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歐陽源:1957年生于廣東河源東源駱湖鎮,別署:江東居士,江東草堂主人;深圳市機關退休干部,曾從事中小學教育十余載;廣東書法家協會會員,深圳市書法家協會會員,羅湖區書法家協會理事,深圳清風書畫研究院理事,中國書畫研究院理事;曾聘任羊城晚報報業集團主辦《創業者雜志》特約記者,《深圳特區報》、《深圳商報》《特區城管管理)(期刊)特約通訊員/特約撰稿人,中國文聯出版社《藝術典藏》(合集)特約副主編;曾應邀為深圳古玩城、深圳仙湖、深圳東曉小學、梧桐綠道、沙灣綠道、淘金山(童趣園)、河源東江首府、河源千年生態園等公園/學校/景區/小區/企業等地方題寫名稱(石刻)。作者作品見《中國書法網》介紹。
河源賦
河 源 賦
東江之珠,嶺南古邑。北枕九連之蒼莽,南吞三水之澄泓①。天賜泉源,匯千山而潤萬頃;地藏龍脈,承百越以肇文明。云岫煙裊,萬綠湖光浮碧玉;星槎渡影,千年驛道隱青峰②。恐龍遺骨凝玄奧③,趙佗故壘鎖崢嶸。扼粵東北之要沖,守粵港澳之后山。得天地之靈氣,蘊人文之華章。此乃嶺南福地河源也。
溯其清源,天地之間生云雨,化作瑤池落九天。綠湖深處,島嶼星羅,似蓬萊之幻境;波光瀲滟,若太液之瓊漿。白鷺掠空,銜來蘇子笠屐韻。新豐江截流成湖,兩百里煙波浩渺;桫欏谷遺世獨立,八千歲草木葳蕤④。朝看白鷺穿云,暮聽漁歌泛月。水色澄明如瑤池瓊液,山光瀲滟若閬苑丹青。夫!江之頭,河之源,然則守此碧泉,何其艱難!昔者伐木鐺鐺,驚走山間麋鹿;開礦隆隆,暗侵地下龍宮。幸有賢者明斷,立生態屏障于粵東北;黎民勠力,筑綠色長城護水源。江東漁樵巡護碧水,白發農夫守望綠洲;但見:桂峰白雲耕不破,綠湖泛舟釣無痕;碧水清泉處,盡是河源兒女汗珠凝。
古人云:“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長流萬古琴”。治水之功在當代,護綠之德利千秋。河源百姓,守碧水如守家山;嶺南兒女,飲清泉當思源頭⑤。愿天藍永駐,看山嵐常青,聽綠水長歌。
河源文脈,薪火相傳。南越王劍光猶在,龜峰塔鈴語如偈⑥;佗城磚瓦銘秦漢⑦,越王井畔話國殤:同盟志士隨國父,辛亥革命帝制亡;倭寇鐵蹄踏南粵,腥風血雨卷東江。黎民泣血,鄉野凋荒。幸有“東江三杰”振臂⑧,志士云集,舉紅旗于危難,燃星火以燎原。
觀夫東江縱隊,南粵之勁旅。挺脊梁粵東北,辟戰場于九連。崇山為屏,峻嶺為障,游擊縱橫,劍指豺狼。破囚籠于敵后,救水火于桑梓。戰士揮戈,智勇并彰;軍民同心,魚水情長。簞食壺漿,父老傾囊以助陣;前仆后繼,兒郎瀝膽以守疆。血染青松,魂化碧浪,九連山下,盡是脊梁!
更喜今朝,河源新貌:虹橋飛架通衢暢,碧道環湖草木香;守一缸清泉蕩漾,護千峰翠色蒼茫。嗟夫!畬鄉風情,忠信花燈,十里火龍鬧元宵⑨;霍山腳下,佗城古圩,更聞武王操兵忙;林寨古村,蘇區遺址,圣跡蒼巖可攬勝;桂峰煙云,鏡花緣夢,萬綠湖中碧波漾。
客家古邑,萬綠河源。兩千年南粵圖治,九萬里風鵬正舉;生態立市書錦繡,鄉村振興續新篇。
有道是:
人杰地靈藏福地,
兩江交匯槎城美⑩。
恐龍故里藏玄秘,
萬綠波中見太虛。
趙佗霸業今何在?
