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學問之功,一則誠,二則偽,凡此皆是致良知之意欠誠一真切之故。”——《傳習錄·答歐陽崇一》
對于立志與做學問,王陽明都要求要真心誠意地去對待,要踏踏實實地鉆進去,不要欺騙他人,更不要欺騙自己。
內外不一,內外有“二”就是偽,想的太多,必然會做得少,這“二”心,也是“偽”。
王陽明曾說過,相比起窮兇極惡,“偽”更可怕、更害人。
“一”是一門心思都放在事物上;“二”雖然也聚焦于事物,但把事物之外的成敗、得失看得過重。
做一件事,就一門心思在這件事上,這就是“一”,專心致志;也是“誠”,真心誠意。
還記得我曾總結過:又能精通一件事,還專一在這件事上,這就是靜動合一,則天下無敵。
能夠做到這些的人,也是極為真誠的人,是讓人敬佩、尊重的人。
我們能夠做到對自己真誠無二心呢?
王陽明的“靜中體悟”、“事上磨煉”,就是讓我們在靜中尋找方向,在動中實現價值。
在這動靜的修行中,則需要“誠意”與“謹獨”來保駕護航。
誠意,就是正念頭。因為人總不能時刻正念頭,所以王陽明才會大力提倡“誠意”。
謹獨,就是慎獨,是要在獨處時也要克制自己的行為,嚴于律己。慎獨也就是自我管理,也是讓我們堅定對自己的誠意,專心如一。
現代管理學中,自我管理有著更準確的定義,它涉及目標設定、時間管理、情緒調節、健康管理等多方面因素,是通過設定目標、制定計劃、執行任務、監督進展、調整計劃、反思總結和持續改進等流程,有效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實現個人目標。
今天我要分享的,則是王陽明心學中提到的自我管理內容。這個過程,也是讓我們如何做到對自己真誠以待的過程。
《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日課21天》的作者度陰山提出:
自我管理包含了八大因素:
第一,分析。有什么私欲。
第二,目標。要通過什么方法,能夠“克去”這些私欲。
第三,信心。要相信自己能“克去”私欲。
第四,毅力。要能硬熬、忍耐,必須具備強大的意志力,不可半途而廢。
第五,心態。在“克去”私欲的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態,千萬不能為克而克。一旦鉆了牛角尖,就形成新的私欲了。
第六,學習。通過各種方法,強大自身認知與技能,光大自己的良知,以良知的巨大力量來完成自我管理。
第七,檢驗。當確定自己把私欲“克去”后,要去實踐中檢驗,在事中磨煉。
第八,反思。思考為何會有私欲,私欲產生的條件是什么;只有反思到位,才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安靜的做下來,思考“早上是不是要早起,卻沒起來”究其原因,是自己“懶”嗎?又為何會懶?是因為前一天睡太晚,還是不喜歡這份工作,還是身體不舒服。
每一個現象背后,總有一個真正的動機,找到它,為它分析出正確的方向和方式,從而讓自己對自己做到“真誠”。
老子在《道德經》中曾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對自己真誠,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
愿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都能更好地為自己而活,也讓自己更了解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