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帆書 · 胖妞不愛動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即使自己有要事要辦,也不敢拒絕別人的請求;
從不踏出自我的安全區,去尋找生活的多樣性;
接受原生家庭的不幸,在自己的身上循環上演;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說明你曾陷入精神牢籠,甚至至今都對自己的內心一無所知。
正如心理學博士伊迪絲·埃格爾所說:“最糟糕的牢籠,不是納粹將我投入的奧斯維辛集中營,而是我為自己建造的精神“牢籠”。”
伊迪絲·埃格爾既是一位心理學博士,也是一名納粹大屠殺的幸存者,在16歲時就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
歷經一系列的精神壓迫和身體摧殘后,她不僅從地獄里走了出來,晚年還通過心理學習,進一步治愈自己內心的創傷。
在這跌宕起伏的人生洪流里,我們每個人都曾受過傷。
只不過看得見的傷疤早就愈合,而看不見的傷口卻還在作痛。
好在,只要我們識別出大腦里的心智囚徒,便可收獲內在的力量,跳出精神牢籠,奔向自由遼闊的遠方。
跳出固化的自我忽視
身邊有這樣一位男同事。
他每周末都要來回開車五小時,雷打不動地接送姐姐異地上下班。
即使后來談戀愛了,這個習慣也從未改變。
直到有一次,為了趕回家接送姐姐,他竟跟女友商量著提前結束約會。
女友一怒之下,直接跟他分手,他才追悔莫及。
這位男同事,多年來心甘情愿地為姐姐付出自己的時間,甚至把個人的事情都置于其后。
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討好型”人格。
被拋棄是人類的本能恐懼。
如同嬰兒啼哭來引起旁人的注意一般,我們每個人很早就學會了如何獲得別人的關注、喜愛與認可。
而有的人嚴重缺乏安全感,便會過度討好別人,讓他人占據自己的生活重心。
殊不知,我們這一生,跟所有人的關系都會走向終結,只有自己才是陪伴自己的主角。
龍飛律師曾講過一段親身經歷。
35歲之前的她,也是百般討好身邊人:
掙到的每一分錢都寄給家里,自己卻沒房車,零存款;
工作上不敢得罪任何一個,對所有人都笑臉相迎。
但突然有一天,她想明白了:
沒有物質保障的生活,一味小心翼翼的人際關系,其實是在剝奪她最想擁有的安全感。
從那以后,龍飛律師就變了。
她不再關注別人是否喜歡她,而是一門心思專注賺錢,最后日子竟過得比自己想象的還要舒坦。
最后她總結道:“你只要能夠擺脫這個討好型人格,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從自己的安全感出發,你身邊周圍所有人際關系,反而會一順百順。”
討好了別人,便會忽略自我。
可一個不自愛的人,又怎么可能擁有真正的幸福?
“你擁有別人永遠不會擁有的東西,那就是你自己的一生。”
你的人生就是你的無價之寶,沒有任何東西比它更重要。
所以,不要一味地把你的時間拱手讓人,不要讓別人過分占據了你的心神。
學會關愛自己,每天騰出一小時的專屬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好好照顧自己的感受,對話真實的內心。
請相信:愛自己,是每個人這輩子最重要的修行。
聽樊老師更多關于《越過內心那座山》的解讀~
直面變相的自我保護
伊迪絲·埃格爾在一所高中教了幾年的心理學后,決定去攻讀碩士學位。
有一天,校長找到她,認真地對她說:“伊迪,你得拿到博士學位。”
她笑了笑回答道:“到我畢業的時候,我都50歲了。”
“不管怎樣,你都會50歲的。”
校長的這句智語,仿佛一道閃電,劈開伊迪絲的心門。
年齡從來不是學歷的限制,可我們卻常常以年齡為理由,拒絕嘗試更多的成長。
30歲考研太晚了,40歲換職業太遲了,50歲學開車太慢了…
實際上,這是我們的恐懼開啟了保護模式。
因為只要我們保持不變的生活狀態,不要輕易去體驗嘗試,就不會經歷失敗的痛苦了。
于是,有些人便選擇躲在恐懼的保護殼里,遠離失敗的打擊,也拒絕了成長的無限性。
被一語點醒的伊迪絲,決定繼續進修,最終在自己50歲那年,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
后來94歲的她,仍以充沛的生命力工作著,并堅持寫作至今,人生持續發光發亮。
改變是成長的同義詞。
真正的強者,都會主動擁抱恐懼,接受變化,享受痛并快樂的成長。
