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催孩子變成了常態化。催寫作業,催吃飯,催上學,催快點,似乎一天不催,孩子就什么都不做。
催一步,孩子動一下,停止催,孩子就又停了下來。
搞得父母也很崩潰:我也不想催啊!可是你看看孩子我都催成這樣了,還拖拉得不行,要是不催,那該會成什么樣。
特別理解催促孩子父母是真的出于對孩子好,在催孩子的過程中自己也很崩潰和絕望。
父母都不知道自己還要為孩子怎么做,孩子才能不讓催,才能獨立自主,學會自己的事自己操心。
我之前也是一個催促和包辦型的媽媽,從起床到吃飯到背書到學習寫作業,沒有一刻不催的。
超級心累,感覺養個孩子要脫層皮,想讓孩子做事情快一點,真難于上青天。
讓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家務活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好好學習,只需要積極進取,剩下的事都由媽媽來全盤搞定。
媽媽快努力到感動自己了,滿心都是孩子,完全忽略了自己。
可是即便這樣對孩子近乎飽和的愛,即便全身心的投入孩子的養育,對孩子有求必應,不求也必應之下,孩子并沒有學會自律和努力。
反而變成了一個甩鍋大王,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是自己有能力,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一句都怪你我把我養廢了,都怪我的原生家庭不好。
媽媽委屈得連眼淚都掉不出來,只有寒心和無助以及深深的挫敗感。
養育孩子為什么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恨不得掏心掏肺,到頭來孩子為什么還會這樣對父母抱怨和不懂事?
之前的時候,我也會認為是孩子的問題,是孩子不懂感恩,是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是孩子過得太舒坦了,根本不懂人間疾苦。
現在,我并不這么認為全然是孩子的錯,而是會想一個問題:
那個主動愿意伺候娃的人是誰?搶著把活都干完的人是誰?過度付出和過度包辦的人是誰?把孩子的問題全部攬成自己的問題的人是誰?
靈魂拷問之下,得出一個扎心又現實的答案:
是父母拿為孩子孩子好,沒有底線的付出,沒有原則的包辦。是父母拿著愛孩子的心,用最錯誤的方式來透支彼此的心力。
父母對孩子的無條件付出和過度的關注,只有苦勞,沒有功勞,甚至剝奪了孩子自行承擔和自己動手的權利。
孩子懶散,孩子任性不講理,孩子總是拖延,甩鍋和逃避,不是孩子的本心,而是父母慣和包辦出來的。
父母剝奪了孩子獨立的機會和自己動手的能力,還在埋怨孩子這么大了,什么都不會做,怎么會這么懶啊!
這有種自相矛盾的嘲諷啊,源頭不怪孩子,而是怪父母太能干了,太主動幫孩子搞定一切了。
同理,盯作業太緊,把學習完全當成父母的事,這樣的監督和督促之下的孩子,根本不會獨立和將學習當成自己的事。
初中三年我作為一個全職陪讀媽媽,真的很敬業。關注孩子的每天的一舉一動,比盯賊還精細,幫孩子做錯題整理,幫孩子分析試卷。
但凡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我都全然兜底去幫他弄。搞得媽媽十項全能,什么學習方法我來總結,錯題的主題練習我來出方案。
對孩子學習的關注程度,我能細化到每一次考試,每一個題型,孩子的失分點在哪,孩子的薄弱項在哪。甚至把每一張試卷的薄弱點進行縱向和橫向的分析,然后告訴孩子某一科的提分點在哪一個內容。
我比老師還懂孩子的每一科學習情況,老師是一對60,我對孩子是一對一分析和總結。
是不是覺得這個媽媽真操心,真敬業,真能干。
結果是,我花了一周給孩子做出來各科試卷分析,提分點總結,語文細化到閱讀關鍵詞,孩子看都沒看一眼,拋給我一句:你自己學吧。
我記得當時自己特別心痛和委屈,覺得孩子不懂我的苦心,我把能做的,不能做的都為孩子做了,他還有什么不滿意呢?
兩年后的今天,我明白了自己的越界和包辦過度,正是我的不懈努力,包辦孩子學習,盯孩學習,把孩子伺候得什么都不用操心。
才導致了高中經歷了那么多的翻車現象,才導致了孩子既自負又自卑,既想要好的成績又學不會努力,既有挫敗后的落差又學不會重整旗鼓和自我承擔。
所以只剩下了情緒的翻滾和自我逃避以及自我否認,都集結成了負情緒和厭學以及恐懼。
恐懼是對自身無能的憤怒,是對一個未達到的目標的擔心與忐忑。
因為痛過,所以懂得。因為錯過,所以修正,現在我對孩子的學習不盯,不管,不催,他自己能做的事我就放手不問。
除了關注孩子的情緒問題之外,只關心他的衣食住行,其他一概不多說。他主動提,我就傾聽,他不提,我置身事外。
這樣的結果,反而是孩子把學習當成了自己的事,自己訂計劃,自己學會承擔,自己去解決問題。
走了那么幾年的彎路,終醒悟,也算是一種另類的禮物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