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金鑫YOYO
來源 | 微信公眾號@一個符號工作室
我從去年春節開始做自媒體,到現在也有一年時間了。之前給企業運營過一年多的自媒體,所以綜合下來也有2-3年的自媒體寫作歷史。
當時暗自給自己立了個Flag:至少要向代運營公司價值25萬的年框標準看齊:一年輸出至少53篇文章,一周一篇。
運營自媒體矩陣的成果
今天回頭看,去年目標算是超預期完成:
我一個人碼了60多篇原創文章,外加20-30篇圖片和視頻作品,陸續搭建了20個垂直媒體+自媒體矩陣,全年全網共計獲得約580萬閱讀量。
這個數據還沒包括垂媒二次分發和其他偷我文章的站點產生的曝光。
另外,還有兩篇文章入選了「數英原創認證作者文章TOP100」,微信公眾號有80%以上的閱讀量來自平臺推薦,以及部分文章獲得各垂媒的PC端+移動端首頁推薦。
這對從0-1做自媒體的我來說太寶貴了。
因為做自媒體,我的微信上還加了很多自媒體和廣告行業的大佬專家,比參加各種線下會議的效率強太多了。
曾有粉絲以為我有團隊運作,因為感覺內容橫跨領域挺大。我說我真的沒有,純靠自己一個人,也暫未聘用任何兼職。
【聲明:本人是獨資公司、獨立運作,如果有人拿著我的賬號說是誰孵化的,千萬不要被騙了。有業務需求請聯系公眾號「一個符號工作室」】
去年4月之前,我在上海還有一份工作,當時自媒體是副業;5月之后我出來創業了,所以時間相對富裕。
這些結果算是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是因為我有10年互聯網廣告的從業經歷,而且在大廠、中廠和小廠都待過,做過從0-1的產品,見過一點世面,好歹能寫得出東西;
意料之外是因為不同垂直網站因為收錄條件和內容喜好不同,所以數據差異很大。
比如,澎湃號的閱讀量有436萬+,遠遠超過我在其他平臺數據的總和;
鳥哥筆記閱讀量排行第二,是63萬+;
第三才是微信公眾號,閱讀量是20萬+;
其他各類賬號合計估算在60萬左右。
而從平臺限制度來說,百家號審核最寬松,一共發布了86篇;
虎嗅網審核最嚴格,只收錄了3篇;
最變態的就是小紅書,一條不慎直接封號,不更新就限流。
還有一些垂直網站,比如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廣告門等等,因為各自的行業內容側重點不同,所以我是有選擇性的投稿,他們也是有選擇性的收錄。
此外,AI確實也減輕了一部分搜集資料的工作量。
但經常看我文章的讀者都知道,我幾乎不會依賴AI寫作,除非是為了做一些AIGC的行業應用案例。
當然,自媒體也是一把雙刃劍,有正面的結果就有反面案例。朋友圈加的人多了,孽緣就變多了。
比如,有一些甲方、同行和競品來白嫖信息或方案;有一些莫名其妙的狂熱粉絲來找我聊天;更多的是一些供應商來推銷服務……等等。
AI搜索火了?SEO的底層邏輯沒變
當然,內行都知道,光看數據是比較扯淡的事情。因此除了數據,還要看文章在搜索引擎的排名和AI搜索的收錄情況。
所以像知乎、數英網、搜狐號、網易號這些搜索權重很高的網站,雖然后臺看數據很一般,但能深深影響別人搜索你的結果。
最有意思的就是搜狐號了。
我有好幾次搜到自己被AI洗稿后的文章,都是搜狐號發出來的,而且不顯示發布賬號。不知道是不是搜狐平臺的官方優化機制,還是有人故意用我的文章訓練AI洗稿。
再扯就遠了,回到AI搜索問題。
大家都知道現在AI搜索很火,但無論這個“外殼”有多少種、玩得多么花,底層邏輯依然是SEO的——你占領的城池越多、內容越優質,就越能被收錄檢索。
因為AI搜索的內容不可能憑空產生,它需要互聯網的大數據來訓練。
AI搜索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在不同平臺和不同時間,搜索同一個關鍵詞的結果差異也比較大。
我曾分別在各種AI平臺嘗試搜「金鑫YOYO」或「一個符號工作室」,發現KIMI的回答最清楚,DeepSeek也還可以。
盡管有些平臺聲稱自己接入了DeepSeek的模型,比如納米AI搜索、知乎直達、微信搜一搜等等,實際你用了就會發現,跟直接在DeepSeek上搜索的結果又有不同。
所以還是要慎用二次嫁接模型的AI搜索平臺。有的平臺可能基于它自己的知識庫進行優化,有的可能有“閹割”現象,有的答案側重點也不同。
如果說利用好AI搜索是自媒體的“明玩法”和圖文作者的“第二春”,那么AI批量內容分發就是“暗玩法”,涉及到灰產,我自己也沒試過,在這里就不多說了。
好奇的朋友,可自行找一些“野路子”自媒體賬號去觀察,你會發現很多賬號每分鐘都在發布文章,根本不是常人能達到的頻率,明顯有AI Agent介入的痕跡。
這也算是廣告公關行業的共識,尤其在南方城市。北方更多還是遵循傳統公關的思路,更重視正統媒體,什么原因大家都懂的。
自媒體創業門檻看似低,但要想好商業模式
今年DeepSeek來了后,也徹底打破了我對自媒體的固有認知。它不僅抹平了很多信息差,也把做自媒體的壁壘降到了最低——
如果一個平時無閱讀習慣、也不愛思考的普通人,大概率看不出人和AI產出的文章有什么區別。
這就帶來一個隱憂:未來,恐怕我們更難看到真正有價值的信息。
不過我也相信“物極必反”——這正是垂直媒體現在仍有價值的原因,比如內容的專業操守、媒體品牌價值觀等等。
而對于想在自媒體有一番作為的創業者,我的忠告是:在入局前最好先想清楚做這件事的目標是什么。
比如,你是把自媒體當做交朋友的公域場合,還是個人IP的發聲窗口,又或者是業務獲客的窗口,還是你某塊業務的生產資料?你是面向同行、客戶、供應商、投資人,還是C端用戶在溝通?你想用它收獲人脈、名聲還是財富?