青蛙公主谷愛凌在10幾歲的年紀,便學會了擁抱自己的恐懼。
作為極限運動員,每一次的訓練或比賽,都會面臨著不確定性的危險與挑戰,心頭上的恐懼更是不言而喻。
在一次次的學習過程中,她發現如果能積極利用恐懼,會對成功有幫助;可如果選擇忽視它們,則往往是受傷的先兆。
于是,她一邊強化動作技巧,做好身體狀態的準備;一邊與恐懼建立起獨特的關系,讓自己享受未知體驗的興奮。
就是這種狀態,助力谷愛凌在北京冬奧會上斬獲金牌,開啟王者之路。
正如《越過內心那座山》的一句話:“當我們說‘我不能’的時候,我們真正說的是‘我不會’。”
摧毀你的,往往不是現實的困難,而是心理的石頭。
當我們學會告別恐懼,果敢行動,才能完成人生的華麗蛻變,擁抱全新的自我。
不妨仔細傾聽那些“我不能”“我不會”“我不想”,然后試著把它們換成“我可以”“我想要”“我愿意”。
要知道,即使只有5%的改變,那也意味著你已經勇敢地開啟了新的征程。
審視繼承的糟糕遺產
朋友橙子是個性格外向,交友廣泛的女生,和每個人都相處得非常融洽。
可奇怪的是,在每一段親密關系中,她都會轉身變成一點就炸的女友。
一件小事就能令她情緒失控,對著另一半大喊大叫,如此循環反復。
百思不得其解的她去看了心理醫生后,才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活成了父親的樣子。
橙子的爸爸,對待朋友極好,說話和氣,處事有禮。
可在家里,他卻經常挑剔批評妻子,一言不合就發脾氣。
橙子痛恨這種充滿負面情緒的家庭,夢想做一個情緒穩定,善待家人的成年人。
可長大后的她,卻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人。
這一切看似命運的捉弄,其實是她在無形的熏陶中,繼承了父親的性格特征。
在經年累月的共同生活下,我們都會潛移默化地學習父母的生活方式、處事風格。
即使是不良習慣,也被不加辨別地繼承下來。
正如詩人菲利普·拉金所說:
“就是你的父母,把你搞得一團糟。或許并非本意,但他們也難辭其咎。”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明明很努力地去擺脫原生家庭的缺陷,卻還是身陷囹圄,不可自拔。
國際知名記者賈尼斯·卡普蘭曾和丈夫羅恩去荷蘭旅行。
當他們到達一家她精心挑選的餐廳吃飯時,發現晚餐味道一般,上菜速度又慢,一切不如人意。
雖然丈夫沒有怪罪賈尼斯,她卻還是越發焦慮,覺得是自己的錯誤決定導致旅行變得不完美。
直到晚餐結束,她還在懊惱自己:“我本應該去酒店服務臺推薦的那家餐廳的!”
羅恩笑著開導她:“現在,我們正手牽手走在荷蘭運河邊的美麗夜色中。你要感謝這一切,還是擔心那家餐廳搞砸了這個美妙夜晚?”
這時她才意識到,自己從母親那繼承的不良習慣又犯了。
賈尼斯的母親是“本應該”大師。
她在成長過程中,經常聽見母親嘮叨著各種“本應該”:我們本應該早點出門,你本應該早點做作業,弟弟本應該早點睡覺…
母親一旦發作起來,就會念叨個不停,使得整個家庭氛圍也跟著心煩意亂。
賈尼斯明明不喜歡母親這種沒完沒了的檢討行為,卻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
這就是母親送給賈尼斯的無形遺產,深入骨髓且難以發覺。
很贊同一句話:“對原生家庭最大的負責,就是把悲劇終結在自己身上。”
我們無法決定父母贈予我們哪些遺產,但可以決定自己打算遺傳下去哪些品質。
所以,請認真地思考:你身上的那些不足,究竟是自己形成的?還是從父母那繼承的?
然后辨別出從父母那繼承來的糟糕遺產,有意識地遠離它,丟棄它。
最后再將自己希望后代繼承的無形遺產,不斷地發揚光大。
寫在最后
心理學家羅伯特·戴博德說:“每個人都有變好的能力,但是能幫助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
人生只有困境,沒有絕境。
所有的傷口,最終都會愈合;所有的難關,最后都會攻破。
只要你再堅定一點,相信自己的能力,再勇敢一點,獲取內心的力量,就一定會走向強大。
點個「在看」,愿你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早日掙脫自己的精神牢籠,越過內心那座山,重寫人生新劇本。
作者 | 胖妞不愛動,一個身體安于小城,思想卻不愿受限的廣東姑娘。
主編 | 阿醫
排版 | 余景
圖片 | 圖蟲創意
最好的贊賞,就是“在看”和分享,讓生活更有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