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不管我們現在走了多遠,
都要知道我們從那里來,
無論我們今天的事業多么輝煌,
都應該知道我們的曾經和過往。
已進耄耋,說點自己這代人在艱苦歲月,親身經歷的陳年往事,用文字記錄在案,既喚醒我輩記憶,也拋磚引玉以引起更多同齡人寫出這段非同尋常的經歷,以期延續傳世,讓所有人都珍惜改革開放,看到發展的可喜成就了不起的勛績,知曉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經濟不景氣天下蒼生難
半個多世紀前,國家經濟欠發達、物資匱乏,人民手頭普遍不寬裕,街上多見衣有補丁,面呈菜色,難見大腹便便的胖子。當時,無論是機關或是企業,1960年前后參加工作已近20年,上有老下有小的“老二級”們,工資就像人的眉毛久久停滯不長,生活過得緊巴巴,日子常常捉襟見肘,向單位“互助儲金”借錢,遇事拆借“打會”司空見慣。當然那個時候生活成本也確實低,一斤大米一角四分二、一兩鍋魁三分錢、二兩小面八分錢,老虎灶的開水5磅水瓶一分、8磅水瓶兩分,對開《重慶日報》四分錢、街邊老蔭茶一分錢管喝夠.....,但是由于工資基數實在太低,好多人家幾乎月月扯不攏。
50年前,我的第二個孩子出生,有老母要膽養,幺毛弟在當知青,當時夫妻倆的月工資加起來才70多塊錢,母親身體差,小孩常生病,要維持一個家實在艱難不易。幸好師弟韓正明"網網寬”,他也是兩個娃的父親,同病相憐--“差錢”,他找到一個晚上車輛少,黃牛從朝天門沙嘴下船,“吆”到菜元壩上火車的“活路”,此刻也顧不上自己是干部“臟面子”--這一干就是近一年。
為保障不出事,業主要求一人一次只能“吆”三頭牛,每頭牛安全“吆”到菜園壩火車站貨場一塊錢,若再“吆”進火車貨車車廂再增加兩角錢,一次可找三塊多錢,每周有一兩次“吆牛”業務,每月一下額外增加二十多元,大大緩解了生活壓力。真正生活轉機還是1980年后,母親去世,幺毛弟回城工作,又陸續增加了一兩級工資,報刊、廣電恢復了稿酬,每月有一二十元進項,當年我在市級機關同齡干部中,屬最先添置電視機那批人。
想當年幾乎逢物皆憑票,糖、煙、酒、糧、油、肉,糕點、棉布、手表、煤球、肥皂、豆制品、衛生紙、縫紉機、收音機、自行車、煤油爐……林林總總幾十上百種票證維系著人民的艱難生存和日子。牛奶、奶粉、紅糖、黃豆、雞蛋、豬蹄等只特供襁褓嬰兒和生育婦女。由于營養不良和醫療條件差,嬰幼兒病亡和患小兒麻痺癥的比例高,在醫療用藥中“四環素”是主打,那個時段出生和成長的許多孩子,永遠刷不白的“四環素牙齒”便是時代烙印。
1975年,國民經濟異常艱難,各種物資供應更加緊張,人均每月一斤肉,、半斤菜油、二兩白糖,一年發放布票僅1尺8寸,有人戲謔“尺捌”,通諧音“赤臂”。好在當時手帕不憑票,能干的主婦便買來男式大手帕,用兩張縫制成掛子穿倒還新穎資格。有關系門路的人,從農資公司購買到日本無紡尼龍尿素包裝袋,制作成上衣、褲子,穿起輕薄飄逸,由于商標洗不掉,那尿素和含氮量等標記,走在街上人們用異樣眼光追著看。
當時醫院和藥店既沒有現在多,藥品也沒現在復雜,更沒有讓人眼花繚亂的“洋盤”名字。感冒到醫院看醫生普遍開的是用簡易小紙袋裝的ABC、阿斯匹林和頭痛粉,咳嗽藥是用小玻璃瓶裝著60或120毫升有刻度的綜色、柴胡合劑,那時患肝炎病的人相當多,苦的是沒得特效藥,然而那陣似乎沒得糖尿病一說,所以說而今的糖尿病、高血脂是好生活吃出來的。
那些年,在居民區走街串戶收破爛的人多,常常聽見醫藥瓶子、牙膏皮子、舊書廢報、破銅爛鐵、豬骨頭雞骨頭拿來賣錢,農村人進城收潲水喂豬、倒馬桶把人糞便當肥料、修磨子拴籐棚子、過街木匠喊做家具、冰糕涼快等的吆喝聲一天到晚此起彼伏。我曾撰寫過高中畢業分配到渝中區廢舊物資回收商店,干一行愛一行,拉著板車不怕臟、累、臭,服務態度好、骨頭收購量大、價格公道,成為四川省和重慶市勞動模范的廢品收購員易延梅。我還曾經寫過全國待業青年自主創業先進典型,重慶南坪“火鍋姑娘”李永萍的通訊報道。
為啥今天的老人們現在進館子吃牛肉湯,總是說今不如昔沒有了當年的味道。為寫全國勞模和四川省勞模陳青云、凌朝云師徒倆的先進事跡,我曾兩次到“老四川”跟班見證了他們烹飪清燉牛肉、牛尾、牛鞭湯選材切塊、冷水漂洗、打沫控火、調味配料,睡在操作間鬧鐘控時,一夜幾次起身,精心看火慢煨細燉。現在的人那有他們那樣的認真負責,舍得吃苦花功夫。一言以蔽之,一分耕耘一分成就,功夫下得不夠,味道必然打折扣。
