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張仙利老師與所有在黑夜里尋找光的靈魂
Cara與張仙利
十六歲的夏天,我蜷縮在醫院的病床上,手腕上纏著厚厚的紗布。窗外的陽光刺眼得讓人生厭,我拉上窗簾,把自己埋進黑暗里。
"小星,該吃藥了。"媽媽的聲音從門外傳來,我閉上眼睛,假裝睡著。藥片在床頭柜上堆積成一座小山,像一座永遠翻不過去的山。
那天下午,我又一次被帶進電擊治療室。刺眼的白光中,我聽見醫生對媽媽說:"這孩子的情況很復雜,癔癥和抑郁癥交織,常規治療可能效果有限......"
我笑了。是啊,我就是一個無藥可救的怪物。
直到那個雨天,我遇見了張老師。
她站在畫室里,逆光的身影像一尊溫柔的雕塑。"這不是繪畫,"她指著墻上一幅幅螺旋狀的畫作,"這是高熵畫,是心靈的除塵器。"
我嗤之以鼻。又一個自以為能拯救我的“心理專家”。
但當她遞給我畫筆時,我鬼使神差地接了過來。筆尖觸到畫布的瞬間,我的手腕突然顫抖起來。那些被壓抑的情緒像決堤的洪水,在畫布上肆意流淌。
Cara原創油畫
"很好,"張老師的聲音輕柔得像一片羽毛,"讓它們流出來,不要抗拒。"
我畫了一個逆時針的螺旋,又畫了一個交錯的符號。不知不覺間,淚水模糊了視線。張老師沒有阻止我,只是輕聲說:"每一筆都是心能的釋放,負能量也能化作治愈的圖騰。"
從那天起,我每天都會來畫室。從最初的5分鐘到后來的5小時,我學會了用高熵畫與情緒對話。那些曾經讓我窒息的痛苦,在符號中逐漸消散。
張仙利原創高熵畫
然而,就在我以為一切都在變好的時候,那個夜晚降臨了。
那是我十七歲生日的前一晚。我獨自在畫室完成一幅新的高熵畫,突然,一陣熟悉的窒息感襲來。我的手開始不受控制地顫抖,畫筆掉在地上,發出清脆的響聲。
"不,不要......"我蜷縮在角落,感覺黑暗再次吞噬了我......
就在這時,畫室的門被推開了。張老師站在門口,她的身影在月光下顯得格外清晰。她沒有開燈,而是走到我身邊,輕輕握住我的手。
"看,"她指著窗外,"今晚的星空很美。"
張仙利原創油畫
我抬起頭,透過淚水模糊的視線,看見滿天繁星。張老師的手溫暖而堅定,她輕聲說:"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唯有逆流而上,才能回歸本心。"
那一夜,我們在畫室里待到天亮。我畫下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幅高熵畫——一個巨大的螺旋,中心是一顆明亮的星星。
一年后的春天,我站在畫室里,看著自己完成的最新作品。陽光透過窗戶灑在畫布上,那些曾經混亂的線條,如今組成了一個完整的星系。
Cara在創作
"明天我就要去澳大利亞了。"我輕聲說。
張老師點點頭,從畫架上取下一幅畫遞給我。那是她親手畫的《星空》,銀河螺旋與詩句交織——"創智腦聯網:喚醒沉睡的光明本性。"
"帶著它去吧,"她說,"記住,黑夜不可怕,可怕的是放棄尋找屬于自己的光。"
我撫摸著畫布,仿佛觸摸到了宇宙的脈搏。窗外的星空璀璨,而我的心里,也亮起了一盞永不熄滅的燈。
張老師不僅是我人生路上的心靈導師,更是我生命的燈塔。在我最黑暗的時刻,她用藝術與愛,點亮了我頭上的星空。
Cara與張仙利
星空璀璨,我心光明。
——Cara
展覽以“療愈”為核心,通過高熵畫、斷崖詩與夢像畫的融合,構建了一個沉浸式心靈療愈場域。
作品以逆時針螺旋符號、裂變色彩為語言,引導觀眾回歸內在宇宙,消解焦慮與壓力。
“藝術是心靈的除塵器,療愈他人前必先照亮自己。”——張仙利
作者:Cara 陜西省國際文學藝術促進會
編輯:孫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