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年輕人都有類似的感觸,每次過年回家都會被親戚長輩問一大堆問題:
“打算什么時候結婚?”
“我給你推薦一個小伙,很適合你。”
“一定要進體制內工作,體制外都是無業(yè)游民。”
每當和自己的觀點沖突的時候,還沒辦法反駁,每次越是想要用信息、數據、事例乃至自己的想法輸出去改變老一輩人的看法時,越會適得其反,導致雙方都不愉快,
在對于價值觀、新生事物以及生活方式的接受程度上,會發(fā)現(xiàn)老一輩的人格外固執(zhí)和頑固,這種現(xiàn)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逆火效應”。
“逆火效應”這一心理學概念的提出,最初來源于社會心理學家Lyle S. Thompson。
逆火效應具體指的是當個體試圖說服他人改變某一觀點時,反而會激發(fā)對方更加強烈的反對情緒,導致他們的態(tài)度變得更加頑固。
這種現(xiàn)象通常發(fā)生在觀點之間存在較大差異,且試圖說服的一方未能充分理解對方的認知結構時,
換句話說,逆火效應描述了當個體感受到外界的壓力或過度勸說時,他們會傾向于更加堅定自己的立場,甚至可能激發(fā)反向思考,產生更強烈的對抗情緒。
在我們的生活中,類似的情形通常發(fā)生在代際沖突的場合。
過年期間,我家中從外地回家的表姐在一家環(huán)保科技公司工作,接觸著最為前沿的環(huán)保理念,
在家庭聚會上她嘗試將這些環(huán)保理念傳達給家中的長輩,但卻引起了父母長輩的反感,
老一輩的人對表姐口中的“綠色生活”、“環(huán)保主義”、“長期可持續(xù)”并不買賬,
反而以“我們那時候也沒有這些講究,不還是活得好好的”的態(tài)度回應,
甚至認為表姐在外地過于追求假大空的精致生活,對于實際問題卻缺少關注。
在表姐的這個例子當中,“逆火效應”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
相對于變化莫測、飛速發(fā)展的時代浪潮來說,父母長輩們在多年的生活經驗當中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早已形成閉環(huán),
他們有著自己一套完整的想問題、看事情、做事情的評價體系和思維慣式,
盡管表姐的發(fā)心可能是好的,試圖傳達一種新的環(huán)保理念,
但由于方式不恰當,容易讓長輩感覺到自己原有的世界觀和價值體系被挑戰(zhàn),從而激發(fā)了“逆火效應”。
一、逆火效應背后的心理學機制
想要理解“逆火效應”的心理學機制,那么從文化心理學入手可能是最好的視角。
根據心理學家霍爾的觀點,文化是一種群體性的、深層次的、無意識的認知框架,
個體處在其中很難輕易改變這些由來已久的框架體系,尤其是在老一輩的人已經對此形成了深厚的情感依賴之后。
對于老一輩的人來說,許多社會觀點和行為方式已經構成他們自我認同體系的一部分,
強硬地試圖說服他們摒棄以往的觀點會觸動他們的文化防御機制,進而導致他們更為堅定地固守信念。
此外,心理學之父弗洛伊德也曾提出,個體在面對來自外界的挑戰(zhàn)、否定、評價或者內心沖突時,會啟動無意識的心理防御機制以避免產生心理上的痛苦。
在與年輕一代溝通時,老一輩人會認為如果被年輕人說服,則是對自己的身份和權威構成威脅,會感受到否認、壓抑、投射等等,
這些不好的內心感受會迫使他們啟動內心的防御機制,排斥外來的觀念。
二、合理應對逆火效應:有效溝通
那么應當如何避免逆火效應,抑或說,如果在察覺到談話中對方產生逆火效應時有效應對——掌握有效的溝通技巧是關鍵。
首先應當充分尊重和理解對方的邏輯體系,避免采用咄咄逼人的說服態(tài)度,而是選擇通過共情與傾聽,逐步走入對方的內心世界,
在對話當中尊重對方的觀點,避免強加自己的意見于他人,通過問詢、分享和討論的方式,引導對方逐步理解自己的觀點,建立互信與理解。
逆火效應本質上是代際溝通過程中一種深層心理障礙,
它的出現(xiàn)和形成是由觀念差異、年齡差距、防御機制和文化差異等多種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只有有效地處理逆火效應,為平等和有效對話搭建橋梁,避免強迫性說服,摒棄單向的說教和批評,
才能夠真正推進代際之間的融合與理解,構建更為和諧良好、正向健康的家庭關系。
-The End - 作者-阿孫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lián)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