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里熱評”
ZJUSOM
從深度求索(DeepSeek)開源大模型DeepSeek-V3性能比肩國際巨頭,到宇樹科技四足機器人實現載人越障并批量出口海外,再到強腦科技的腦機接口技術進入醫療康復場景……新年伊始,杭州“六小龍”企業憑借其在硬科技領域的創新突破,持續引起全球科技界矚目。
細觀“六小龍”可以看到,他們有個共同的標簽“硬科技”,也就是說,他們都是聚焦人工智能、機器人、腦機接口等高壁壘領域,以垂直場景為切口,打破技術封鎖,重塑產業邏輯。這引發了社會各界對中國高科技企業創新路徑的深度思考。
杭州“六小龍”。圖片來源:大公報
杭州“六小龍”硬科技企業是如何實現從“技術跟隨”到“場景定義”的跨越的?其創新模式對中國科技產業的未來發展有何啟示?
本期【“浙”里熱評】專題,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郭斌教授將從多個維度剖析杭州“六小龍”的創新實踐及其背后的深層次邏輯與其帶來的啟示,嘗試深層次解構與揭曉杭州“六小龍”硬科技突圍的“崛起密碼”。
郭 斌
本期學者
學者簡介:郭斌,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創新與戰略管理。
01
時空共振:硬科技爆發的集聚效應
“杭州‘六小龍’的集中爆發并非偶然,本質上是技術成熟度、市場需求和地域生態在時間與空間上的雙重集聚的結果。”
郭斌表示,從時間維度來看,過去五年強調硬科技的政策引導和領域技術自身的迭代式發展,為這些企業的爆發創造了有利的外部條件,企業自身對硬科技的持續投入開始逐步進入成果轉化期。
圖片來源:潮新聞
“硬科技的發展需要長期積累,無論是AI大模型還是機器人運動控制技術,其底層研發在一定程度上都跨越了可用性拐點,而杭州企業恰好在技術成熟度與市場需求同步到達臨界點時抓住機遇。”
而從空間維度來看,郭斌認為,杭州的獨特生態為初創企業提供了低成本試錯與協作創新的土壤。
“杭州對青年人友好,平均生活成本低于一線城市,政策的扶持為創業者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同時,杭州擁有強大的軟件生態和互聯網基因,降低了硬科技企業的試錯成本,這種地域集聚效應加速了技術外溢與資源整合,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人才-技術-資本’的閉環,為硬科技企業的爆發創造了條件。”
02
垂直破局:細分領域“小公司”的創新優勢
與互聯網時代的“平臺壟斷”不同,硬科技企業更依賴垂直場景的深度突破。
郭斌表示,大公司與小公司在創新過程中的角色存在天然差異。大公司在需要大規模投入、系統性要求高或應用場景廣泛的領域具有優勢,而小公司則在垂直應用領域占據主導地位。
特別是在初期階段,小公司能夠更靈活地探索特定場景,抓住市場機會。這種互補關系構成了完整的創新生態,也為更多深耕垂直領域的初創企業提供了發展空間,這一路徑也解釋了為何初創企業能挑戰傳統巨頭。
產業互聯網的本質是技術嵌入具體的價值創造場景與流程,中國企業擅長在細分領域“單點打透”,再依托市場規模放大價值。這種策略的底層邏輯在于:中國豐富的應用場景和龐大的市場規模為技術創新提供了試驗場,使得即使在垂直領域,也能形成巨大的規模效應,即使細分領域也可催生全球級創新企業。
圖片來源:新華社
03
危中求機:技術脫鉤的雙面效應
“在全球技術脫鉤的大背景下,中國硬科技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美國技術封鎖的加劇,一定程度上迫使中國的硬科技企業不得不重構全球化策略。”
郭斌進一步解釋,短期應對上,壓力可能轉化為補足短板的動力和長期的機會。
例如芯片行業,承受的封鎖壓力最大,但也加速了產業界和資本加大對核心技術的研發投入和政府的政策傾斜。當下,這種“危機倒逼型創新”在AI、機器人等領域同樣存在。
長期挑戰則更為嚴峻,中國在技術迭代上表現出色,但基于科學的(science-based)原始性創新上仍是短板。中國往往擅長在他人開創的領域優化性能與成本,但若無法突破科學原創性瓶頸,想要沖破天花板仍面臨諸多挑戰。
面對不確定性,許多企業選擇“生態出海”降低風險。在這個過程中,浙江政府的系統性政策設計和幫助發揮了重要作用,企業的“產業鏈抱團”模式也收獲了不錯的成效。
圖片來源:千庫網
與過去簡單的同行跟隨不同,如今的企業更注重基于產業鏈的合作關系,共同分攤風險、共享資源。這種策略不僅提升了單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也為中國企業產業鏈能力的全球化布局提供了有力支持。
04
場景革命:AI賦能背后的商業本質
關于人工智能的應用,郭斌表示,當前的思維模式仍持續升級。在他看來,許多人過于關注AI本身的技術優勢,而忽略了其嵌入具體場景的重要性,真正的賦能在于幫助客戶突破性地提升業務效率、降低業務成本。
因此,找到適合的場景是AI應用的關鍵。然而,這一過程中也面臨諸多挑戰,如高昂的成本、企業文化和觀念的轉變等。只有當AI技術能夠革命性地降低成本或提升效率時,才能實現大規模應用。
他表示,一定程度上,場景拓寬的矛盾體現在AI公司擅長技術和算法,但對于醫療、制造等行業垂直領域的理解不足。
未來場景的“AI賦能”或需通過“跨界融合團隊”來打破瓶頸——技術方與行業方共同定義問題并解決,才能真正有效將AI最大化的運用到場景當中。
圖片來源:新華社
05
商業模式創新:解決技術與盈利的悖論
郭斌認為,成功的商業模式創新是高科技企業發展的重要保障。以OpenAI為例,通過將AI技術嵌入微軟龐大的業務體系,OpenAI成功解決了技術可用性和盈虧平衡之間的矛盾,這說明了金融意義上的創新如何幫助企業在技術尚未成熟時渡過難關。
類似地,DeepSeek等企業也通過量化投資反哺開源模型開發,從而解決了早期的資金投入問題,避免了過早依賴產品盈利帶來的壓力。其核心邏輯在于,硬科技研發需要容忍短期虧損,資本應支持企業跨越“死亡谷”,而非追求即時盈利。
圖片來源:千庫網
郭斌表示,杭州“六小龍”的實踐給中國科技產業的未來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啟示,即不僅要著眼于技術創新的結果,更要挖掘其背后體現的多方協同的力量。
“政府政策的指引與扶持、基礎研究的突破與應用、細分場景的深耕與洞察、多方資源的配合、商業模式創新的助力等要素的高效協同,將是中國硬科技企業未來的創新和發展的核心關鍵。”郭斌說。
信息來源:睿華創新管理研究院公眾號
編輯排版:段婷
審核:佟慶、郭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