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不得不說,這年頭,做自媒體,只有那些會捧臭腳的大喇叭日子才是美美的。
畢竟,被需要,所以有流量。
像之前那些因反復橫跳封號而消失的大喇叭,現在又因為被需要,重新又出來蹦跶。
胖胖呢,現在這大小號都限流的情況下,聊點自認為比較不出問題的東西。
我們常說,社會進步離不開勞動者的辛勤付出,但真正的進步,難道僅僅體現在更多的就業崗位、提升工資待遇上嗎?
對于大部分年輕人,特別是大學生,面對的就業市場不再是一個充滿希望的烏托邦,反而是一條布滿荊棘的艱難路。
年輕人不僅要承受低薪的現狀,還時常要面對來自社會各界的冷眼和不尊重。
像胖胖幾年前在一些公司上班,招聘的實習生工資是多少?
700元/月,雙休,早八點到六點,扣除加班,差不多每小時七八塊錢。
而這兩年呢,畢業生數量暴增,供大于求,工資更低,根據胖胖的周圍朋友轉述,甚至有些崗位連實習工資都沒有。
有些人僅僅只有提成,而自己還得負擔租房、交通費,生活壓力可想而知。
就在2月16日,一名重慶的大學生在求職軟件上找兼職時,因為對8元一小時的工資表示驚訝,被某燒仙草招聘者冷嘲熱諷,對方聲稱:
“搞清楚你自己的分量,邊角料”。
先給大家伙解釋一下什么是“邊角料”。
平常大家聽到這個詞,想到的就是那種剩下的、不值錢的部分——比如菜市場剩下的爛菜,或者那種不怎么好賣的衣服,它們就被稱作“邊角料”。
這個大學生被這么一罵,說實話,這句話,實際上狠狠地戳中了社會低薪者的核心。
這里呢,我們需要探討一個基本問題——8元一小時的薪資,究竟是合理的嗎?
根據數據顯示,從2025年1月1日起,重慶市調整后的最低工資標準為:第一檔全日制職工月最低工資標準為2330元/月,非全日制職工小時最低工資標準為23元/小時,這一檔覆蓋了萬州區、黔江區等多個主城區及經開區;第二檔全日制職工月最低工資標準為2200元/月,非全日制職工小時最低工資標準為22元/小時,這一檔主要覆蓋了城口縣、豐都縣等區縣。
如果拿這個標準來衡量,8元一小時顯然低得離譜。
可為什么當這位大學生表示驚訝時,招聘方卻反而用“社會邊角料”這種侮辱性極強的詞回擊呢?
胖胖覺得,這不能單純歸咎于某個企業的道德問題或者管理層素質,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估計得從社會經濟結構來看看。
8塊錢一小時的薪水,不管那些展現出來的漂亮數據怎么顯示,怎么掩飾,現實中確實挺常見的。
就像胖胖前面提到說的,身邊不止一次見過這種情況。
特別是對一些學生群體,或者那些沒經驗的年輕人來說,企業總是愿意用低薪水吸引他們。
這也是為什么招聘方會“看不起”大學生的原因。
對他們來說,大學生的“驚訝”簡直不合常理,因為他們認為,學生本就不該對低薪有任何期待,而是應該默認接受這種“社會底層”工作的安排。
咱們再聊聊,為什么那么多企業看年輕人就像看廉價勞動力?
其實,咱們如果稍微拉寬視野看看,背后的根本問題很簡單:
很多企業根本不尊重年輕人的勞動價值。
以胖胖自己以前的工作經歷來說,很多企業在招聘時,給出的工資待遇根本不是真正為勞動付出的回報,而是他們眼中的“過渡期”工資。
按他們的邏輯,大學生不過是“臨時工”,既然能接受這樣的工作,那就應該知足。
從社會學角度來看,企業在勞動力市場上實際上是在通過“供大于求”的方式壓低成本。
而每年都有大量大學畢業生涌入市場,年輕人多到讓企業挑選的眼花繚亂,所以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能夠在低薪條件下隨意挑選。
但這種不尊重其實不只發生在個別公司,它反映出的是一個更大、更系統性的問題——企業根本不需要,也不打算為每個員工付出應有的回報,因為他們總能找到下一個替代品。
結果呢?
