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大東區——位于沈陽市大東區如意五路14號的王明宇公館,是一座獨具歷史價值的建筑,它不僅以獨特的建筑風格和精美的設計吸引了眾多目光,更因其背后承載的歷史故事,成為了沈陽城市記憶的重要一部分。
王明宇公館建于民國初期,占地面積5190平方米,建筑面積3260平方米,至今依然是大東區民國時期建筑中規模最大、設計最為獨特的一處歷史建筑。公館的正門高大氣派,主體建筑為“U”字形二層樓房,采用蒙古包式屋頂,前后設有寬敞的走廊,樓后還有十余間頗具氣勢的蒙古包式平房及風格別致的內部花園。花園中的精美廊柱、圍墻與石墻至今依舊保持著原貌。
然而,王明宇公館的價值遠不僅限于其建筑風貌,它更是民國時期政壇風云人物王鏡寰(字:明宇)的歷史見證。王鏡寰曾任奉天政務廳廳長、外務署署長,以及奉海鐵路公司的總辦,是張作霖、張學良父子的得力助手。在20世紀20年代,張作霖和張學良為打破日本對東北鐵路的壟斷,發起了奉海鐵路的建設,而王鏡寰則承擔了重大的責任。
為了便于監督奉海鐵路的建設,王鏡寰將公館選址在當時的貧民區,靠近奉海鐵路的始發站——沈陽東站。這個位置,雖然遠離市區,被認為偏僻簡陋,但也因緊鄰工地,成為了監督工程的最佳地點。王鏡寰常常站在公館的樓上,注視著鐵路的點滴進展。奉海鐵路成為他與這座公館之間深厚紐帶的象征。
王明宇公館又被稱為“總辦府”,其建筑設計別具匠心。整座建筑平視呈“凹”字形,俯瞰則呈“器”字形。院墻由大塊毛石和紅磚砌筑而成,拱券式院門兩側設有十余間青磚門房。主樓與廂樓通過曲折的檐廊和寬敞的木質樓梯相連,形成了相通的樓群布局。四座獨立的慢坡屋頂鋪設水泥瓦,構成了“協和式”設計,盡顯匠心獨具。廊柱之間以寶瓶式護欄連綴,優雅而莊重,這些獨特的建筑風格至今仍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歲月的流逝,王明宇公館的意義不斷升華。2008年,王明宇公館被列為沈陽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成為城市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如今,公館內設有王明宇紀念室,紀念這位為東北鐵路建設和地方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歷史人物。紀念室中,一幅王鏡寰身著外交官服的油畫像尤為醒目,這幅畫經歷了近八十年的輾轉漂泊,最終回歸到公館,成為歷史變遷的見證。
王明宇公館不僅記錄了一位家族人物的歷史,更銘刻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時代記憶。作為奉海鐵路的總辦,王鏡寰的公館不僅是他的私人住所,更是他傾注心血的鐵路事業的象征。奉海鐵路的建設,打破了日本對東北鐵路的壟斷,成為中國自主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具有歷史性的意義。王鏡寰的貢獻不僅體現在鐵路建設上,他還創辦了東北銀行、東方商棧、太平木業公司,為鐵路建設提供了資金和物資支持。
奉海鐵路的全線通車,讓中外人士為之驚嘆,這條鐵路成為抗衡日本南滿鐵路的重要象征,也讓王鏡寰成為了這一歷史時期的關鍵人物。而王明宇公館,則是這一歷史的重要見證,承載著家族的榮光,見證了那個時代的風云變幻。
作為沈陽市的歷史文化瑰寶,王明宇公館的建筑風貌和背后的歷史故事,無疑為沈陽的城市發展注入了一份獨特的歷史厚度。它不僅保留了清末民初的建筑風格,更是一個時代的象征,提醒我們珍視那些曾經被遺忘的榮耀與滄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