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窮志不窮。” 在生活的漫漫征途中,貧窮是否真的是困住人生的枷鎖?今天,讓我們走進美國作家貝蒂?史密斯的《布魯克林有棵樹》,在這部充滿溫情與力量的作品中尋找答案。
貝蒂?史密斯自幼家境貧寒,14 歲輟學打工,飽嘗生活的艱辛,后憑借自學考入大學學習寫作。受作家左拉的影響,她夢想 “養個孩子,種一棵樹,寫一本書”,而 1943 年出版的《布魯克林有棵樹》正是她成長經歷的藝術呈現。這本小說多次入選美國中學課本,其改編電影《天堂樹》還榮獲奧斯卡獎。
一、布魯克林的貧窮角落:故事的起點
20 世紀初,紐約布魯克林的貧民窟里,小女孩弗蘭西一家生活艱難。父親約翰尼長相英俊卻性格軟弱,靠在酒吧唱歌為生,工作不穩定,常借酒消愁;母親凱蒂堅強勤勞,做清潔工撐起家庭。弗蘭西和弟弟尼雷懂事早熟,放學路上撿破爛補貼家用。盡管生活困苦,但家庭中不乏溫暖時刻。父親帶他們出海釣魚,母親用剩面包做出美味料理,在揭不開鍋時,父母還會用 “北極探險” 的游戲轉移孩子注意力。
二、成長路上的荊棘:困境中的弗蘭西
在母親的引導下,弗蘭西自幼熱愛閱讀,常去圖書館借書,每天沉浸在書的世界里,爬上緊急出口在樹蔭下閱讀,書籍成為她困苦生活中的慰藉。然而,家庭貧困讓她在學校飽受欺凌,穿著破舊的她被同學歧視,老師也不看好她。即便如此,她依然懷揣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憧憬,在父親的支持下轉學,堅信知識能改變命運,夢想考上大學,走出困境。
三、命運的重擊與堅守:生活的考驗
14 歲時,父親因酗酒離世,家庭重擔陡然加重。弗蘭西姐弟在父親常去的酒吧打工,初中畢業時,弗蘭西收到父親生前準備的畢業禮物,倍感溫暖。但家庭的困境讓她不得不輟學,進入工廠工作。在工廠里,她承受著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卻從未放棄閱讀和學習,每晚拖著疲憊身軀回家,依然在昏黃燈光下讀書,心中的希望之火從未熄滅。
四、破繭成蝶:夢想的綻放
憑借善良與勤奮,弗蘭西在工作中贏得他人尊重。生活穩定后,她利用業余時間學習,僅用一年就通過密歇根大學的入學考試,實現了大學夢。故事結尾,那棵陪伴她閱讀的大樹雖被砍倒,但樹樁上又長出新芽。正如弗蘭西的人生,無論遭遇多少艱難險阻,始終頑強生長。
五、成長、夢想與家庭:小說的核心啟示
《布魯克林有棵樹》通過弗蘭西的故事,深刻傳達出:原生家庭的不幸或許是人生的首道磨難,但絕非不可打破的枷鎖。無論原生家庭多么糟糕,每個人都擁有決定自己命運走向的力量。
就像書中那棵天堂樹,無論種子落在哪里,都能努力向上生長。愛,賦予我們披荊斬棘的勇氣和鎧甲,讓我們能夠在生活的磨礪中,堅守夢想,不斷成長。正如作者所說:“活著,奮斗著,愛著我們的生活,愛著生活饋贈的一切悲歡,那就是一種實現。生活的充實常在,人人皆可獲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