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廳吃飯的消費者,大多會觸發一個微妙的“隱藏菜單”:五星好評,就送XXX——包括但不限于酸梅湯、飯后甜品、新菜試吃甚至折扣免單。
在餐飲業激烈的內卷中,這個隱藏菜單的名額正變得越來越長,玩法要求也越來越復雜。在互聯網的都市傳說中,羊毛黨們通過巧妙的“贈品換好評”,能湊出四菜一湯。
對只想老實吃頓飯的普通食客而言,餐廳們五花八門的促評手法,已經成為進店消費的新煩惱。不僅影響消費體驗,連評價本身也變得不可信了——誰知道這些100字圖文并茂的高分好評,是不是某個人為了喝免費西米露,硬編出來的違心之言?
于是到店消費呈現出一種矛盾的局面。為了吸引消費者,商家們用高考押題般的決心,用盡方法拉高店鋪評分。消費者們消極配合著,實際上卻不再信任這些亮眼的完美分數,甚至捧紅了一批實力不那么好的餐廳。
面對變形的好評競賽,有一批商家率先宣布:我不卷了。
變形的高分評價
外出吃飯臨近買單時,把手機交給店員寫好評,已經是許多人習慣性的動作。
不是消費者太懶,而是不給五星好評的成本實在太高了。一頓飯吃完還沒回過味來,就要被催促著寫“小作文”,好評的話術不夠詳盡、拍的圖片不夠好看,都有可能被商家追著要求修改。
若不幸吃到一頓不夠稱心的漂亮飯,想拿回手機主動權,誠實地抒發己見,反倒會被網友力勸三思——除非你是個能寫藏頭詩、精通陰陽怪氣之道的文豪,不然隨之而來商家持續的電話騷擾,會讓人陷入無數煩惱。
大眾點評的數據顯示,近年來用戶對于存在誘導好評商戶的負反饋聲音持續增多。以25年1月為例,“利益誘導好評”相關負反饋同比23年同期提升超過20%。
餐飲業對好評的無盡焦慮,還是因為內卷慣了。
餐飲算一個競爭烈度與經營難度都稱得上地獄級別的行業,讓點評類應用成為了商家們渴望攻下的高地。因為用戶的評價好壞會直接影響消費決策。
當餐飲業商家自身經營“硬實力”欠缺,對平臺規則又不夠了解時,就容易病急亂投醫,把好評模板、清一色的5分滿分視作內卷必需品。對好評的焦慮內卷層層傳遞到門店,最終變成一項不合理的考核標準,加大了促評變形的概率。
請水軍、送甜品忙活大半天,回頭一看不僅回頭客沒漲,還得時刻擔憂員工有沒有因促評降低顧客的用餐體驗,擔憂平臺治理。漸漸地,也有商家開始反思這種不健康的內卷。
深圳某餐廳老板就意識到,不少顧客是請客戶來喝茶順便聊事情的,如果在客戶談生意時去促評,其實是在折騰客人。如果所有餐廳都送東西要好評,那好評就會貶值。
盲目高分不僅失去可觀的參考價值,還容易讓消費者對餐廳的預期產生錯位。久而久之,消費者總會用腳投票,一時的高分好評,最終只能兌現成沒有回頭客的一次性買賣。
北京的“街邊兒牛肉串”的店主也感覺,餐飲本身就重人工,服務員本身就很忙,還要勸顧客寫評價,負擔會變得非常沉重。
在一個百萬水軍遍地走、好評占據主旋律的時代,顧客越來越看重真實的消費體驗。不少陷入好評內卷的商家,因為服務跟不上,被消費者紛紛寫入了“避雷”名單。
更要命的是,近幾年來,不少商家感受到了平臺的治理力度。請了水軍來刷屏,一旦被平臺識別發現,不僅要來的好評根本無法展示,還會受到嚴厲的處罰。有商家提到,旗下有品牌因為“利益誘導好評”被平臺發現,不僅扣除了誠信分,還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評價不展示”,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
因此無論是精致餐飲,還是路邊煙火氣為代表的大眾餐飲,共同拋出了疑問:“在大眾點評沉迷送東西換好評,真的有用嗎?”
