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伯通
我們的翻譯常常雙標,那就是遷就外國人,不遷就中國人,比如什么“邊際效應”、“無差異曲線”、“IS、IM線”、“ADS、IPO”,還有狗的屁,每次看到這些都懵逼,你還得重新去搜索,花半天時間學習,到底講的是啥,學習成本非常高,這玩意不知道是不是故意使壞,提高了解知識的門檻,讓一部分人壟斷對知識的解釋權,然后就靠這個門檻上臺階去賺錢。
但是對外國人,又重新換了一副嘴臉,國外的知識傳到中國,都變成了專業術語或者英文簡寫,什么PPP模式,P2P,CPC,然而中國的知識傳到了西方,就變成了解釋型翻譯,典型的如饅頭,老外不懂饅頭是啥,我們的人就給他翻譯成“中國面包”,面包這個詞,老外那里有的,人家一看,哦,中國式的面包,于是就懂了。但我納悶的是,這玩意和面包有啥關系???
還有春節的翻譯也讓人挺難堪的,歐美國家有新年這個詞匯,沒有春節這樣的單詞,為了讓老外能理解,春節是咋個回事,于是就翻譯成中國新年,就是英文詞匯新年前面加中國,讓老外一聽就明了。這個臭毛病從清末民國時候就開始了,比如打戰很厲害的孫立人,被介紹到國外去,叫“東方隆美爾”,隆美爾這個三腳貓的家伙,西方人知道,中國人不知道,但是你介紹孫立人,把隆美爾拉出干嘛,都不是一個水平級別的人,完全是侮辱孫立人嘛!搞這種詞,中國人就不明白,我還得特地去查隆美爾是什么大神,仔細研究了下,打仗水平估計和我這種農民工差不多,因為西方打仗,好多是村級水平,死了一千人,說是世界級戰爭,我隨便舉個三國演義里面的例子,西方的戰爭案例,根本就擺不上臺面。
還有一些在商業上的例子也是這樣,我是對蘇南城市贊賞有加的,但有些翻譯就不是很妥當,比如茅山道教的文化景點,你翻譯成“東方鹽湖城”,老外是一下子就明白了,但中國人不懂啊,又得去搜索啥是“鹽湖城”,了解完了才知道,是美國小縣城的一個景點,這跟茅山完全不是一個檔次啊,這樣的例子很多,甚至有些二狗子把孔子翻譯成“東方的蘇格拉底”,簡直把我氣的心口都痛。
把外國的人、事、物引進來,不管你懂不懂,就直接來,有些不好意譯,就直接按照拼音來,什么歇斯底里、羅曼蒂克、若是遇上丑陋的地名,又不按拼音來了,全力的去修飾和美化,如翡冷翠、楓丹白露、香榭麗舍,一聽就讓人神往,其實都是臭水溝和泥巴路。但是中國的人、事、物傳到美國和歐洲,就去搞解釋型翻譯,什么叫解釋型翻譯,就是東方的隆美爾是孫立人,中國的新年叫春節,中國的面包叫饅頭,詞匯很長,其實你認真想下,這和中國沒有任何關系?。?/p>
不過隨著新一代中國年輕人的成長,他們開始不慣著外國人了,他們在英語寫作中,饅頭就是拼音mantou,你老外看不懂是你的事,我就要這樣寫,你自己去搜索其中含義,然后你自己在下面加備注,比如“類似于西方面包一樣的東西,里面沒有餡”。這種備注其實是不準確的,在江蘇的南邊一些城市,饅頭是有餡的,分為菜饅頭、肉饅頭等等,不過隨老外去吧,愛咋備注咋備注,反正英文發音是mantou,還有包子的外文翻譯,現在也變成了拼音baozi。
這就是進步,這才有利于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比如中國的“龍”的英文,已經接近于拼音了,叫loong,這也說明了我們的文化自信,但是我們還有另外的一面,就是文化好客一直存在,這個好客是應該的,但有的時候“好”的太過分,就是不尊重事實了。比如把西方一個長的像蜥蜴一樣的怪獸,引進到中國來,翻譯的居然是“龍”,這種東西就不需意譯了,直接按照拼音來,大概叫“拽根”,西方的上帝的也是中國人的意譯,太美化了,搶了昊天上帝的頭銜,如果按照音譯的話,西方的上帝,大概發音為“狗日的”。
有人說,你這樣搞法,太民族主義了,若是我們對外傳播不做“解釋型翻譯”,那老外了解中國事物,會直接自殺,中國的小吃上萬種,光豆腐就給你做出二十種吃法,如果全部都是拼音,那外國人的學習成本太高了啊,這不管我們的事啊,我們也不想用拼音啊,是西方人自己找不到對應的翻譯的詞啊,你們總是為新事物捏造無數個新詞,豆漿是一個詞,豆腐腦是一個詞,豆醬是另一個詞,你還不如直接拼音呢,用拼音好歹還有關聯,比如,前面dou這個拼音始終在。
英語的缺陷現在是越來越明顯,尤其是AI時代,困境主要體現在詞匯爆炸和學習成本飆升?。隨著科技的發展,新的概念、技術和事物不斷涌現,英語的詞匯量急劇增加。特別是在人工智能領域,每年都會新增數以萬計的專業詞匯。這種詞匯爆炸使得AI模型在處理和理解這些新詞匯時面臨巨大挑戰。而中文就沒有這樣的障礙,中文的語境就是玩排列組合,不需要另外造字了,不但不造字了,我們還把祖宗留下來的字刪掉了一大半,因為不需要這么多嘛!
因此我們要破除對西方文化的崇拜,他們的文字都是跛腳文字,哪有什么文化可言呢?反正他們引進外國新事物的時候,都要另造一個新詞,還不如直接用我們的拼音呢!比如他們看到了中國的“鱉”,他們翻譯成“軟殼烏龜”,他們怎么翻譯是他們的事情,我們要用英文寫作,直接上拼音,因為鱉和烏龜根本不是同一種東西,你要是慣著外國人,按照他們的習慣來,那就是違反科學的!
我認為春節,不能翻譯為“中國的新年”,而就是拼音“chunjie”,這意味著啥呢,意味著可以推廣為全世界的節日,如果圣誕節被翻譯為“美國的新年”啥的,那中國人就絕對不會過了。春節被翻譯成“中國的新年”這是極大的錯誤,這是故意打擊中國傳統的影響力,這是制造亞洲國家和中國的離心離德!
因為東南亞很多國家,也按照中國的歷法過春節,中國要是不算好時間,有些國家都不知道哪天是春節,越南就發生了提前一個月過年的事情,后來看到中國邊境沒有放鞭炮,就很納悶,咋的中國不過年了?后來中國人告訴他,今年閏月,你提早了一個月過了年了!越南人想想,提前過了也就過了吧,全國人民都放假了,也沒辦法通知他們回工作崗位了。但是這給越南人一個提醒,什么時候到了春節,一定要以中國紫金山天文臺發布的為準。
春節,如果翻譯成拼音,他就不會退回到僅僅是中國的節日,這是沒有任何政治意味的節日,不但中國人可以過,東南亞國家也在過了,以后歐洲人也可以過,美國人也可以過,穆斯林更是可以過了,一個祥和的春節,最終帶來的是全世界人民的大團結!
明人不說暗話,
支持的點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