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
1933年2月5日深夜,一支特殊的隊伍悄然駛出北平紫禁城。一萬多個木箱在寒冬中沉默地向南移動,箱內(nèi)封存著華夏八千年的文明基因——商周青銅銘刻著最初的禮樂,唐宋書畫凝結(jié)著文脈的溫度,明清瓷器流淌著技法的精魂。而此時,東三省的硝煙已燒至山海關(guān),日軍鐵蹄步步緊逼,故宮文物危如累卵。
這是人類戰(zhàn)爭史上最特殊的一場遷徙:沒有難民,沒有槍炮,唯有穿草鞋的學者、扛木箱的挑夫、駕卡車的士兵,在北方當代寒夜里護送文明的星火向南逃亡。時延十數(shù)年,地迤萬余里,過長江、越秦嶺、入川渝,文物箱的轍印與故宮人、抗戰(zhàn)將士的血痕在中國版圖上交錯成河山圖譜。
史料記載那么多無名者參與運輸,或許是時候通過文學的顯微鏡,讓那些消散在歷史迷霧中的“那文松”們重獲面容。九十二年后的今天,作家祝勇以這段塵封的歷史為經(jīng)緯,耗時數(shù)載,完成六十萬字長篇歷史小說《國寶》。這不僅是故宮文物南遷史的文學再現(xiàn),更是一個民族文明基因的覺醒之旅。
當大英博物館的文物在戰(zhàn)亂中散佚,當阿富汗巴米揚大佛在炮火里崩塌,回望這場人類文明史上最成功的文化遺產(chǎn)保衛(wèi)戰(zhàn),《國寶》的追問振聾發(fā)聵:
一個民族的尊嚴,從不是看它能征服多少土地,而是看它愿以多大的虔誠守護文明的溫度。
2月22日(星期六)下午15:00—17:00,在北京紅樓公共藏書樓(北京市西城區(qū)西四南大街26號),我們特別邀請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邱華棟、茅盾文學獎得主梁曉聲、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李文儒及本書作者祝勇一起,聆聽那些木箱中的山河回響。
活動主題
人在,文物在——祝勇長篇小說《國寶》新書發(fā)布
活動時間
2025年2月22日(周六)
15:00-17:00
活動地點
北京紅樓公共藏書樓
(北京市西城區(qū)西四南大街26號)
活動嘉賓
- 對談嘉賓 -
邱華棟(著名作家、全國政協(xié)常委、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
梁曉聲(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
李文儒(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
- 本書作者 -
祝勇(故宮博物院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
- 嘉賓主持 -
孟盛楠(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持人)
↑掃碼報名線下活動↑
不能來現(xiàn)場的朋友,
↓可預約線上直播↓
1.9萬箱文物的生死大逃亡,這幾十位故宮人究竟經(jīng)歷了什么?
初審:秦雪瑩???
復審:薛子俊
終審:趙 萍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