客家風流世代遺。
莫道桃源無處覓,
江東明月照長堤。
注釋:
①東江發源于江西安遠三百山,流經河源龍川、東源、源城(匯新豐江)、紫金縣,再流經惠州市最后流入東莞石龍(珠江囗出海),全長523公里。(1958年新豐江水庫筑壩截流之前),新豐江及東江均為粵東北水路運輸的主要交通航道。
河源境內的河流:主要有浰江、連平河、忠信水,新豐江,秋香河、康禾河等上百條河流,均為東江支流。
②粵贛古道是客家歷史文化的活化石,目前已勘明262公里,位于粵贛兩省交界處,自古以來就是粵贛兩地的交通要塞,形成了以龍川佗城為中心的商貿交通網絡,以和平縣等地為要沖的粵贛古道。
③河源有“中華恐龍之鄉”之美稱,館藏恐龍蛋化石2萬多枚,全球之首(館藏還有恐龍骨骼化石、恐龍腳印化石和其他生物化石)。
④桫欏是蕨類植物,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終年常綠,無物候期。桫欏的名字,是由梵文音譯而來。是上億年的古老植物,又是恐龍食物鏈之一。被稱為植物“活化石”。
⑤粵港東深供水工程于1965年開始從東江取水向深圳香港供水。
⑥龜峰古塔,建于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位于河源市源城區西南角,毗鄰河源市博物館。
⑦佗城系原龍川縣城所在地,它以首任龍川縣令趙佗命名。龍川縣于公前214年建縣,距今2239年,是名副其實的“客家古邑”,“百越首邑”,秦漢時管轄范圍:東連五華縣、興寧,西南連和平、連平、東源,北接江西尋烏、定南。
⑧從辛亥革命至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時期,東江地區曾涌現出一大批杰出的革命先賢:
△在辛亥革命時期:有歐陽俊、歐陽偉、歐陽惠山等先賢均為孫中山先生領導下的(中國革命同盟會)早期杰出代表人物;
△在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初期:東江地區有三名為中國革命作出重大貢獻的革命先驅即:阮嘯仙、劉爾崧、黃居仁,史稱“東江三杰”;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河源地區先后成立:河紫人民抗日自衛大隊于1945年夏在紫金成立;九連山人民武裝自衛總隊(東縱第三支隊)于1945年冬在和平成立;
1948年8月7日在上莞成立“廣東人民解放軍粵贛邊支隊,1948年12月27日經中央批準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1949年1月17日由“廣東人民解放軍粵贛邊支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
⑨東源縣漳溪畬鄉三月三“藍大將軍巡遊”,上莞鎮新輪村及駱湖鎮江坑村等地的(正月十一至十三)的“追火龍”;連平縣忠信鎮元宵賞花燈等習俗,歷史悠久,極富民俗文化特色,屬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⑩槎城乃古代河源之別稱,于南齊永明年間(公元483年)建城。據說因新豐江與東江交匯繞城形成“Y字形”而得名(本土語“Y”與“槎”諧音)。
江東居士(歐陽源)并識
壬寅秋于江西安遠三百山(初稿以題為《水在天地間,龍藏河之源》散文體發表);
甲辰龍年冬(修訂成“賦文”)并定稿于槎城思源居無為齋
(此《河源賦》敘述史料如有紕漏,敬祈斧正)
江東居士《歸園田》
癸卯冬至,偶爾翻閱舊作,讀罷頓覺:家山未老,兩鬢斑白,靜水流深,時光易逝。
彈指間已退隱江湖七載矣,古人云:“山中無歷日,寒盡不知年”。今拾齊退隱江東之拙作,聊作《歸田園:雜興十篇》,憶往昔與君歌……
《歸田園》之一
從教務政四十秋,
不老青山人白頭。
難移秉性書生氣,
鵬海弄潮樂與憂。
七尺男兒當立志,
清風兩袖又何愁?
