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如光,雖微至遠。
——題記
引子
晨光熹微,在城市的喧囂尚未全然蘇醒之際,66歲的崔樹平已疾步穿過醫院長廊。白大褂揚起的氣流攪動走廊藥水味的空氣,在他身后劃出一道無形的起跑線——7點的早會、8點的查房、6個醫療小組緊湊的匯報,以及將在無影燈下綻放的手術刀弧光,都在這個瞬間被同時激活。
行醫濟世48載,崔樹平的故事就像一本被歲月雕琢的長卷,鐫刻著一幕幕動人篇章。初春時分,記者走進南陽崔樹平中醫院,那被深藏在時光深處的動人篇章仿佛時光倒流般一一映入眼簾。
少年磨難,見證傳統醫學的博大精深——
結緣中醫,厚積薄發創建骨傷醫院
人生的選擇,看似偶然,其實又是必然。
崔樹平結緣中醫,便是這偶然中的必然。他出身于南召云陽山區的貧寒之家,16歲那年,弟弟的雙腿不幸被砸斷。他和母親帶著弟弟一路顛簸趕到南陽救治,可面對截肢的800元費用和母親反對截肢的態度,一家人在絕望的邊緣徘徊。
然而,命運并未將他們拋棄。傍晚時分,一個六七歲的小女孩送他們母子3個饅頭充饑。后遇好心人指點,鄉鎮醫院一位老中醫用傳統正骨手法保守治療,懸吊牽引一個多月,讓弟弟重新站了起來。
這次經歷,不僅讓崔樹平見證了祖國傳統醫學的博大精深,更點燃了他學醫救人的夢想。后來,他只身找到老中醫,掃地挑水、臟活累活搶著干,從不提任何要求,最終感動了院長和老中醫,老中醫傾囊相授。
拜師學藝期間,得知同學在南陽衛校上學,他毅然跑到衛校當起旁聽生。兩地奔波,風雨無阻。那段日子,他省吃儉用,連0.62元錢的班車都舍不得坐。但心中那盞求知的燈火,讓他忘記了所有的艱辛與困苦。
1977年,崔樹平學有所成,從云陽鋼廠礦山醫院的臨時工干起,為井下礦工治療骨傷病痛,一干就是11年。在礦山,他的醫術逐漸得到認可,附近群眾乃至方城、魯山和更遠的青海、新疆的骨傷患者也慕名而來。
1989年,他被調到云鋼總廠職工醫院,又為煉鐵高爐工服務11年。其間,1990年,因醫術口碑好,他被云陽鋼鐵總廠特招為正式職工,成為職工醫院的骨科醫生,后來被提拔為職工醫院院長。2000年,云鋼廠破產,崔樹平變賣家產,帶領醫院下崗職工創建了南陽崔樹平骨傷醫院,醫院由小到大,如今已成為集醫療、科研、康復為一體的國家二級中醫院。
危難之處顯身手,9年參與4次抗震救災——
臂膀上的“紅袖標”,是災區群眾的“主心骨”
護佑生命,救死扶傷,是醫者的神圣使命。危急時刻,崔樹平把使命化作逆行之光。
2008年5月12日晚,灶臺前忙活的張明華被丈夫崔樹平的一聲喊叫驚動——電視機屏幕里,汶川被地震撕裂。崔樹平攥著遙控器的手青筋突起:“我得去汶川!那里的骨傷人員肯定多,咱們的中醫正骨手法復位,能使上!”