不同的目標,就會反推出不同的內容定位,最終帶來不同的結果。
沒必要為了做自媒體去做自媒體,或者看別人做自己也跟風。那樣你既不會得到正反饋,也會非常累。
在這點上,我其實也經常反思自己。
比如,現在我更多是把自媒體當做傳播渠道在運營,不管是工作室品牌還是我的個人IP,但是它們暫時還沒有成為生產資料的一部分。
更激進的做法,其實是把自媒體當做獲客渠道,然后賣產品或付費社群,這樣很快就能建立自己的私域付費池,實現商業閉環。
副業做自媒體可行嗎?具體問題應具體分析
不少人其實也在這方面吃過虧。
比如你想副業做自媒體,那千萬不要利用上班時間來做。除非這項工作就是職場任務之一,否則一定會吃力不討好。
因為你的同事或上級,一旦知道你副業搞自媒體,大概率是不滿的,為了副業丟了主業,可能會得不償失。
再比如,當你運氣好拿到巨大成果后,突然想離職把副業變成主業,那就要想清楚這可能是一條“不歸路”。
因為做副業的心態和創業心態是完全不同的。你有沒有能力承擔不穩定的收入和無止境的創作焦慮?
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自媒體當成興趣做,并且不要抱有太大期待。
這樣不僅心態端正,還能鍛煉做自媒體的“手感”,順便找到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比如圖片、短文、長文、短視頻、播客還是直播?
你可以通過自媒體深入了解自己的長處。一旦擊穿一種路徑形成慣性記憶,就沒有開頭那么難了。
對自媒體的「祛魅」與「復魅」
「祛魅」是因為算法無常和難見真相。
由于立人設成了自媒體起號的基本措施,當這類內容多了以后,你就很難再對一些傳奇故事、博主互撕、刻意出位的事件感興趣了。
別人發的內容都是想讓你看見的,并不代表他們的真實想法與處境。更不要說有機構和資本在背后運作了。
事實上,自媒體做得好的,恰恰不是搞新聞傳播的人。反而是搞文學、編導、表演系之類的藝術生,或者本身就有戲劇天賦的人。
因為這里只講立場和情緒。說話客觀的人多半小眾,別人也很難記住一個沒有個性的角色。
哪怕是北大新聞系畢業的群響劉思毅,也要在訪談之外加各種“自我花邊”:
讓人了解他不只是個創業新聞記者,更是一個90后雞血領袖、一個公關公司老板、一個中美混血兒的父親和一個孝順的四川小鎮青年。(PS:這些都是我給他總結的符號標簽)
而我了解的絕大多數新聞科班生,是做不到他這么戲劇化的。
最后,再說說為什么我又會對自媒體「復魅」:
因為“自媒體人”和“藝術家”一樣,本質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社會身份。
原因很簡單:當你只是一個“自然人”時,只需要親朋好友信任你就夠了。可一旦創業經商,你的信任成本就變得極高。
互聯網科技越發達,網民越多,信息越扁平化,我們就越需要這樣的身份來“達成共識”。
假如沒有事業單位或大廠光環背書,一個“社會人”要怎么才能讓別人快速認識你呢?這時候自媒體就成了其中一條有效路徑。
也許別人記不住你和你公司的名字,但不妨礙他關注你的賬號。
所以,無論你是出于興趣做自媒體,還是為了創業做自媒體,自媒體已經變成了事實上的“互聯網名片”。
沒有這張名片,其實我還是我,還有一張身份證;但有這張名片,我可以活出另一種人生。
自媒體的另一種想象:維權武器
當你遇見不講理的人事物,或者進入了法律難解的灰色地帶,自媒體也可以成為一種捍衛自身合法權益的武器,它成了一種理想化的“無冕之王”。
但這個武器只對體面人有用,對流氓惡棍沒用;只對有良知和敬畏的人有用,但對麻木的看客沒用;只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有用,但在真正重大的事情上沒用。
以上,就是我做自媒體一年的復盤和經驗之談,希望對您有幫助啟發。
如果您也有做自媒體的需求,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一個符號工作室」,為甲方或個人提供咨詢和代運營服務,真誠報價童叟無欺,推銷勿擾。
作者丨金鑫YOYO
來源丨微信公眾號@一個符號工作室
官網丨www.one-symbol.cn
我是一個符號工作室創始人金鑫YOYO,10年互聯網營銷+品牌公關人,全網580萬影響力垂媒/自媒體原創作者,AIGC跨界藝術家,前網易高級運營專家,南京大學2010級校友。
如果你喜歡我的內容,歡迎關注并點擊星標“★”收藏公眾號。轉載本文請備注作者與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