寶刀未老童心在,
萬水千山信步逰。
丁酉金秋退隱江湖,“東江百里行”采風與書畫界朋友閑聊:四十載彈指一揮間,感懷于斯,信手湊幾句記之。
江東居士又效五柳先生《歸田園記》,以記退隱江湖之事
《歸田園》之二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六十載往事如煙。“相約重陽”自鵬城返河源與中學諸位同窗登筆架山偶得:
臨江仙
故鄉之行
六十花甲如過隙,
人生閱盡沉浮。
南越古邑藏靈氣,
遙想英年時,
情懷如赤子。
家山不老兩鬢白,
漂泊半生途旅。
與君悟道憶往昔,
紅葉已是秋,
怎不思故里?!
江東居士丁酉金秋記于新豐江畔
2017.10.28
《歸田園》之三
少小離家園,
一去三十年。
性本乃布衣,
終得返自然。
羈鳥戀舊林,
池魚思故淵。
退隱江湖間,
偷得半生閑。
巧逢新冠疫,
虛室有余閑。
欲敘經年事,
枯筆竟默然。
涂鴉學高雅,
窮思難成篇。
久困樊籬中,
守望歸田園。
江東居士于庚子除夕突遇世紀疫情:“新冠”,思緒萬千,夜不能寐,隱居鄉野藉五柳先生歸田園句而得之。
2020年(庚子)元宵節于新豐江畔
《歸田園》之四
塞上行(一)
居延海水碧連天,
巴丹沙漠變綠洲。
弱水胡楊秋色美,
蘆叢蘆雁鶴翩躚。
忽聞駝鈴聲聲響,
絲綢之路西海連。
塞上江南漁歌唱,
不枉王維留詩篇。
內蒙阿拉善之居延海乃古絲綢之路最重要的驛站之一,自漢代以來是中原地區與塞外、中東乃至歐洲的重要商貿走廊。王維有詩句云: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東西居延海干涸,因而大片珍貴的胡楊林也相繼枯死。后因國家高度重視,保障黑河之水源源不斷地注入居延海,于今的居延海不但修復了生態,還引來了大批候鳥和觀賞胡楊林的游客。
辛丑金秋江東居士與友驅車萬里至內蒙阿拉善盟額濟納旗胡楊林采風,后因沙塵暴而撤離了額濟納南下至銀川沙湖攝影。因額濟納突發大面積疫情,有近萬游客滯留景區“被隔離”于額濟納。
2021年10月24日夜返回河源“自我隔離,三天兩檢”。感此次“塞北萬里行”乃人生難忘,遂記之。
《歸田園》之五
水在天地間
龍藏河之源
文/ 歐陽源
遠古混沌,侏羅白堊,恐龍羽化,龍蛋化石①;蘆蕩千頃,蠻荒萬里;峰凌嵐繞,湖江山川,萬千氣象,此乃南越福地也。
曾幾何時,百越先民,生息“兩江”。②渡頭新港楊梅,出土石錛石箭。南蠻土著,自造工具,土語溝通,刀耕火種,香火延綿,見證“兩江”變遷三千年③。
南國春秋緣于趙佗越王;秦漢烽煙燃于北粵蠻荒。朝序更代,往事如煙。④陽明心學,大儒崇尚。知行合一,行貴為上。⑤回首往事,東縱豪杰,勇猛殺敵戰疆場。“江東三杰”,革命先驅血染江河⑥;“兩江”大地,一方水土,人杰地靈,英才輩出。
唐劉夢得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東江之源,三百山巒。江流穿峽常引鳳凰齊鳴,江迎夕照舟歸漁歌唱晚。新豐江水源頭,云髻山亞婆石,匯連平忠信水,游溪水入錫場,于源城匯東江。兩水合一,涇渭分明。碧江連天,漁舟蕩漾。
龜峰遠眺⑧,霧鎖雙江,蘆雁成行,兩岸峰列
,綿延百里;鳥鳴于谷,啾啾啼響,鳳棲于林,魚潛江底。
有道是:“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
美哉,壯哉!
