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昆明市發改委高調發布年度重大項目計劃,宣布將實施350項市級項目,總投資4856.2億元,年度計劃投資807.1億元,涵蓋綜合交通、城改、醫療、教育等領域。其中,24項“重中之重”項目總投資超1441億元,昆明長水機場改擴建、西客站樞紐等工程赫然在列。然而,這份看似雄心勃勃的計劃,卻在民間引發了強烈爭議——“GDP才8000億的城市,一年砸5000億搞新項目,爛尾樓和過渡費卻沒人管?
在滇中新區一處停工多年的樓盤前,購房者齊女士向記者展示了布滿灰塵的購房合同:“2019年花光積蓄買的房,現在連地基都沒打完。政府年年喊保交樓,可錢都拿去蓋新機場、修地鐵了!”她的遭遇并非個例。據不完全統計,昆明目前至少有20個爛尾項目,涉及數萬家庭,滇中新區、草海片區、涼亭片區等地尤為集中。而2025年的計劃中,僅提到“保障性住房13個項目,投資17.9億”,對比4856億的總盤子,這一投入被市民嘲諷為“杯水車薪”。
城市建設(含城改)是2025年昆明的投資重點,78個項目中有45項涉及城市更新,包括西山區29號片區棚改、麻園城改等30個城改項目,年度投資超百億。然而,這些光鮮的規劃卻與歷史遺留問題形成刺眼對比。
在昆明西山區草海片區,拆遷戶張先生一家已在臨時板房住了整整12年。“當初承諾3年回遷,現在過渡費還欠著幾十萬,房子連影子都沒有!”他憤慨地說。類似案例在昆明并非孤例。據維權組織統計,草海片區至少有5個拆遷項目拖欠過渡費超10年,涉及數萬人,而相關部門回應始終是“資金未到位”“正在協調”。
五華區昭宗片區、官渡區普自社區等6個“重中之重”城改項目,今年計劃投資超40億元。但市民質疑:為何總有錢開發新區,卻無力解決舊賬?在普吉路以東片區,村民王大爺指著雜草叢中的拆遷工地:“小普吉村拆了5年,補償款還沒給齊,現在又要拆隔壁村?這屆領導的錢怕是又用到了刀背兒上!”
2025年計劃中,教育類投資31.5億元、醫療類26.4億元,云南財經大學安寧校區、昆華國際醫院等項目被重點宣傳。但民眾的體驗卻與官方敘事大相徑庭。
在呈貢區,新建的60班小學被寄予厚望,但家長劉女士直言:“我家孩子去年入學,還是被分流到10公里外的學校。蓋再多學校,師資和配套跟不上有什么用?”數據顯示,昆明主城區小學學位缺口年均超1.5萬個,而2025年教育投資中,僅少數項目明確增加學位供給。
昆華國際醫院作為“重中之重”項目,計劃投資10億元,但涼亭片區居民趙先生并不樂觀:“東市區連社區衛生中心都缺人,建三甲醫院就能解決問題?我們更需要基層醫療資源!”而經開區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云南醫院雖計劃年內開診,但周邊交通配套尚未啟動,患者就醫仍面臨實際困難。
受訪區域經濟研究所教授指出:“昆明近年來的發展陷入‘項目依賴癥’,通過不斷上新項目拉動短期GDP,卻忽視存量問題化解。這種模式導致財政資源錯配,民生領域長期失血。”他算了一筆賬:若將5000億投資的10%用于保交樓,足以解決當前所有爛尾項目,但現實是“新項目有政績可見,舊問題卻無人愿碰”。
城市規劃專家則認為,昆明的癥結在于“攤大餅”式開發:“從呈貢新城到滇中新區,再到草鋪片區,每個新區都留下大量爛尾樓。政府應首先評估土地和財政承載力,而非盲目跟風投資。”
在社交媒體上,#昆明爛尾樓#話題閱讀量超2億,實地探訪后,有關這一話題的聲音更是不絕如縷。
在滇中新區小哨地塊,保障房項目工地上雜草叢生。47歲的馬先生2018年購入期房,如今每月仍要還貸5000元,卻連樓盤地基都未見過。“政府說納入‘白名單’了,但工地還是沒人,銀行催款電話倒是一個接一個。”他苦笑道。類似項目在昆明“白名單”中占比超30%,但資金到位率不足50%。
“拆遷時承諾每月3000元過渡費,現在拖欠了58個月,累計近17萬!”西山區拆遷戶張強展示著一沓催款單。據民間統計,草海片區約3萬戶家庭被拖欠過渡費,總額超20億元。相關部門回應“資金緊張”,但同期城改項目年度投資卻超百億。
“政府說保交樓完成70%,但我們小區明明在名單里,為什么還是停工?”五華區別樣幸福城業主陳女士質疑。盡管官方宣稱已交付近80個爛尾項目,但多個“已交付”樓盤實為“半成品”——電梯未裝、水電未通,業主被迫住進“毛坯危房”。
草海片區維權代表周女士的話令人心酸:“我們不反對城市發展,但請先解決歷史欠賬。當普通人的一生積蓄變成水泥廢墟時,再宏偉的藍圖都是諷刺。”
昆明西客站綜合交通樞紐被列為“重中之重”,年度投資8億元。與之形成反差的是,同屬“重中之重”的普自村二期城改項目,因專項借款未到位,回遷房建設停滯。市民戲稱:“西客站是‘門面工程’,我們的回遷房是‘門面后的廢墟’。”
站在2025年的門檻上,昆明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撕裂——一邊是長水機場雙航站樓的宏偉藍圖,一邊是草海片區拆遷戶的絕望吶喊;一邊是24個“重中之重”項目的高歌猛進,一邊是滇中新區爛尾樓的沉默控訴。
“我們不反對發展,但求政府先把欠我們的過渡費發了。”這是數萬市民的共同心聲。當GDP增長與民生福祉漸行漸遠,當萬億投資與百姓血汗錢形成刺眼對比,昆明需要的或許不是更多起重機,而是一把丈量民心的標尺。
(本文素材來源:昆明市發改委公開文件、市民訪談及社交媒體輿情整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