月光劃破未熄的灶火,張明華抹了把臉,看著丈夫堅定的目光,盡管有些不舍,她還是連夜籌備3萬多元急救藥品器械等物資。
天未破曉,崔樹平跑去匆匆趕制一枚鮮紅的共產黨員袖標,懷揣國旗,便帶上李果、王遠生、趙東友、程鵬舉、姬士偉等5名年輕醫生離開醫院,救護車疾速從城西南駛上高速,載著20箱藥品器械、12只緊攥的拳頭,向地動山搖的汶川進發。
滑塌的山體、倒塌的房屋,緊張的人群……5月14日凌晨5點,趕到災區的崔樹平心猛地一揪,不由得攥緊了急救箱。當一對拾荒老夫婦告知紫坪鋪水庫傷員特別多時,他們跳上急救車直奔水庫方向。
可通往水庫的山路上橫著一座被震歪的橋,已禁止通行。情急之下,崔樹平戴上共產黨員紅袖標,掏出證件,展開國旗,走到守橋戰士跟前:“我是黨員,也是醫生,那邊傷員等不起啊!”3名戰士看到鮮艷的五星紅旗和共產黨員紅袖標,破例放行。
面對傾斜的危橋,崔樹平拉開駕駛室車門,以不容置疑的口氣命令李果和王遠生下車,二人堅決不肯:“你是帶隊的,你不能出事!”
爭搶間,深受感動的3名戰士從警戒線外沖過來,弓著腰在前方引路。過橋后,一名戰士又一路護送。
紫坪鋪水庫是通往汶川、映秀鎮的唯一水路,不時有沖鋒舟往返。5月14日上午,他們趕到水庫現場,觸目所及皆是生死競速的場景,物資斷供,余震頻發,帳篷里外躺著傷員,不少人已一天未進粒米。
崔樹平一眼掃過全場,迅速展開檢傷分類,鎖定重傷者。他用便攜X光機輔助診斷,帶領團隊進行手法復位。夾板用盡,便就地到山坡上砍下樹枝固定傷肢,火速轉運都江堰。
救援中,一位左腿開放性骨折的女教師令人揪心——她四次沖回危樓救助被困在墻角的學生,最終被倒塌的墻體砸中,醫療隊趕緊為她清創消毒、手法復位,包扎固定,小心翼翼把她抬上救護車,緊急送到都江堰。
在紫坪鋪這片歷經劫難的土地上,崔樹平一行人的身影就像一道溫暖的光。他們毫不吝嗇地將自己的帳篷、衣物、食品送給急需的人們,自己則以天為幕,以地為席,爭分奪秒地救治轉運傷員,用醫術和智慧為傷者打開生命通道,為災民撐起希望的天空。
17年足夠堰塞湖沉淀成沃土,可有些畫面總在腦海浮起。妻子張明華至今記得,崔樹平到汶川震區后失聯的第一晚,她長跪一夜未眠。第二天半夜電話炸響時,她竟不敢觸碰聽筒,直到丈夫那熟悉卻沙啞的“喂喂”聲震落滿襟燭淚,她懸著的心才放下。她說,那一刻,她是這世上最幸福的人!
崔樹平那枚褪色的黨員紅袖標,被李果收藏在診室玻璃柜里。當年滿目瘡痍中,抱著骨折嬰兒的母親撞見這抹紅色,會突然止住嗚咽;抬著門板擔架的漢子看見袖標,自動讓出生命通道……許多人看見紅袖標,仿佛就有了主心骨,這一幕幕深深震撼了李果:“一個紅袖標,作用竟然這么大!”