社會欠賬多發展硬道理
我曾在朝天門工作生活了8載,這里是西南交通樞紐、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地處港口碼頭,從事航運的輪機水手、裝卸運輸、倉庫工人多,他們糧食定量標準高,每月五六十斤,其定量標準幾乎是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一倍。當時糧食供應粗細糧四六搭配,從事重體力活的工人們為借“杜康”解乏活絡,每月都把省下的粗糧票換酒喝,“八搭二”是當時世人皆知的“行話”,即八角錢加兩斤粗糧票,換一斤52度老白干。我有一戰友曾在港務局開浮吊,沐風櫛雨勞動強度大,每月三分之一的糧票都用在換購“八搭二”上。
那時香煙、葉子煙都憑票,新老煙民多,一線勞動者煙癮更大,普遍抽八分和角把錢一包的“經濟”“川葉″,基層干部、公司職員普遍抽兩角錢左右一包的“紅梅”、“朝陽橋”,單位經理、科處長普遍抽三四角錢一包的“大前門”“恒大”,家境殷實、部局級領導普遍抽五六角錢一包的“云煙”“牡丹”“中華”。在單位和車站碼頭還隨處可見自帶小紙片、煙絲,自裹紙煙抽的人,那時環保、衛生意識薄弱,公共場所、即使是會場,隨處都是煙霧繚繞、遍地煙屁股。
那時國家和人民根本沒有環保概念,位于南岸瑪瑙溪臨江的重慶水泥廠粉塵肆虐,我住在朝天門余家巷濱江宿舍,離水泥廠直線距離三四公里,可家具一天抹兩三次,不一會桌面、平柜、床鋪上又落滿水泥灰塵。當年國庫、外匯雙吃緊,石油緊缺,為不損主城市中心形象,所有公交車皆是汽柴油車。然而大坪到茄子溪、海棠溪到李家沱、海棠溪到彈子石和開遠郊區縣的公交車頂,都背上一個搖搖晃晃的橡膠天然氣大氣囊,那陣的公交車哪來空調,連聽都沒聽說過。
特殊年代制度嚴苛,因公出差乘坐飛機、客輪二等艙必須縣處以上,火車軟臥、客輪頭等艙必須廳局級才能報銷。那時京渝9/10次特快,單邊就要48小時,去上海、廣州時間則更長,然而成渝普快也得10個小時。每天火車站廣場比鄉鎮趕場天的人還要擁擠嘈雜密集。
直到1995年7月1日,成渝高速通車,坐大巴去成都只需3個多小時,成渝交通擁擠狀況才有所改善。物資緊張短缺,肚里少油水,那時出門人都是大包小包,裝的幾乎都全是吃的。1975年底,受市知青辦委派到云南瀾滄縣出差,去時路過元江,見白糖冰糖敞開供應不要票,一下就各買了15斤,回時兵團農場領導又送了我10斤花生米,盡管千里迢迢、一路舟車勞頓累的夠嗆,也得把這些寶貝帶回家。
由于交通運能不足,車船票十分緊張,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幾乎都配置有手眼靈動的“拿票專辦”。你懂的,他們之所以能拿得到票,單位領導出行,來客、承辦的會議結束,代表能及時返程不誤事,平時若不燒香,年節不宴請送禮,單位沒神通廣大拿票高人那哪成。現在好,國家富強了,經濟、科技、信息,高質生產力日新月異,乘飛機、動車、輪船,在手機上動動手指就搞定。
當年下農村、支邊的知青,既是父母的牽掛,又是年節改善家庭生活的“搬運”。可憐天下父母心,凡有子女下鄉、支邊的人家,父母生怕子女挨餓受凍,節衣縮食苦自已,不僅寄錢、寄衣物、寄食品,還要熱情周到接待社隊、農場干部來渝辦事、看病。每逄春節知青們重背大挑,不辭辛勞輾轉把山貨、雞鴨、臘肉,千里迢迢運回家報效父母家人,那般千辛萬苦惟當事人終生難忘。
改革開放好神州氣象新
1978年前后,知青返城就業,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成為社會共識,如火如荼的電大、夜大、職大、函大、自考,單位“雙補”等多種辦學模式如雨后春筍,成就了數以萬計錯過讀書機遇的在職職工,這是當時成人高等教育最美風景,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緊缺人才。以我們《現代工人報》社為例,1984年7月1日創刊時,一半編采人員都來自職大和電大,他們迅速成為辦報骨干和部門負責人。據我所知當年在職就讀,從電大、職大畢業的學生,不少成為市級各部委局、企事業單位的領導。
