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國有一些省份發布了去年省級全面深化改革的優秀案例,挑選出來的案例貫徹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成果和實踐成果,標準是有特色、效果好、影響大、可復制的經驗。
新時代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已經伴隨著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的通過吹響。各地組織評選、發布的全面深化改革優秀案例是對各地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部署、貫徹是否到位的有效檢驗。
在各地發布的眾多案例中,涉及生態環境保護的,不在少數。正是由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為解決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各地積極探索創新涌現出了許多生態環境保護的實踐經驗。更重要的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完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系統部署,提出要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并要求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
縱觀各地發布的全面深化改革優秀案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案例,及時響應了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完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系統部署,緊緊契合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精神內涵。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重要的內容。這是從制度上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路徑的重要舉措。從實際踐行層面,各地全面深化改革優秀案例給出了翔實的回應。
綠色生態被視為江西最大的財富、最大的優勢、最大的品牌,江西省是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江西在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上,底氣足、經驗豐富。在江西省發布的案例中,江西推進全省生態產品總值核算機制改革、撫州市探索創新“兩山”實體化轉換路徑、上猶縣探索“1+1+3”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上榜,這背后,是江西從省市縣三個層面,尋找解決全省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與實現面臨著“度量難、交易難、抵押難、變現難”的問題的經驗。從概念鋪天蓋地到落地聚焦難道,江西在摸清價值的同時,更在順暢實現價值。
黃河流經的陜西省,用商洛市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邁出富民強市新步伐、延安市探索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兩個案例展示了當地對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理解和認識。地處秦嶺腹地的商洛,近年來,聚焦特色農業發展,大力培育“菌果藥畜茶酒”等土特產,創新綠色金融產品服務,設立生態資產運營管理公司,加強“山水商洛”區域公共品牌的建設,推動了生態產品價值的增效。擁有紅色歷史延安市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持續培育壯大地方特色產業,做大做強蘋果產業,做足農頭工尾、糧頭食尾、畜頭肉尾文章,大規模開展林業碳匯交易,面對水土保持困境敢于破局做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的文章。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要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四川發布的案例探索川渝跨界河流聯防聯治模式,是對推動重要流域構建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的實踐成果。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持續推進,川渝兩地在生態領域的合作已從初期的工作機制探索,上升到協同立法、一體推進的高度與深度,五年來,川渝兩地陸續簽訂落實的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協議多達130項。
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中還提出,要完善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機制。江西發布的案例九江市探索排污權儲備和交易改革新路徑,精準針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難、優質項目落戶指標難等問題,持續深化排污權交易改革,探索建立排污權政府儲備和出讓機制,全力為項目建設提供排污總量、為產業升級釋放環境容量,試點以來,九江市已向20家企業出讓41宗儲備排污權;發布的江西省生態環境廳完善生態環境治理數字化管理機制則是巧妙利用科技手段,為生態環境治理和監測數智賦能,打造現代化的治理體系。
建設多元化生態保護修復投入機制也是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中的重點內容。在福建發布的案例創新探索海洋生態修復“廈門實踐”,讓大家看到,廈門不斷開拓創新,從湖擴展到海灣,從開發無度無序、資源沖突、污染嚴重、生態破壞、九龍鬧海到今天美麗海灣的蛻變。陜西省發布的案例大荔縣堅持治沙興沙并重實現生態經濟共贏,則聚焦大荔縣“建骨架、配網絡、改品種、調結構、興產業”五大任務齊頭并進,建成以林果業、農牧業、果蔬加工業為主的生態沙產業鏈,助力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提出,要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是為發展建立“綠色標尺”。福建發布的案例寧德周寧縣踐行“三庫+碳庫”理念創新探索綠色發展路徑,是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管理制度體系的有力體現。“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現在應該再加上一個‘碳庫’”,周寧縣作為“三庫+碳庫”重要生態理念的首倡地和先行實踐地,多年來,持續推進造林綠化、森林撫育、封山育林工作,全縣林地面積新增52.5萬畝,森林覆蓋率從42.8%增長到72.96%,空氣質量優良比例達100%。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鄉村振興工作作出重要部署。生態環境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在各地發布的案例中,可以看到,福建省寧德市念好新時代“山海經”走出閩東特色鄉村振興之路、陜西省富平縣以治水為主線推進鄉村生態振興、陜西省白水縣探索建立“四項機制”破解廢舊農膜“白色污染”困局等案例入選,為各地鄉村振興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不僅是應對環境問題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可以欣喜地看到,全國各地不少地方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中的具體內容貢獻出了實踐力量、探索出了創新經驗。但其實,近年來,除了被選中成為優秀案例的地方,還有不少地方的經驗值得關注,但往往是因為這些地方改革不一氣呵成、不一以貫之導致的不成氣候而難以獲得關注,這也提醒了各地在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上需有“破圈思維”,各地應善于打破部門壁壘、激活市場活力、調動群眾參與,才能讓生態環境保護的最新成果從“盆景”變“風景”,真正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共贏格局。
來源:中國環境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