百里東江,奔流到海。江繞槎城而南流,“兩河”為之添靈氣;正值峰期,洪波萬傾,勢如龍卷虎嘯,百舸爭流,匯入虎門獅子洋⑨。
樵夫唱曰:
桂峰白云耕不破,
綠湖泛舟釣無痕。
東江湍流千帆過,
夕照滿江萬金波。⑩
嘆兩江新貌,
感山河變樣。
客家古邑,萬綠河源。古生物遺跡,新石器時代,遠古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
特色鄉村,風情萬種:霍山腳下,越王古井,老隆考棚,見證客家人重教崇文之風;客屬習俗,忠信花燈,畬鄉風情,十里火龍鬧元宵;圣跡蒼巖,蘇區舊址,林寨古村,古跡圣地可攬勝。萬綠谷中百鳥朝鳳,鏡花緣里仙女飛天;野趣溝中瀑布直瀉,桃花島外碧波蕩漾。
綠水青山金山銀山,原始生態福澤千秋。
嗟乎河源:江之頭河之源,百越先民生命之源,南越古文明之源;“水在天地間,龍藏河之源”。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千載南越文明,萬里風鵬正舉。城鄉謀振興,
百姓奔小康。
千年古邑,
見證兩江大地巨變;
百里滄桑,
鑄就太平盛世輝煌。
注:
①河源有“恐龍之鄉”之美稱。是中國唯一館藏恐龍化石、恐龍腳印化石、恐龍蛋化石的一個重要化石產地。自1996年3月首次在城南發現恐龍蛋化石以來,已發掘恐龍蛋化石1萬余枚、8具恐龍骨骼化石,167個恐龍腳印化石。為研究河源地區地質、古氣候及古生物演變提供了依據。
②兩江:指(河源境內)新豐江和東江流域。1958年前(筑新豐江水庫之前),東江是河源至惠州及東莞水上運輸的黃金航道。
③考古專家在河源源城區渡頭村新豐江畔和東源縣回龍鎮、新港楊梅村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石箭、石錛等削割石器及淘器,這一重大發現,印證了“兩江”流域在四千年前已有百越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為研究新石器晚期“兩江”流域古先民的農耕種植、畜牧、居住及陶器制造等提供了科學依據。
④河源龍川縣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趙佗是首位縣令,龍川建縣距今2237年,是名副其實的客家古邑。
⑤河源和平縣,以“陽明”命名的建筑物、街道、物產比比皆是。在五百年之前,既沒有和平縣,也沒有陽明鎮,上述命名都是因為明代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王守仁(號陽明)而起。自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建縣。
⑥紫金乃廣東最早發動農民運動和成立蘇維埃地方政府之一,革命先驅有享譽中國近代史的“江東三杰”:阮嘯仙、劉爾崧、黃居仁等革命先行者……
⑦三百山位江西安遠,是東江源頭。
新豐江發源新豐縣的云髻山亞婆石,流經新豐縣、連平縣、東源縣,匯連平水、大席水、忠信水、游溪水、錫場水、客家水等二級支流,于河源市區文化廣場東匯入東江。
⑧龜峰塔位于河源市東江邊的龜峰山。傳說神仙因同情終年為水所害的河源人,于是在新豐江與東江匯合的地方放了一只大水龜,讓它變成一個山包,然后建一座塔以鎮水妖。故此山稱為龜峰山,塔名曰龜峰塔。建于南宋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是
“河源八景”之首,1962年被列為廣東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⑨槎江與槎城:因東江與新豐江于河源源城區城東北側匯流,形成“丫”形江流,故本地人稱此段流域為“丫江”。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沒有建筑新豐江大壩),東江是粵東北地區至東莞石龍(出海)的貨運黃金航道,可謂“千帆競渡,百舸爭流”。
