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一點,沒問題??
PIAGET伯爵破紀錄、伯爵再破紀錄、伯爵又破紀錄……每一到兩年就會有這樣的新聞登上鐘表媒體的首頁醒目位置。這個頻率有點高,搞得像奧運會年年都有一樣。不過有時我會想……伯爵會不會還沒盡全力?
PIAGET伯爵Altiplano至臻超薄系列Ultimate Concept陀飛輪腕表150周年紀念版,下面簡稱“伯爵 AUC 150周年版”
就比如他們在2003年推出了當時最薄陀飛輪機芯 600P,厚度僅有3.5毫米。結果你猜怎么著,它居然被放進了9.6毫米厚的 Polo Emperador 里,作為整表也確實沒有打破超薄紀錄。可能當時業界對“超薄狂熱”的興致不像現在那么濃厚,也可能伯爵知道將來破紀錄的機會還有許許多多。
搭載 600P 機芯的 Polo Emperador 腕表????????????????
現在22年過去,“超薄陀飛輪腕表”的權柄果然還是被伯爵捏手里,600P 倒是已經很難爭奪這個頭銜。不過故事才剛開頭,他們用642P 機芯(600P 的改款)殺入了當紅的高級休閑運動表賽道,新品不僅是一塊防水100米的健壯表款,還搭載了超薄飛行陀飛輪和天文月相,同類中罕見。
PIAGET伯爵Polo系列飛行陀飛輪月相腕表
表殼:鈦金屬表殼,圓模雕刻裝飾
尺寸:44毫米×9.8毫米
防水:100米
機芯:PIAGET伯爵自制642P手動上鏈超薄飛行陀飛輪機芯?
振頻:21,600次/小時
動儲:約40小時
表帶:橡膠表帶,附贈可替換鱷魚皮表帶
售價:810,000元
時/分/1分鐘飛行陀飛輪/天文級月相
01
指針月相,理性男之選?????
我可以有很多個角度描述這塊 Polo 飛行陀飛輪月相腕表,哪怕只看它身上的“第一”,就有兩項值得關注: 它是新一代 Polo(2016年推出) 的首枚鈦金屬殼腕表;也是第一塊采用 642P 超薄機芯的新一代 Polo——這意味著 Polo 自此有了月相款。
先說最具決定性的機芯。642P 是 600P 推出兩年后的作品,它將后者6點位置的動儲顯示改成月相,上下兩個完整的小表盤會有更突出的對稱感。另外,月相為指針式,這在今天是罕見的,但它擁有窗口式月相所不具備的優勢。
如果你去到荷蘭北部的弗蘭訥克小鎮,你能在王立埃薩·艾辛哈天文館(Royal Eise Eisinga Planetarium)看到一面“月相鐘”,它正好是指針式 的。這座建于1774-1781年間的天文館是至今還在運行的天文館里最古老的存在。它的同類在你遠眺德國格爾利茨市政廳鐘樓、斯圖加特市政廳鐘樓時也能看到。?????
埃薩·艾辛哈天文館,上排右一是月相鐘??
單獨做一面月相鐘,不僅是天文學的直觀反映,還能指導現實生活。19世紀電燈發明以前,夜間出行有時要考慮月光是不是夠明亮,這是現代人被夜間過量的光污染熏烤后很難理解的意義。有一面月相鐘,就能安排今后的行程。另外,月相也影響潮汐,對航海影響巨大;下地耕種如果考慮月相的不同,收獲似乎也不一樣。
月相影響生活,這就造成了指針式月相和窗口式月相有不同的側重。
“指針式”展示了月相的整個周期,方便人們提前規劃日常活動;“窗口式”用更加藝術化的方式體現月亮當下的狀態,對“還有幾天到下個階段”的問題就模糊處理了。某些窗口式月相是帶刻度的,從0到29.5,對應月相完成一個循環要用的天數。這樣確實更方便,但“月亮對準了哪個刻度”依然不夠直觀。所以論實用(當年的實用),哪怕加了刻度的窗口式(有刻度沒指針)也不過和沒刻度的指針式相仿,僅此而已。
而論結構,兩者沒有太大區別。600P 機芯正好也有窗口式月相的改款——640P,和 642P 對照下來原理相同,都是通過月相輪的旋轉來變換月相,只不過 642P 在月相輪上多一根指針以及一塊夾板來更好地固定,這或許是 642P 比 600P 和 640P 多了0.5毫米厚度的原因,也由此換來了當今少見的月相形式。別忘了,這同樣是每122年才需要調整1天的天文級月相。
手表上做月相,各家歷來看重視覺表現,但這不過是月相的一半價值,另一半功能性幾乎被不聞不問。Polo 這枚新作的月相貌似新穎,其實細說起來門道不少,故事性分毫不缺。這種月相我覺得適合兩類人:買過窗口式月相,已經解毒,力求嘗鮮。或者喜歡把握全局、強調一個前瞻性,看不到將來的發展路徑就渾身不舒服的理性男。做什么事都該給個進度條以示尊重,Polo 新表在這方面的考量足夠厚重。
02?