正是這枚紅袖標,鐫刻在5個年輕人的心底。從震區返回南陽的當天,高新區管委會領導看見滿身疲憊的他們,當場哽咽,問他們有什么要求時,5個年輕人不約而同地說:“我們也想加入共產黨!”很快,上級黨組織特事特辦,批準他們火線入黨。
自災區返回后,都江堰市抗震救災指揮部的感謝信很快飛抵南陽市人民政府和南陽市衛生局,字里行間洋溢著對南陽崔樹平骨傷醫院抗震救災醫療隊的敬意與感激,稱他們在紫坪鋪水庫災區“風餐露宿、忍饑挨凍歷時6天,救治轉運傷員共計170余人次”,高度贊揚他們“不計個人得失、不顧個人安危、沖鋒在前、吃苦在前”的精神。
一次磨煉,就是一次蛻變和超越。崔樹平帶領他的醫療救援隊,愈戰愈勇。他們又先后參加了青海玉樹7.1級大地震、四川雅安7.0級大地震和四川九寨溝7.0級大地震的醫療救援,搶救治療轉運傷員共計3000余人次,為災區提供價值10余萬元的藥品、器械和物資。
危難時刻展英姿,醫者風范映人心。9年間,崔樹平4次奔赴抗震前線,以堅韌不拔之志踐行骨科醫師的職責:寒雨夜,單衣裹身,棲身冰冷板房;困頓時,與隊友共食方便面屑充饑;玉樹救災,身染肺炎仍吸氧堅守;救災現場,以一曲《什么也不說》,情動官兵,凝聚軍民魚水深情。
以身試藥,“醫”路探索不停歇——
驚魂風雪夜,急救車翻山越嶺把他從死神手中搶回來
懷救苦之心,做蒼生大醫,是崔樹平矢志不渝的追求。
中醫骨傷強調整體觀念,辨證施治。崔樹平潛心鉆研,不僅要把老師傳授的骨傷復位手法傳承好,還要發揮好中醫藥的優勢。他不斷探索,甚至以身試藥,來完善藥方。
從藥典得知,白果含有氰化物等有毒成分,為求得安全劑量,1986年冬天的一個夜晚,他煮了半碗白果吃,誰知晚上10點多,兩眼翻白,口吐白沫,神情怪異。妻子張明華急忙跑出去,撕心裂肺地喊鄰居大叔幫忙。
礦長當即派急救車送南陽搶救。當時下著大雪,山路難行,九里山的路上已停了好多車,司機顧不得這些,一路翻山越嶺,平時1個多小時的路,那晚走了4個多小時。
一天的緊急搶救,崔樹平轉危為安。妻子張明華說,在家等待的那一天里,她度日如年,好的壞的,全都想了……
這不是他第一次以身試藥。此前的1981年,為治療骨結核,他在醫書上查到生川烏、生草烏有療效,這兩味藥都是劇毒藥,為求得安全劑量,他冒險試服,結果毒性發作,口吐白沫,昏迷不醒,被緊急送到南陽搶救。
女婿多次中毒,崔樹平的岳母很是不解,她對女兒說:“這娃啥都好,就是不老能!”
是啊,一般人誰敢一次又一次拿生命開玩笑呢!
無畏無我,堅持不懈,崔樹平正是憑著這股精神和韌勁,在“醫”路上一往無前,創造自己的“高光”時刻。在傳統古法中醫正骨手法復位、艾草、中藥炮制、膏藥的熬制上,他遵循中醫藥經方理論,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逐步形成了獨到的中醫藥診療方法——“崔氏骨病新療法”,被業內人士稱為“綠色療法”。中國中醫科學院骨傷研究所尚天裕教授特意給他題寫了“治療骨傷,造福人民”八個大字。
矢志岐黃,醫無止境。如今,他研制的治療骨髓炎的貼敷膏藥獲得國家專利;他主持研發的“骨炎康”膏藥、“骨炎康”熱敷藥通過原南陽市科委和有關專家評審,獲南陽市科技成果二等獎;他還出版了《崔樹平正骨經驗錄》《膝關節退變性疾病診療最新進展》等著作。
