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30年代那風雨如晦的歲月,中國革命的航船在驚濤駭浪中艱難前行。
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使中央蘇區的天空被陰霾籠罩,紅軍被迫踏上了漫長而艱險的長征之路。蔣介石調集了中央軍及川、黔等各路軍閥,共計150多個團,近40萬兵力,妄圖將紅軍圍殲于川黔滇邊的茫茫大山之中,紅軍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
遵義會議:轉折的曙光
湘江戰役的慘烈,讓紅軍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部隊人數從長征出發時的8.6萬余人銳減至3萬余人。
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博古、李德等人仍堅持錯誤的軍事路線,毛主席則以其卓越的洞察力和堅定的信念,力挽狂瀾,建議放棄原定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的計劃,轉而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
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會議深刻批判了第五次反“圍剿”以來“三人團”在軍事領導上的錯誤,確立了以毛主席為代表的正確路線。
遵義會議會址
遵義會議,如同一束曙光,照亮了紅軍前行的道路,為中國革命帶來了新的希望。
初戰土城:困境中的抉擇
遵義會議后,紅軍進行了輕裝和整編,在毛主席等的指揮下,采取高度機動靈活的運動戰方針,開始了四渡赤水的傳奇征程。
1935年1月19日,紅軍分三路向黔北土城方向進發,準備北渡長江,在川西北地區建立革命根據地。然而,紅軍在土城附近的青杠坡遭遇了川軍郭勛祺旅等6個團的頑強抵抗。雙方激戰竟日,戰斗陷入了膠著狀態,紅軍難以突破敵軍防線。
面對嚴峻的戰場形勢,毛主席當機立斷,決定于1月29日西渡(一渡)赤水河,暫時避開敵人的鋒芒。
赤水河
因川軍重兵布防于敘永等地,紅軍北渡長江的計劃受阻,遂進至云南扎西(今威信)地區。在扎西,紅軍進行了短暫的休整和補充,為后續的戰斗做好了準備。
二渡赤水:婁山關的勝利
國民黨軍迅速調集重兵逼近扎西地區,企圖再次圍殲紅軍。毛主席敏銳地察覺到敵軍部署的漏洞,決定抓住戰機,趁黔北兵力空虛,快速東進。
2月18日—20日,紅軍東渡(二渡)赤水河,再次回到黔北。隨后,紅軍相繼攻占桐梓、婁山關和遵義城。在婁山關戰役中,紅軍將士們英勇奮戰,與敵軍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經過艱苦戰斗,紅軍成功攻克婁山關,為遵義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婁山關
聞訊,毛主席欣然寫下《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在遵義附近,紅軍又成功伏擊了增援的國軍59、93師等部。在這場戰斗中,紅軍士氣高昂,奮勇殺敵,擊潰與殲滅國民黨軍隊兩個師又 8個團,斃傷敵2400余人,俘敵3000余人,取得了長征以來的第一個大捷。
遵義戰役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紅軍的士氣,也讓全國人民看到了紅軍的力量和希望。
三渡赤水:迷惑敵軍的戰略
蔣介石得知遵義戰役失敗后,惱羞成怒,迅速調整戰略,以重兵進逼桐梓、遵義等地,企圖再次圍殲紅軍。
毛主席深知敵軍的意圖,決定將計就計,以迷惑敵軍。3月15日,紅軍在魯班場與國民黨軍隊激戰未果。3月16日—17日,紅軍趁國民黨軍隊集結于黔西北之機,西渡(三渡)赤水河,轉入川南。
古藺縣紅軍四渡赤水戰役遺址
紅軍在川南做出北渡長江的姿態,成功吸引了國民黨軍加強長江和橫江防線的防御。此時,紅軍主力隱藏在鎮龍山一帶,伺機而動。毛主席的這一戰略部署,讓敵軍摸不著頭腦,陷入了被動的局面。
四渡赤水:絕境中的突圍
就在國民黨軍被紅軍的行動搞得暈頭轉向時,毛主席再次做出了驚人的決策。3月21日—22日,紅軍再渡(四渡)赤水河,返回黔北。
這一行動完全出乎敵軍的意料,打亂了他們的部署。隨后,紅軍以疑兵活躍于長干山、楓香壩等地,而主力則于30日——31日南渡烏江,向貴陽方向挺進。
四渡赤水油畫
紅軍兵臨貴陽,讓蔣介石驚恐萬分。他一方面急調部隊來援,另一方面命令部隊死守機場,甚至做好了逃跑的準備。為了應對紅軍的威脅,蔣介石不得不將昆明的部隊緊急調出,使得金沙江防線空虛。
毛主席抓住這一難得的戰機,指揮紅軍迅速轉進云南。在云南,紅軍多部偽裝成國民黨軍隊,輕取祿勸、武定、元謀等縣,順利抵達金沙河畔。
至5月9日,紅軍已全部渡過金沙江,成功擺脫了幾十萬敵軍圍追堵截的包圍圈,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圍殲紅軍于川黔滇地區的計劃。四渡赤水戰役,以其高度的靈活性和卓越的戰略戰術,成為了戰爭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經典戰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