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線和小三線不是指線條或者線路,而是我國在特定歷史時期,基于戰備和國家發展需要而實施的兩項重大戰略決策。
從1964年開始,美國入侵越南的戰爭逐步升級,嚴重威脅到我國的邊境安全,我們面臨著與美國再發生一場大規模戰爭的危險,而這個時候,我們與蘇聯的關系進一步惡化,蘇聯開始在中蘇邊境陳兵,比如1969年發生的珍寶島自衛反擊戰。
1969年3月2日,蘇聯邊防軍侵入珍寶島,襲擊中國邊防部隊巡邏人員,打死打傷6人。我國邊防部隊被迫自衛反擊,將入侵的蘇軍逐出珍寶島。3月15日,不甘失敗的蘇聯邊防軍3次出動向守衛珍寶島的我國邊防分隊發起猛烈進攻,并用多種火炮轟擊我國境內縱深地區。
我國邊防部隊激戰近9小時,頂住了蘇聯邊防軍的6次炮火急襲,挫敗了進攻。3月17日,蘇聯邊防軍又出動步兵,在坦克支援下入侵珍寶島,我國邊防部隊以炮火將其擊退。
所以,在整個60年代的局勢面前,國家采取了更加審慎的態度,確立了前瞻性備戰方針,即提前籌劃、全面應對,乃至針對核戰爭的防御策略,這一戰略導向,將國防強化與戰爭準備提升至國家事務的核心議程,使之成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
于是,大三線與小三線整個戰略與建設體系便應運而生了。
(壹)大三線
大三線是20世紀60年代起,我國在中西部地區開展的一場以戰備為中心、以工業交通和國防科技工業為基礎的大規模建設,鑒于當時國際形勢嚴峻,我國面臨來自多方面的軍事威脅和壓力,為了應對可能的戰爭風險,確保國家的安全和穩定,國家決定將重要的工業基地遷入內地,建設國家戰略后方基地。
大三線的范圍很廣泛,涉及四川、云南、貴州、青海、甘肅、陜西、寧夏、湖北、湘西、鄂西、豫西等地,涵蓋了廣大的中西部地區,而建設內容非常有側重點:建立以國防工業和基礎工業為主體,包括交通運輸、郵電通信在內的國家戰略后方基地建設,比如攀枝花鋼鐵廠、成昆鐵路等重大項目。
大三線建設不僅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力量,提高了國家的戰略防御能力,還在客觀上促進了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為當地的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奠定了基礎。
經過十幾年艱苦奮斗,到70年代中后期,大三線已建成了一整套比較完整的三線工業體系,僅以四川的情況來看,在十幾年之間,建起了以攀枝花鋼鐵廠為代表的300多個大中型企業,它們已成為四川工業的主干。
當時全國有38個重要工業部門,四川地區樣樣俱全,比如隨著以重慶為中心的常規兵器工業基地,以攀枝花為中心的鋼鐵基地,以川南鹽化工和天然氣化工生產基地。
另外,以成都、德陽、綿陽、廣元為中心的電子、重型機械、發電設備制造工業基地的建設,便為四川以后整個的工業布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還在繼續發揮其工業建設和工農業生產的骨干作用。
任何時候都不能否定大三線建設的偉大成就,大三線建設在改善我國工業布局,促進地區經濟平衡發展,加強各族人民團結等經濟政治各方面的重大意義,尤其是在國防建設和國家安全方面的重大價值。
(貳)小三線
小三線是指在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戰略后方地區建立的以地方輕武器生產為主的后方基地,主要為滿足地區自衛戰中地方部隊和民兵作戰需要,同時也為野戰部隊提供武器彈藥。
在轟轟烈烈的大三線建設全面展開的同時,為了進一步分散工業布局,提高地方的自主防御能力,各地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需要,開始在本地的戰略后方地區進行小三線建設。
小三線的選址通常會考慮位于各省市自治區的腹地或山區,相對遠離大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線,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和安全性。
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地方軍工企業、配套的工業和民用設施建設,如上海在安徽等地建設的小三線工廠,生產輕武器、小型彈藥等軍需物資。
小三線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方的工業生產能力和自我保障能力,同時也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和就業,對穩定地方社會經濟秩序起到了積極作用。
(叁)偉大的戰略意義
既然有一線和三線,自然也會有二線。
按照我國軍事經濟地理區劃,沿海地區是第一線,后來由于中蘇關系惡化,西北邊疆省區也列入一線。如北京、上海、天津、遼寧、黑龍江、吉林、新疆、西藏、內蒙古、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
三線則是指長城雁門關以南、廣東省韶關以北、京廣鐵路以西、甘肅烏鞘嶺以東的廣大地區,包括基本屬于內地的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寧夏、青海7個省區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廣西等省區靠內地的一部分,共涉及13個省區。
其中,四川、云南、貴州及湘西、鄂西為西南三線;陜、甘、寧、青及豫西、晉西為西北三線;相對于西北、西南的大三線,中部及沿海地區腹地稱小三線——結論就很清晰了,在一、三線地區之間的地帶,就是二線地區。
無論大三線還是小三線,時間跨度從60年代一直到80年代初,僅工程方面的總投資就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當時的2000億哦),投入人力高峰時達上千萬人。
結果就是在以四川為中心、覆蓋廣大西南和部分西北地區,完整建立起相對于全國獨立的一套“小而全”的工業生產體系、資源能源體系、軍工制造體系、交通通訊體系、科技研發體系和戰略儲備體系,這等于是為我國多備份了一套國民經濟和國防體系。
結語
當年的全國人民艱苦奮斗,在惡劣的外部環境下,不僅給我國的工業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且通過多年的三線建設,使我國能夠擁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兩套工業、經濟和國防體系。
從那時起,三線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戰略大后方——我國應當對于人類有更大的貢獻,所以整個三線建設體系既是未雨綢繆,也是給中華民族的萬世之基多了一份關鍵保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