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
——鄧小平
到今天,小平同志已經離開我們28年了。
愛橋牌、愛足球是他留給我們的深刻印象,他肯定知道我們在這28年中做了很多驚天動地的大事。2002年,我們首次闖入了男足世界杯的決賽圈,但自那以后再鮮有歷史性的突破。我們還可以驕傲地告訴他,北京不僅成功舉辦了2008年夏季奧運會,還漂亮地完成了2022年冬奧會的各項任務,成為世界上首個雙奧之城。看到這些,他應該會很欣慰。
有時候還是會為他感到些許遺憾,沒能親眼見證香港回歸、澳門回歸,沒能親自“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但他倡導的“改革開放”和“一國兩制”,不僅仍在深刻地改變著中國的命運,更在世界范圍獲得了廣泛的贊許。他是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和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但在我們的記憶中他更像是一位和藹慈祥的鄰家老人。
青少年時期的他也曾意氣風發,和很多革命先輩一樣,遠渡重洋追逐夢想。16歲時,他以“鄧希賢”這個名字先從重慶到上海,再從上海到法蘭西,到距巴黎200多公里的小城巴耶求學,但是僅僅在巴耶中學學習了5個多月,他就迫于經濟壓力而輟學,開啟了“打工生涯”,先后在法國最大的軍火工廠施奈德鋼鐵廠、夏萊特市哈金森橡膠廠等地工作,希望通過辛勤勞動掙取學費,但求學的夢想卻與他漸行漸遠。不過在法蘭西的歲月也幫助他結識了很多懷揣遠大目標的同路人,他們共同克服各種困難,一起追求新的道路,正如他后來自己說的那樣“這樣的生活使我接受了馬克思主義”。
1923年 6月11日,鄧小平在巴黎正式加入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年底,他被派往執行委員會書記局工作,協助周恩來編輯出版《少年》期刊。鄧小平對《少年》的編輯工作傾注了大量心血,從刻寫蠟版到裝訂,從字體的調整到文章的排版。后來,《少年》改名為《赤光》,他也因對待工作細致認真而獲得“油印博士”的雅號。
中央編譯出版社近期整理出版了《少年》,不僅是為讀者朋友們獻上關于那段時期的珍貴歷史資料,更是對包括鄧小平同志在內的革命先輩最深切的緬懷與致敬。
四五折現貨特惠
下單即贈帆布包、金屬書簽
《共產黨宣言》海報
思想文化的擺渡者,在東西方之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