第三季以犀利的姿態回歸,不僅揭露了影視行業的亂象,更以嚴苛的專業標準和深刻的行業反思,試圖為困境中的演員與市場找到一條破局之路。這檔節目看似充滿爭議,實則是一場對行業生態的“外科手術”,通過導師的堅守、賽制的革新與演員的掙扎,揭示浮躁背后的真實。
來源:傳媒內參—廣電頭條
作為2025備受矚目的演技類綜藝,《演員請就位》第三季(以下簡稱《演員3》)自2月14日首播以來,便憑借其導師陣容和直擊行業痛點的節目設置,迅速引發了觀眾的廣泛關注。
在流量至上的娛樂時代,《演員3》以犀利的姿態回歸,不僅揭露了影視行業的亂象,更以嚴苛的專業標準和深刻的行業反思,試圖為困境中的演員與市場找到一條破局之路。這檔節目看似充滿爭議,實則是一場對行業生態的“外科手術”,通過導師的堅守、賽制的革新與演員的掙扎,揭示浮躁背后的真實。
導師堅守:
以專業標準筑起行業底線
導師陣容是《演員3》的靈魂。陳凱歌、章子怡、惠英紅、吳鎮宇等資深影人,以“想入席,先入戲”為準則,用嚴厲的點評為演員劃出專業紅線。例如,面對楊子飾演的西門慶——一場被觀眾戲稱為“油膩行為藝術”的表演,陳凱歌直指其“在系統規則之外”,章子怡更直言“太嚇人”,當其面對未經過系統學習演員的表演時,甚至質問“這叫表演嗎?”這種不留情面的批評,恰恰是對行業底線的一次次重申。
章子怡在節目發布會上強調:“學藝先學禮,學武先學德”,呼吁演員摒棄浮躁,回歸對職業的敬畏。導師們不僅傳授演技,更傳遞價值觀:表演不是流量的跳板,而是需要“一萬小時定律”積累的嚴肅事業。這種堅守,讓節目始終保有藝術引領的底色。
除明星導師外,《演員3》節目引入制片人的“行業評級”角色,讓演員直面市場的選擇。制片人楊曉培從商業價值、市場潛力等維度對演員進行評估,這無疑增加了節目的殘酷性。在節目開場,楊曉培就與惠英紅以六大嚴酷的拷問,揭露真實行業生態——“拒絕劇本經歷”“低分作品”“無代表作”,都是制片人在衡量演員選角時的維度。
當最后一個問題“誰有過被換角的經歷”一出,在座演員全部起立,面對這一幕,導師既感心疼也覺欣慰,只有嚴厲的批評,才能敦促演員認清自我、不斷向前。
“演員永遠在被選擇”“演員很難不被某些因素裹挾”……這些無奈又清醒的回應,是演員們下定決心,邁出舒適圈的第一步。
在節目設置上,這種殘酷性促使演員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市場競爭的激烈,從而激發他們的危機感和進取心,資深的導師既是演員行業亂象的一面照妖鏡,讓流量與借口無處遁形,也是最佳助力,幫節目、乃至行業中的年輕演員們重建演技評價體系。
行業審判:
撕開流量裹挾下的亂象
目前,觀眾審美不斷提高,對影視作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與此同時,隨著短視頻等媒介形式的崛起,“速成演員”、“網紅轉型”等現象屢見不鮮。《演員3》的舞臺猶如一面鏡子,照出了行業的陣痛與轉型需求,暴露行業深層問題——基本功不足,想入席,卻難以入戲。
首期節目中,知名演員惠英紅與制片人楊曉培拋出“誰整過容”的尖銳提問,揭開了演員生存的殘酷現實:外貌焦慮、市場偏見、職業瓶頸。而部分選手們的尷尬表演更是將行業“速成文化”與基本功缺失的痛點暴露無遺。
本想借導師經典作品臺詞引起注意,卻因“盲人算命攤主如何察覺面前有兩個人”被識破,小聰明之余卻沒有確立清晰的人物設定;嘶吼、爭吵、大哭也成為吸引導師目光的“流量密碼”,卻被陳凱歌直指“盡管許多演員對演瘋子情有獨鐘,卻演的并不瘋。”
“表演不是唯恐不用力。演員有時是內心充沛,卻表現的舉重若輕”,面對這一現象,陳凱歌也作出解讀,認為年輕演員們正是因為生澀的表演經驗、競技的賽制壓力,呈現出了更加努力甚至“過頭”的演技。
通過真實呈現這些亂象,《演員3》讓觀眾看到:被流量裹挾,演員的藝術價值終將被吞噬;而安靜、真摯的表達,也終會讓“角落的遺珠”翻身入席。
在3度氣溫下穿著單衣舉牌乞討的宋伊人,憑借一句“我不識字”的隨機反應、與眼神中的畫面感,被章子怡收走簡歷;在街角飾演被霸凌女學生的楊雨潼,用一個小鹿般的清澈眼神,讓導師看到她專注、安靜的一面。
面對學員們對導師氣場太強的評價,她們卻用演技感受到導師真情的對戲,楊雨潼聊到,“入戲的瞬間,感覺章子怡就像一個善意的姐姐,用心疼的眼神看著你。”
通過一線導演、演員的專業視角,《演員3》明確劃出了演技與流量的界限,希望博眼球的演員被勒令安靜、缺乏基本功的演員瞬間出局,這無疑為整個行業樹立了職業的評價體系。這種回歸本質的態度,也是對促進影視創作提質增效,推動影視高質量發展的呼應。
破局嘗試:
賽制革新與演員成長的雙向奔赴
《演員3》的革新之處,在于將“真實生態”與“破局路徑”相結合。節目首創“表演之城”環節,要求演員在民國街景中即興創作,考驗其臨場反應與角色塑造能力。這一設計既暴露了多數演員的短板,也讓少數實力派(如張百喬、宋伊人、楊雨潼)脫穎而出,形成鮮明對比。
而對爭議學員的“改造實驗”,如楊子在發布會中聲稱“這對我是碎掉重建的過程”,盡管其表現仍被詬病,但節目試圖通過導師的批評與自我反思,為這類演員提供重塑的可能。
更值得關注的是節目“賽道”概念的引入。通過50個市場調研賽道,節目幫助演員直面職業定位的迷茫,例如張嘉元選擇“清爽男大”賽道卻因基本功不足遭質疑,恰恰反映了偶像轉型演員的普遍困境。這種賽制不僅是對演員的分類指導,更是對市場需求的精準回應。
《演員3》的爭議,本質是娛樂性與專業性的博弈。陳凱歌強調:“專業標準是唯一且至高無上的”,導師們的嚴苛點評與賽制的創新,均指向一個目標——讓演技回歸核心,讓行業看到“破局”的希望。對觀眾而言,這檔節目無異于一扇審視行業的窗口。它警示我們:唯有重建專業標準,才能讓演員真正“就位”。
《演員請就位3》或許尚未完美,但其勇氣值得肯定。它不回避行業的丑陋,也不放棄對專業的追求。正如章子怡所言:“來這不是為了廝混,而是為長點真正的本事,演員不要怕失敗,每一次失敗都是一次獎賞。”
當導師的堅守、賽制的革新與演員的成長形成合力,這檔節目或許真能成為行業的一記警示——不入戲者,終將離席;而愿為藝術躬身者,終將破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