醫者仁心,為病患點亮希望之光——
從礦山騎車寄藥180天,結下30余載醫患真情
“醫”路走來,他沒有光芒萬丈,卻始終溫暖有光。
2023年10月17日,新疆的見之倫帶著妻子穿越戈壁沙漠,輾轉來到南陽崔樹平中醫院,再次看望救命恩人。
這段醫患真情緣于1986年。那時,見之倫還是個小伙子,患髖關節結核多年,一度失去生活的勇氣,他試著給遠在河南南召云鋼礦山醫院的崔樹平寫了一封求助信。看到素昧平生的小伙子寄來的X線檢查結果,崔樹平焦急萬分:如果再不及時治療,小伙子將終身癱瘓。得知他的家庭僅靠妻子撿煤塊維持生活后,崔樹平當即決定:免費給他郵寄膏藥和口服藥治療。
為給他寄藥,崔樹平每次都要騎著自行車從礦山趕到30里外鎮上的郵局,一直堅持半年。半年后,見之倫癥狀消失,還能到一家建筑工地做工。為此,小伙子千里迢迢趕赴礦山跪謝崔樹平。
時隔30余年,這一次見之倫夫妻遠道而來,崔樹平特意為他們檢查治療了老年性骨病,并全部免去住院治療費7600元。
醫者仁心,總能點燃希望之光。2005年冬天,一對老人抱著一嬰兒焦急地找到崔樹平。原來,嬰兒是先天性足外翻,幾家醫院都說需要手術,還可能落下殘疾,絕望的父母把他遺棄在小樹林,爺爺奶奶卻偷偷抱回并連夜出發,懇求崔樹平救救孩子。
崔樹平心中五味雜陳,他又想到當年和母親為治弟弟雙腿時的情景,當即決定不惜代價也要救這個可憐的孩子……兩年后,這對老人帶著錦旗和一路小跑的孫子,一見崔樹平,長跪不起,老人拉著孫子說:“這可是你的救命恩人啊!”
今年52歲的王遠生說起崔樹平,更是感激不盡。1988年,15歲的他來治療股骨頭壞死,治好后他不走了,一心要跟著崔樹平學醫,并在云陽成了家,直到2001年才回到新疆,如今在新疆烏蘇市開設門診。
醫者濟世,善念輪回。寒門子弟最知人間冷暖。每當診室寂靜時,崔樹平總會想起那輛從家里拉著受傷弟弟一路顛簸的板車、暮色中塞給他饅頭的小女孩,手心的余溫每每在心頭升騰。如今行醫問診,每逢陌路困境,他必傾囊相助。為病童送衣,為老弱墊藥,就像當年那個饅頭,總在最寒涼時傳遞著無言的暖意。
為了將當年的暖意續成綿長的人間溫情,他在醫院立下規矩:掛號費、診斷費、處置費、處方費一律全免;對于一般骨傷脫位患者,一律免費;對家庭困難患者實行住院費、治療費減半,對特困患者實行費用全免。同時,醫院常年提供遠途免費寄藥業務。他說:“醫院是治病救人、造福百姓的,不能因為沒有錢就耽誤救治。”
醫者仁心,更需要擔當勇氣。2024年2月20日,淅川縣一名采藥人不慎墜下懸崖,村民救出時,左腿已腫脹僵硬。當救護車趕到時,隨車出診的李果和徐曉剛兩名醫生發現他左腿已形成筋膜氏綜合征。當時香花鎮距離南陽一百多公里,可能到不了南陽,他左腿就會壞死。
沒有家屬簽字,手術條件也不具備,怎么辦?遠在南陽的崔樹平果斷決定:“救人第一!出事我負責!”他讓醫生在救護車上立即進行切開減壓手術。正是這一冒險決定,病人腿部血液循環得以恢復,免去了截肢之痛。
中醫骨傷源遠流長,改革開放以來,中醫逐漸走出國門,揚名海外。2018年5月,美國的史瑞克先生因車禍頸椎受重創,引發肩周炎、肩周粘連,夜不能寐,不遠萬里來到崔樹平中醫院求治。經中藥熱敷、熏蒸、針灸、推拿,一周后疼痛消失。史瑞克對崔樹平贊嘆道:“中醫太神奇了,你是我的救星!”