率先動起來的商家如“街邊兒牛肉串”,開始主動將好評KPI指標下調,減輕門店的壓力,并且規范培訓,杜絕員工幫忙寫評價等現象。
只靠少數人振臂高呼,顯然無法頃刻扭轉行業風氣,畢竟內卷如餐飲業,人人都熟悉那句老話:你不干有的是人干,你不卷有的是人卷。第一個想坐下來看電影的人,往往只能看見其他人的后腦勺。
當一批行業“先行者”開始扭轉思路時,有平臺也在默默努力,與商家合力推動一場“反好評內卷”的實驗,倒逼更多“觀望者”入局,目標一致為用戶提供更真實的評價參考。最近,作為消費者寫評看評的主流內容平臺,大眾點評發布首個《評價透明度報告》,就是一個實踐。
處置2000多萬條違規評論背后
如今海外最火的點評網站Yelp和TripAdvisor,有一個共同的老前輩Epinions。
這個上世紀末的點評網站,曾經是美國的明星公司,它最具標志性的貢獻是首創了評論分類,為“好評”與“差評”歸類提供了雛形。但因沒能有效阻止刷單與泛濫的虛假評論,Epinions聲譽一落千丈,最后消失倒閉。
國內也類似。以大眾點評為代表,平臺的評價體系與榜單幾乎覆蓋人們日常的衣食住行各類場景。然而,當刷好評現象日益泛濫,消費者的信任也在無形中被消磨。
大眾點評的這份《評價透明度報告》,就是為保護網絡評價真實的一次“嘗試。其中各類信息,與商家們拒絕內卷、消費者呼吁真實的渴望一拍即合。
這份報告首先企圖解決一個行業內長久的黑匣子問題:作為主流的本地生活評價類內容平臺,大眾點評上既有熱愛覓食測評的資深老饕,也有只為吃頓飽飯的普通用戶。如何把不同人的觀點轉變為可參考的評價和評分?
為了讓商家不再“猜題考試”,讓用戶不再因“不了解”而擔憂,大眾點評在《評價透明度報告》公開了諸多評價審核的細節,從源頭上確保進入評價體系的“原料”是真實的。任何被鑒別為違規評論行為,不僅會被提剔除出星級與榜單計算,還會面臨平臺處罰。
根據報告,每一條提交到大眾點評的評價,都會通過黑產安全網、AI機審、人工研判、爭議評價審核共“四道防線“。包括大數據算法、智能檢測技術、持續的大數據回溯、可疑評價篩查等多道AI核查;人工審核團隊對評價場景進行還原,綜合評估寫評合理性。
對那些有爭議的評價,大眾點評不僅暢通申訴渠道,成立了專家審核團隊,還引入了社區共治機制——大眾評審,讓用戶們組成評審團充當“賽博判官”,2024年共解決超過38萬條爭議。
在商家側,大眾點評還建設了專門的商戶治理團隊。舉個例子,針對“送飲料換好評”等違規促評行為猖獗的現象,平臺組織了一支“黑衣人”隊伍,通過走訪調研,針對違規嚴重的旅游城市啟動專項治理。
2024年,已經有超50萬家商戶被警告,超6萬家商戶被處罰。在哈爾濱,專項治理前后,相關用戶負反饋下降了47.3%。
為保障用戶們放心寫真實評價的權力,平臺還建起了“AI+人工”組成的防火墻,重點打擊差評騷擾現象,杜絕商家以個人信息進行威脅的空間。《報告》數據顯示,2024年,平臺攔截了超156萬條“差評騷擾”。
“真實評價”的審核標準有了,違規行為的懲罰舉措及數據也變得細致分明,倒逼違規商家提高商品和服務品質,并對照經營現狀,修正違規促評的行為。
嚴密審核、處罰打擊是遏制無序內卷的第一步。披露這些數據,既是為了讓用戶放心,也希望商家能在一個更透明的環境中經營。接著是一個更迫切的問題,如何幫助商家積累起合規、健康且有效的評價反饋?