偏心陀飛輪,超薄的理由???
月相有特色,而陀飛輪則是伯爵一貫的看點。新作采用偏心式飛行陀飛輪,簡單說來“飛行陀飛輪”就是取消了陀飛輪上靠表盤這一側的支撐橋板,僅靠底部支撐。好處顯而易見,陀飛輪上少了一圈遮擋,欣賞起來更加暢快,這才值得做更多的修飾和美化,比如框架上醒目的“P”字。而“偏心”,也形象又好記,就是整個陀飛輪的旋轉軸心和擺輪的軸心并不重合。
這些屬于伯爵陀飛輪的標配,也是各種類型的陀飛輪里,符合伯爵“機芯超薄化”目標的方案,思路清晰明了。偏心式陀飛輪和傳統同軸式各有利弊,但它讓零件錯開一些,避免堆疊,厚度比同軸式纖薄了不少。所以,你猜最薄的陀飛輪腕表“伯爵 AUC 150周年版”是靠什么做到僅2毫米厚的?肯定要感謝偏心式布局的貢獻。
150周年款的陀飛輪??
陀飛輪+月相,這對經典組合在正裝表上已經反復證明了能讓復雜性和對稱的美感雙雙滿足。但運動休閑表才是現在的當紅炸子雞、“一表多戴”是最廣泛的需求。當作運動休閑表來看的話,新 Polo 的陀飛輪讓盤面活潑,卻并不一味地古雅,指針式月相也沒有窗口式雕龍畫鳳的小家碧玉氣質,反而直白又大氣。做高端表要懷揣匠心,做休閑表要避免匠氣。
再加上材質和設計的調整,新 Polo 甚至有點重劍無鋒的感覺了。
03??
設計,不存在痛點?????
44毫米的鈦金屬表殼,這個尺寸加上材料本身的灰色調,想要讓它在手腕上秀氣起來那還真是挺難的,它天生就是休閑表的料。前幾年,休閑表在材質上換過好幾波風向,陶瓷、青銅、藍寶石玻璃,哪個都讓人以為只要買了它們,就是首先吃蟹的人,結果……成了最后接盤的俠,大概率如此。現在我看只有鈦表是能長期熱銷的存在。
畢竟鈦表繼承了精鋼的衣缽,除了鈦金屬偏灰一些,觀感上它們非常相似,看上去就有親和力,不需要適應期。但重量卻極盡輕盈,這是精鋼和貴金屬等傳統材料都未曾帶來過的體驗。表做大了,嫌重?用鈦啊!Polo 系列從這塊飛行陀飛輪月相開始搭上“鈦金屬”這班車,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尺寸和風格都合適。
鈦殼明顯看得出偏灰一點?????
表盤上我特別注意到四個月相標識,質感喜人,濃郁的蝕刻般的紋理在表盤上格外吸睛。說到底,正裝表的月相才應該鋪金帶銀,休閑運動表就該來點粗礪的氛圍。我抬頭望月時看到的是環形山和寧靜海的自然古樸,而不是一輪金燦燦的銅鏡。
而表盤及側面的圓模雕刻裝飾也值得留意,它讓腕表成為整個系列里最具運動氣質的存在。現在有一塊細分市場覺得70年代冒頭的那些休閑表已經不是終點,他們要氣質更硬朗的表款來襯托自己。而具體做法上,除了把表做大,最重要就是要混合多種質感來制作表殼。“混搭”,就是揉雜出不羈的感覺,新 Polo 的圓模雕刻裝飾極大豐滿了表殼在形狀、層次感、色彩上的表現,之前 Polo 推出橡膠表帶款是在“混搭”上的第一步,現在新款讓它味道更加純正。要是“混搭”的面積再大一些、表殼輪廓再復雜一些,按照行業規矩,單獨為它辟一條新系列也是值得了。
圓模雕刻裝飾是鈦金屬加藍色PVD鍍層,如果能用橡膠做,混搭的感覺就直接拉滿
我重申一遍,這塊表沒有刷新紀錄,它的機芯距離當年的成績還差了0.5毫米。但也正因此,它得以解決了超薄腕表、休閑運動表一直以來的痛點。超薄腕表經常被人詬病說結構強度太低,難保不會被掰彎;休閑運動表則在硬漢造型、穿戴舒適性、復雜功能之間顧此失彼。
為什么買這類表款時要做妥協呢?Polo 系列飛行陀飛輪月相腕表拋出了非常周到的解答。它夠復雜,尺寸纖薄卻又不會讓人擔驚受怕,100米的防水甚至可以逼退很多同類表款的競爭,讓“混搭”設計不只是裝點門面,真正結實好戴。看似大膽不羈,骨子里卻面面俱到,張弛有度……這就是 600P 系列機芯最好的歸宿,它永遠不會腆著臉賣弄超薄的天賦。學會收斂,可能也是一種成熟的優雅。
張工
球迷、攝影票友。周六在街頭神出鬼沒
表態互動
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
點擊下圖 加入「表態網讀者沙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