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有“開口便錯,動念即乖”的說法——一開口便是錯誤的,一動念則違背了真理。世間人也常說“沉默是金”,因此,我們應當學會緘默不語。
有一個乞丐在寺院見到菩薩被眾人燒香叩拜,便向菩薩請求坐到他的位置。菩薩答應了,但提出一個條件:“只要你不開口講話。”乞丐接受了這個條件,起初的幾天里,他遭遇了許多不公平的事情,但他都忍耐著,沒有開口。
一天,一位富翁來到寺院求菩薩賜予美德,在離開時,不小心將錢包丟在了地上,完全沒有意識到。隨后,乞丐看到周圍的人都認為是菩薩顯靈,便紛紛撿起錢包。乞丐心中想著要提醒富翁,但想到菩薩的囑托,他又把話咽了回去。
不久,一個漁民來到寺院,祈求菩薩保佑他出海平安。就在他起身準備離開時,富翁與他迎面相遇,二人因錢包之事發生爭執,并且打了起來。乞丐終于忍不住,大聲喊道:“住手!”他隨即將事情的真相告訴了兩人。
乞丐平息了這場爭斗,心中頗為得意,便前去向菩薩表功。然而,菩薩卻說道:“你以為自己很公道,但因你開口,窮人未能得到那筆救命錢;富翁失去了施舍的機會,無法修得好德行;漁夫本應避過災難,卻因誤會遭遇風浪,最終命喪海上。”
乞丐聽后,沉默無言,默默離開了寺院。
其實,無論是傳統文化還是佛學思想,都通過無數的公案向世人昭示:“沉默是金。”雖然道理我們都懂,但要做到卻十分困難。相比之下,說話似乎容易,但保持沉默更為艱難。說話是本能,而閉嘴則是修養;說話技巧可以短期內掌握,但要真正做到閉嘴,需要長期的修煉。
然而,很多時候我們被本能驅使,口快而成禍,很多事情都因一時沖動而后悔。殊不知,口乃福禍之門,說與不說,結果截然不同。
在佛教中,有一門修行法門叫做“閉口禪”,也稱“止語”或“禁語”,其目的之一就是要減少口業。因為“口業”自古以來,都是修行人容易犯的過錯,會遮掩人的“自性”,使得修行不能深入。佛家認為,人的言辭不僅會影響自己的心態與行為,還會影響他人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因此,消除口業,不僅是個人修行的重要內容,也是佛學中的核心教義之一。
當然,日常生活中的“閉口禪”修行非常困難,幾乎沒有人能夠做到。然而,普通人若想減少口業,其實只需認識到言語的力量與影響。在說話之前,我們可以多思考一會兒,避免情緒和沖動影響,心懷謙卑,不自以為中心,不夸夸其談、不傲慢自大,學習善語與不善語的教導,理解言辭的重要性與善語的力量,進而減少不善的言辭。
最值得注意的是,消除口業并非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我們長時間的努力與修行,只有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