畢竟,商家為了做好生意,把線上口碑當作流量來源,因此被“評價焦慮”“流量焦慮”裹挾,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為此大眾點評提供了一種解決思路:與商家共創一個正向的評價生態。
過去一年間,點評的公信力團隊通過商戶懇談會、合規促評共建等方式,在不同場合反復告訴商家,平臺其實并不鼓勵過度追求評價數量,而是希望大家更關注評價內容,基于真實反饋,提升門店各方面經營,形成正向循環。這對這批想回歸品質經營的商家,是一劑強心針。
與此同時,大眾點評的公信力團隊也走出辦公室,走進商家日常經營場景,與商戶一同修正那些不合理的促評指標。以某知名燒烤品牌為例,品牌參與大眾點評“商家共建”后,用戶對于“誘導好評”的負反饋降幅達50%。還有不少品牌調整評價指標,線上流量并未受到影響。
另一方面,針對商家們的流量焦慮,平臺提供了諸多合規提升熱度的工具。在打卡有禮體驗、免費試、優惠團購等常規官方工具基礎上,正在推進“評友神券”等多樣的運營活動;此外,大眾點評則推出了更多的選店維度,緩解商家的“評價焦慮”。
在一個健康的點評生態中,“好評”不應該通貨膨脹,“差評”也不應該是打著燈籠都難找。
只有當平臺、商家與用戶共同合作,讓“五星好評”不再貶值,每個評價不再模板化,點評才能回歸它本身的意義——為其他人提供可參考的真實經驗。
做好眼前這餐飯
面對好評內卷,用某精致餐飲主理人的感悟來總結非常恰當:餐飲老板需要控制自己的預期,你不可能開一家永遠沒有差評的餐廳。
這也是大眾點評這樣的平臺所想努力倡導的,“多關注真實的評價內容,而不是評價量、好評率”。
畢竟體驗的主觀感受是多樣的。大眾點評這樣的平臺的存在初衷,就是盡可能多元地呈現這些不同的體驗反饋,為用戶們提供一種可靠的參照,縮短決策時間,減少試錯成本。
如果沒有點評平臺,旅客們將很難在陌生城市中準確找到地道美食,本地人也很難發掘別開生面的新餐廳;“寶藏小店”永遠不會迎來新食客,“踩雷新品”永遠有下一個受害者。
線下生活的內核始終是個性化的體驗,同樣一頓飯,不同的人、不同的時刻吃,得到的反饋都會不一樣。更不提不同餐廳客群的消費頻次、消費習慣,很難用同一基準衡量。
線下消費的魅力,也恰恰源自這份感受的多樣性。如果一個店鋪只有千篇一律的好評模板,某種程度上它很難有獨特吸引力,好評也就失去了價值。
平臺能做的,就是提供給消費者自由寫評的空間,以及保護評價真實性,還原這份感受的真實多樣性。大眾點評這次發布《評價透明度報告》,向公眾展示打擊違規好評的治理行動,與商戶一同反好評內卷,就是一次讓評價回歸初衷,引導餐飲行業走向良性競爭的嘗試。
當然,“好評變味”的現狀不是靠平臺一己之力能改變的,它需要多方參與者共同努力。作為最主要的參與者,商家也需要正確對待消費者的訴求與反饋,放棄對“5星滿分”的執著,回歸餐飲經營本身。
泉州某餐廳老板認為,客人是聰明的,如果這個好評是強要來的,他們之后不會再回頭消費。只有回歸與客人相處的本身,換位思考才能獲得自然的喜愛。
針對一些真實的差評,也要理性看待。有餐廳老板提到,之前有客人只給了三星,他們會回頭反思自己哪里沒做好,按照客人的建議去改進,甚至會編輯答案回復給他,而不是“差評勒索”。認真做好自己的事情,相信消費者自有判斷力。
苦于常年被各路導演與影視公司隔空喊話,豆瓣創始人阿北曾經發長文,詳細解釋豆瓣影視的評分機制是如何形成的,并提到這個機制很難再有修改:“所以我確實不知道除了拍好電影,能做什么。”
與之類似,為了用戶體驗,大眾點評為代表的點評類內容平臺也越來越重視真實評價體驗。當平臺與商家共同打響反好評內卷的第一槍,留給行業的課題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
做好眼前這頓飯,用服務和口味的硬實力,長長久久走下去。
作者:任彤瑤
編輯:黎錚
視覺設計:疏睿
責任編輯:任彤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