軀體痛苦障礙(bodily distress disorder, BDD)是以持續存在軀體癥狀為特征的精神障礙,患者對軀體癥狀痛苦體驗深刻并過度關注這些癥狀,進而產生反復就醫行為,引起個人、家庭、社交、教育、職業及其他重要領域的功能損害,但識別、診斷和治療率偏低。
中國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軀體癥狀障礙研究組組織成立共識編寫專家組,通過系統回顧相關文獻,總結已發表的國內外文獻,反復討論制定專家共識。共識回顧軀體痛苦障礙的概念變遷、流行病學特征、臨床特征、診療現狀以及病程預后,就軀體痛苦障礙的治療提出較明確的推薦意見,以期為精神科及其他專業同仁規范化診斷和治療此種疾病提供依據。
軀體痛苦障礙的臨床表現極為復雜多樣。患者可能出現消化系統癥狀,如頻繁的上腹疼痛、呃逆、反酸、嘔吐、便秘或腹瀉等;心血管系統癥狀,如心悸、胸悶、氣短等;還有各種疼痛癥狀,如頭痛、脊背疼痛、盆腔疼痛等,疼痛性質可為鈍痛、刺痛、酸痛及脹痛等;以自主神經紊亂癥狀為主要或者伴隨癥狀也較為常見,如面部發熱或潮紅、出汗、惡心、沉重感、緊束感、腫脹感等。但上述癥狀均缺乏相應程度的器質性病變基礎。患者通常先在綜合醫院非精神科就診,由于癥狀頑固且難以確診,他們不斷嘗試各種治療方法,卻收效甚微,甚至導致醫患關系緊張。
以往,BDD 的診斷名稱經歷了多次變遷,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臨床醫生準確識別它的難度。在流行病學方面,雖然目前缺乏精確的患病率數據,但以往研究表明,它在普通人群、初級保健機構和臨床各專科中并不罕見,且女性患者相對較多。其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心理社會因素如童年創傷、長期與慢性病患者共同生活等可能埋下隱患,誤診、誤治等醫源性因素也不容忽視。生物學方面,可能存在腦干網狀結構濾過功能失調,導致平時不被患者感知的內臟器官活動被感知,患者注意力由外部轉向身體內部,同時因對癥狀的焦慮導致體內各種生理變化加劇(如神經內分泌、血液生化等改變),生理變化信息被上傳并感知,導致患者表現為軀體癥狀。
在鑒別診斷方面,首先得排除軀體疾病,并注意區分焦慮和抑郁的相關癥狀。可使用軀體不適綜合征檢查表(BDS)、患者健康問卷(PHQ-15)、懷特利指數(WI)、簡要疾病感知問卷(BIPQ)和數字評定量表(NRS;包括癥狀強度和癥狀對日常活動的干擾兩個方面)等進行評估。
BDD 的治療原則包括:重視醫患關系,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聯盟,謹慎判斷和處置患者的軀體和精神癥狀,適當控制患者的檢查和治療需求,選擇恰當的治療方法,推薦采用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物理治療等聯合治療方式。
藥物治療
盡管提倡心理治療,但藥物治療仍是臨床中治療 BDD 最常用的干預方法。無論是否共病焦慮和抑郁障礙,藥物治療仍是有效的手段之一。
物理治療
對于BDD患者:推薦首選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II 級推薦,B級證據);聯合應用針灸療法(II級推薦,A級證據)或迷走神經刺激(III級推薦,B級證據)有助于減輕癥狀。
對于難治性的嚴重BDD,推薦在評估身體狀況和避免禁忌證的情況下應用無抽搐電休克治療(III級推薦,B級證據)。
心理治療
對于BDD患者,心理治療中首選認知行為治療(I級推薦,A級證據),生物反饋治療(II級推薦,B類證據)與催眠治療(III級推薦,B級證據)對軀體癥狀也有明顯療效。
BDD往往給患者帶來極為痛苦的體驗,通過該專家共識,可以讓臨床醫生加深對BDD的認識。對于非精神科醫生,可依托該專家共識進行參考,避免患者在多個科室反復就診,加深痛苦體驗;對于精神科醫生,可以更明確BDD的診斷,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中國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軀體癥狀障礙研究組,胡建,馬現倉.軀體痛苦障礙臨床診療專家共識[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24,50(2):65-75.
以上內容由依瑞德集團醫學中心整理,
有不足之處請指正,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