又因“丫”與“槎”諧音,當地方言稱之為“槎江”,故又將河源老城區稱之為“槎城”。
⑩萬綠湖風景區。是華南地區第一大人工湖,又名新豐江水庫(新豐江水電站),是華南最大的生態旅游名勝,因四季皆綠,處處皆綠而得名(景區內有鏡花緣、桃花島,附近有桂山、野趣溝、萬綠谷等景區)。
是1958年籌建新豐江水電站時,在距廣東省河源市區僅6公里的新豐江下游的亞婆山峽谷修筑攔河大壩蓄水而形成的。
1993年,新豐江水庫被國家林業部規劃為國家森林公園,2001年被授予廣東省環境教育基地,2002年7月被國家旅游局評為4A級旅游區。
河源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河源上古屬揚州南境,戰國屬楚。秦漢時屬南海郡,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始置河源縣,隋唐宋屬循州,宋屬循州、禎州、惠州,元屬循州、惠州,明清屬惠州,1913年屬廣東省都督府潮循道,后直屬廣東省革命政府東江行政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后屬東江行政委員會、東江行政專員公署、粵東行政公署、韶關地區、惠陽地區所轄。1988年1月,國務院批準撤銷河源縣,設立河源市。全市面積1.5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372萬。河源下轄源城區、東源縣、和平縣、龍川縣、紫金縣、連平縣,另設市高新技術開發區、江東新區,有95個鄉(鎮)。河源是粵港澳大灣區東北部交通樞紐,被譽為連接粵港澳大灣區的“后花園”。
河源森林覆蓋率達73.18%,是華南地區天然養吧,這里有豐富的旅游資源,秦時遺址、古生物遺址,古村落圍龍屋、少數民族風情、傳統文化習俗和自然景觀比比皆是。
壬寅秋江東草堂主人與鄉友百里東江行,初稿于江西安遠三百山,癸卯立秋再稿于槎城
《歸田園》之六
浣溪沙.
漫步新豐江即景
故鄉月兒分外明,
渡頭村旁踏歌聲。
江岸倒影點點星。
瀕水綠道且徐行,
釣叟舟燈蘆影間。
一葉扁舟卻相迎。
注:渡頭村屬河源市源城區,即新豐江下游之小漁村,距大壩約三公里,是新豐江最古老的渡口之一。(渡口對岸有大片蘆葦濕地,常有漁舟出沒)。
考古發現新石器末期使用的打磨制造的石器石具,佐證此地在三、四千年前
(新石器晚期)已有百越先民在此生息。
近年,市政府很重視“兩河四岸”的水環境營造,沿江打造了幾十公里瀕江綠道,成為市民散步和跳廣場舞的“打卡地”。江岸綠道繞城之步道燈如星光點點,亦成為槎城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023.10.1夜
于新豐江畔
《歸田園》之七
卜算子
歸田園
本乃鄉下人,
偶成鵬城客。
不諳世事闖江湖,
哪知海天闊?
半生事無成,
耆老學耕作。
勸君一樽醉弄墨,
歸隱田園樂。
癸卯寒露
記于新豐江畔
《歸田園》之八
石馬情
癸卯重陽前夕,應邀返深參加“公園命名專家咨詢會”,“客居”鵬城數日,眾兄弟久違,盛情難卻,席間小酌,多有感慨:一班石馬仔,“白手起家”在外打拼實屬不容易,能闖出一畝三分地,人生各有精彩,此乃能吃苦耐勞,勵志奮斗之“石馬精神”也。
今逢九九重陽日,藉民間流傳“石馬吟”步其韻得“石馬情”,以記之。
石馬天生在駱湖
仙人遺跡萬千秋
北風凜凜無毛動
細雨霏霏有汗流
滿田金稻惜張口
鐵鞭頻策不回頭
請君莫問征途遠
天地為懷志未休
注:①石馬圩(今駱湖街),因街(鎮)西南一隅有數匹“石馬”而得名。
傳說,這些“石馬”和地下溶洞乃上億年左右由于地殼運動而形成的自然景觀。
癸卯重陽
于東湖一隅
《歸田園》之九
大埔行感懷
文/歐陽源
十月大埔,秋高氣爽,陽光明媚,天公作美。又有國祥兄鳴哨,諸兄友參與,大埔攬勝,游目騁懷,樂哉,美哉!