年輕人根本不敢對自己有期待,甚至得自己給自己“降級”,知道自己要的那個工作很可能沒人給,只能干“社會邊角料”的活,哪怕比不上自己理想中的崗位,至少比啥都沒有強。
那些企業用8塊錢壓榨年輕人是為了省錢嗎?
錯了,他們看中的是年輕人太渴望“有一份工作”。
那些老板根本把年輕人當做廉價勞動力榨取剩余價值,能賺一分是賺一分,順帶呢,還得侮辱你一番。
所以,從8塊錢咱們就可以看出,這其實不僅僅是一個數字問題,它映射出來的是社會結構的不公。
不是有句話是這么說的:
好的工作就和艾滋病一樣,只有三種傳播方式,母嬰傳播,血液傳播和性傳播。
大家對應一下,不就是這個理嗎?
而對很多普通家庭來說,大學教育依舊是他們認為能擺脫貧困、跨越階層的唯一出路。
可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即便你拿到了學位,很多“非血緣非基因”的大學生依然難以跳進那些體面、穩定的高薪工作崗位。
現在的現狀是什么?
之前都說的“知識改變命運”呢?
大學畢業生能有更多機會,可結果呢?
大學生們越來越像是“廉價勞動力”,打著“社會精英”的旗號,但更像是市場的“替代品”。
他們被要求低薪、低尊嚴地進入社會,卻還被貼上“邊角料”的標簽。
像現在的勞動力市場對于沒有家世背景的年輕人其實是非常苛刻的。
很多年輕人根本沒有辦法通過工作賺到體面的收入,只能依靠兼職、低薪的工作維持生計。
所以很多年輕人其實連基本的社會認同感都沒有了。
被招聘方看作“邊角料”,其實就是在用社會身份貶低這些年輕人,讓他們連追求更好生活的權利都變得困難。
說白了,這種結構性的不公,已經滲透到了每個行業、每個工作機會里,直接影響到年輕人的自尊和他們未來發展的機會。
所以,年輕人對低薪的“驚訝”,其實正是對這個社會的真實反應。
你想,一個大學生在重慶生活,租房、吃飯、交通、日常開銷,除去這些,剩下的還有嗎?不透支就不錯了。
這就是現在社會的問題所在。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不管是企業還是媒體,很多人把低薪視為“正常”,把對低薪不滿的年輕人當作“抱怨”,甚至貼上“社會邊角料”的標簽。
胖胖記得剛剛工作那會,聽過無數次“年輕人不努力”、“工作剛開始,先學東西,薪水不重要”這種話。
說實話,這不就是思想上的PUA嗎?
試試看,憑這種薪水,能自己養活自己嗎?
更別說成天催婚催生孩子了,養得起嗎?
那么,真正的“邊角料”是誰呢?
是那些把年輕人當廉價勞動力、根本不關心他們生存狀況的企業?
還是那些隨便給人貼標簽的偏見?
這種標簽已經成為社會階層固化的象征。
你低薪,你不重要,你不過是“邊角料”。
那些以低薪榨取勞動者剩余價值的企業,恨不得一手拿著廉價勞動力,一手還要捏住“社會底層”這個標簽,隨時丟給那些不滿的年輕人,告訴他們“你就配做邊角料”。
可笑的是,這社會把這個現象當作“常態”,把低薪當作理所當然,把對低薪的不滿當作“抱怨”,誰在“抱怨”,誰就得背負起“邊角料”的標簽。
所以,大家覺得這個社會真在進步嗎?
其實它只是在變得更會“量化”你,像對待工具一樣對待普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