醫者仁心,更在醫心。2022年,湖北一位68歲的老人在南陽工地干鋼筋工,一天下班后摔倒,造成小腿骨折,好心人把他送到醫院門口就走了。崔樹平知道后,不收任何費用,當即安排老人住院治療。12天后,老人的兒子兒媳才從東莞趕來,見面就埋怨老人,老人像個犯錯的孩子,勾著頭一言不發。崔樹平見狀,即興創作一首《父親一生為了誰》,深情地說給老人的兒子兒媳聽,還沒說完,深受感動又深感愧疚的兒子兒媳喊一聲“爸”,便跪在老人床前。
妙手除疾,仁心暖人。崔樹平用愛心點亮了無數病患的希望之光。他的善舉,不僅溫暖了病患的心靈,更傳遞了人間的溫情與善良。
醫療援疆,締結民族團結之花——
10頂手工縫制的帽子,織滿牧民兄弟一腔深情
醫者無疆,不以千里為遠。
由于常有新疆患者慕名而來,崔樹平對新疆更有一份特殊的感情。56個民族一個家,他聽說邊疆地區有很多風寒濕邪患者,就一直想支援那里的牧民兄弟。
這一天終于來了。2021年10月8日,崔樹平率領醫院8名醫生組成的援疆醫療隊,帶著3噸特色膏藥、熱敷藥和先進的醫療技術抵達哈密,他也成為河南省非公立醫療機構第一支醫療援疆隊的帶隊人。
在清澈的哈密河畔、巍峨的天山腳下,崔樹平代表醫院與哈密市中醫院簽訂專科聯盟協議書,深度開展中醫骨傷診療技術培訓,并現場捐贈60萬元醫療物資。
在哈密,醫療隊奔赴牧區、學校,義務診治逾千牧民。有一天,崔樹平在牧區看到一位哈薩克族老人焦急地比畫著,便迅速找來翻譯,得知他老伴臥病在床,不能行走。崔樹平當即帶上藥物,穿越戈壁,趕到老人家。看著被椎間盤突出折磨的老人,崔樹平心疼不已。經過精心治療,老人能拄拐下床。離疆之際,兩位老人含淚趕來,緊握崔樹平的手依依不舍。
2021年12月15日,新疆哈密柳樹溝鄉黨委、政府的深情厚誼穿越萬水千山,抵達南陽市委組織部——一個精美的包裹裝著一封感謝信、兩面錦旗和10頂牧民手工縫制的帽子,深情致敬崔樹平的援疆醫療隊,一針一線間,織滿邊疆牧民無盡敬意。
一朝援疆身,終身援疆心。崔樹平說,他愿做南陽與新疆的使者,長期免費寄送特色膏藥、熱敷藥、藥酒給新疆骨傷病患者,惠及更多牧民兄弟,讓南陽中醫藥在新疆綻放團結之花。
尾聲
醫者仁心濟天下,大醫精誠踐于行。
在崔樹平中醫院的大廳里,“以醫報國”四個大字熠熠生輝,讓人印象深刻。48載杏林路,崔樹平以無數感人瞬間,點亮醫者之光:在抗震救災、脫貧攻堅、疫情防控等國家重大需求面前,他扛起黨員和醫者的雙重使命,以行動踐諾言,用熱血鑄忠魂,留下壯美身影;在歲月靜好、山河安然的平凡日子,他懷揣寒門赤子之心,以愛為燈,用螢燭之光溫暖著病患亟待撫慰的心靈;在弘揚中醫文化、傳承中醫絕學的征途上,他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帶出百余弟子,遍布祖國東南西北,猶如繁星點點,照亮中醫復興之路。
人民沒有忘記,給他無上榮光。他先后獲得全國、省、市“五一勞動獎章”,被評為河南省民營醫院優秀院長和南陽市中醫臨床帶頭人、中醫名師、醫德先進個人、振興中醫藥工作先進個人、科技功臣,并獲抗震救災三等功、“疫情防控”愛心人士等榮譽。他還當選河南省第十二屆、十三屆人大代表及南陽市第四屆、第七屆人大代表。
醫術為根,醫德立本,仁心鑄魂,這三者猶如崔樹平“醫”路上的不滅燈塔,照亮著他深耕杏林、矢志不渝的人生之旅,成就了一段令人驚嘆的醫者傳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