曾數度粵贛閩之行,過大埔順道參觀三河壩,走馬觀花矣。欲探究大埔之人文地理,歷史淵源,讀懂大埔人崇文重教尚武之文脈,當了解大埔之今昔也。
大埔歷史悠久,秦漢時屬揭陽縣地,東晉屬義安郡(潮州前身)。隋大業三年(607年)改為萬川縣。唐武德四年(621年)廢萬川并入海陽縣,屬潮州。宋、元及明前期仍屬潮州府海陽縣光德鄉。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立饒平縣,縣地域屬之。明嘉靖五年(1526年)析饒平縣之清遠、戀洲二都置縣,改名大埔縣,屬潮州府。明置大埔縣延續至今。一九四九年后,大埔縣先后屬興梅專區、粵東行政區、汕頭專區、梅縣地區。1988年始屬梅州市。1961年以前,縣治設于茶陽鎮,1961年春遷湖寮。
嗟乎,大埔!
地靈人杰,燦若繁星。昔時尊崇孔孟,載譽翰林。千年文脈,源中土而冠客屬;百代儒風,孕育幾多名士英材。君不見工商巨子、軍政要員、專家學者、藝苑名流,輩出于斯。茶陽父子雙進士,百侯一腹三翰林。張弼士實業興邦,富甲晚清,名揚四海;鄒魯首任中大校長,學子萬千,千古流芳;李光耀父子總理,根自大埔,威名獅城;大慈善家田家炳,捐款建校百千,澤惠桑梓,功在千秋;百將著功勛,院士譜華章。文韜武略,鳳翥龍驤。
壯哉,大埔!
崢嶸歲月,如火如荼。南昌起義紅軍鏖戰三河,碧血三江,鑄就“八一”軍魂。地下交通線,長留先驅足跡。滾滾江流,奏響軍魂樂章:“沒有三河壩戰役,就沒有井岡山會師”。巍巍高山,永銘先烈功績。
三河六岸,麗日藍天,高峽平湖,滄桑巨變。水利火電穿山越谷,鐵路高速縱橫交錯;名茶蜜柚,遠銷四海;青瓷紫陶,走出國門;古韻新聲,客家山歌,八音鑼鼓、花環獅舞,傳承客家文化,共譜盛世華章。
癸卯初冬
江東居士
記于大埔
浣溪沙.
瞻仰三河壩戰役舊址
癸卯初冬大埔行,
百年風騷地杰靈。
名家將星家國情。
南昌槍響破天驚,
三河壩上炮轟鳴。
中華史冊當永銘。
癸卯初冬,“鵬城老兵”一行大埔老區行感懷,于大埔三河壩即興
《歸田園》之十
云水謠.南靖水鄉行
甲辰龍年小暑時節,欣逢“高中畢業五十載”同窗諸友于漳州南靖水鄉行。此處山水田園風光美不勝收,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懷遠樓、和貴樓享譽中外,古驛道、老榕樹、古風車、古村落、西溪流水,天水一色,超然脫俗,讓人置身于世外桃源,留連忘返,悠哉樂哉。
江東居士偶得幾句:
古道長,
水迢迢,
西溪碧波奔海潮。
和貴懷遠樓外樓,
天水一色映相交。
古村落,
云水謠,
南靖水鄉天之驕。
江山圖畫賦云水,
山河壯麗此多嬌。
附注:
①云水謠:原名長教鎮,后因電影《云水謠》在此處拍攝而聞名,現改為云水謠。是福漳州南靖著名土樓古村落和旅游景點。
同時,云水謠又是古詞牌名。
②和貴樓、懷遠樓均為福建南靖著名的土圍樓,世界文化遺產。
江東居士記于槎城思源居南窗燈下
繪畫作品
來源:歐陽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