而今90、00后的婆婆爺爺、外公外婆,當年喜結連理,大多都是各自把被蓋抱到一起,由于單位住房緊張,善遍擠住在男方或女方家,單獨有一蝸居者,好不受人羨慕。喜糖和瓜子花生、十幾支“大前門”或“大重九”香煙用報紙一包分送各科室或車間小組,便成就婚姻大事。那時同事親朋的賀禮--床單、被面、帎套、茶具、花瓶、洗臉盆、熱水瓶等是主打,而且往往是幾人湊分子合送。婚娶那敢像今天這般排場,卡片請柬、精致禮盒,內裝巧克力再加軟中華,豪華璀璨星級賓館、婚慶公司主持隆重熱烈,賓朋如云宴開幾十上百席,嘉賓賀禮出手就是幾百上千現金。
那時干群生活差距不大,住的都是生活設施不配套的房子,大廚房或搭個偏偏洗衣煮飯,沒有等級區別都上公共廁所。那陣城里既沒棒棒又無腳力,家家燒煤球和蜂窩煤,當時每周只休息星期日一天,在煤店我曾碰到挑著籮筐同我一樣等候在煤店買煤的公司經理、黨委書記,在糧店排隊買米的局長。我記得最清楚的是當時已年屆6旬的市委財貿部副部長鄭祥文,他住在朝天門金沙崗上節約街,沒專車接送,每天都是清晨步行到中山四路市委上班,晚上從上清寺搭公交車回家。
1981年7月1日,重慶主城第一座長江大橋--“石板坡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大橋還在建設時,時任市長余漢卿便提出在大橋兩側創建雕塑美化城市景觀。四川美術學院院長葉毓山領銜,率領郭其祥、龍德輝、伍明萬、王官一、余志強等十多位造型藝術家,設計創意出擬人化的“春夏秋冬”,從100多套設計方案中脫穎而出。現而今女性三點式圖畫也好、男女裸雕也好,在公眾場合,人們早已見露不驚,然而當年卻掀起一場驚濤駭浪。
1979年底,“春”和“秋”女性設計稿在《重慶日報》上一亮相,不僅在山城、在四川,乃至全國引起軒然大波。關于石板坡長江大橋南北橋頭雕塑是全裸或是半裸,是穿衣或是不穿衣,坊間、高層、機關大院爭論激烈。有人說裸體是一種美、至高至雅的藝術......,有人說把人的隱私暴露在光天化日下,是傷風敗俗引誘犯罪,司機只顧看美女裸體,分心走神把車開下河、撞倒人怎么辦?若是你的女兒,你的女人,愿這樣脫光衣服讓人看嗎......。
社會輿論莫衷一是,更麻煩的是上層也出面干預,重慶難于決斷,于是從北京請來中國美協常務副主席、著名漫畫家華君武,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雕塑泰斗劉開渠,中華美學會會長、中國文藝美學奠基人王朝聞。“大家們”出點子,給雕塑家們做工作:稍稍讓點步,適當地增加極薄的衣衫和飄帶,遮一下敏感部位,只要把雕塑在大橋兩邊“塑起來”就是成功。權威們用高招平息了爭論。
時任西南鋁加工廠廠長,后升任四川省省長的蔣民寬,代表全廠職工決定向山城人民獻上一份厚禮。工廠成立專班請設計團隊現場指導制模,用鋁合金整體澆鑄、精雕細琢歷時三年,“春夏秋冬”于建國35周年前夕的1984年9月26日落成,矗立于大橋南北橋頭。1987年,“春夏秋冬”被評選為全國優秀城市雕塑作品,現在已成為重慶市市級保護文物。
改革開放讓中國在世界崛起,進入新千年借“入世”和“直轄”雙軸驅動,三千年巴渝、八百載重慶,3400萬人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激情,經濟發展提檔升級,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只用短短20年便將重慶建設成軟硬件設施、服務一流的國際大都市,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啟動,更是讓重慶插上騰飛的翅膀。以重慶渝中區為例昔日建興坡、洪崖洞、十八梯、朝天門等陳舊吊腳樓、棚戶區通過舊城改造,多維度新場景布局,從而成為國內外游客囑目的網紅觀光打卡地。
自1982年建成首超27.5米高解放碑的15層、樓高54米的“會仙樓賓館”發端,現在全市樓高超過200米、50層以上的賓館、大廈有60余棟,僅渝中區就占一多半。2009年在會仙樓原址騰地建成的“重慶環球金融中心”,樓高78層、339米、站在頂層,重慶主城欣欣向榮的綽約風光盡收眼底,俯看解放碑就象一支小臘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