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乘用車市場,每年會消化15億條輪胎。
在輪胎板塊中,主要的銷量來源于兩個,一個是新車配套市場,也就是輪胎廠商賣給車企的輪胎,一臺車出廠的時候就會裝備4-5臺輪胎。
另一個是你買到車的時候,定期更換的輪胎,這叫替換市場。
按照數據測算,替換市場的銷量占比達到了75%左右,原廠市場的占比大約在25%左右。
2024年,月銷量5000臺以上的中國乘用車,使用原廠輪胎最多的3個品牌分別是玲瓏、佳通、朝陽。
其中玲瓏輪胎每年銷量1560萬,佳通1340萬,朝陽輪胎1078萬。
整體市場份額上,原配市場中國品牌的占比達到了65%,也就是輪胎廠商賣給車企的輪胎中,每100條就有65條是國產輪胎。
車企購買輪胎的決策點,更多是成本控制,國產輪胎的價位相對較低,每條輪胎要比外資輪胎節省100元-200元成本,一臺車能夠節省500元-1000元。
如果一個車企的經濟型產品每年出貨50萬臺,那么單單采用國產輪胎這一個策略,就能節省數億元的成本。
原廠輪胎的好壞,不影響用戶是否買這臺車,所以在車企視角,更換低成本的輪胎是一個共識,而且很難被用戶注意。
所以說,從原配市場不難看出來,輪胎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價值高低。
配套市場的熱度、均價才最關鍵,這直接體現出來了品牌的價值、產品實力,一定程度上來說,原配市場拼更多的是成本控制和基礎質量,但配套市場的考核面更廣,是一個完全開放的競爭市場。
2023年統計數據,國產輪胎的平均售價是380元每條,外資輪胎的均價遠遠超過了這個價位區間,為770元每條。
的確,國產輪胎的銷量、單價、技術、產品表現力最近幾年有明顯的提升,但因為過去的基數太小,且輪胎板塊的壁壘非常明顯。
所以在用戶選擇上,預算充足的情況下,購買國產輪胎的占比數量要遠遠小于外資輪胎。
外資品牌方面,馬牌、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異等輪胎擁有絕對的用戶群體,尤其是面對高端用戶群的時候,外資品牌和用戶的粘性顯然更高。
這不能怪消費者,輪胎作為最重要的汽車零部件,之所以能夠獨立成為巨大的產業,就是因為其與安全性掛鉤明顯,且是損耗巨大的零部件。
而且,好的輪胎不僅僅性能更強,同時安全性更高。
曾經有人說過一句話,性能車的進化史,其實也是輪胎的進化史,好的輪胎能夠全面支撐一臺車的性能,但輪胎性能如果跟不上,則連最基本的剎車都做不好。
對于用戶來說,選擇大品牌輪胎,雖然成本會增加一點,但學習成本幾乎為零,同時風險最小。
外資輪胎的知名度高,服務體系、技術標準、輪胎口碑都已經非常完善,不少車主“閉眼入”,較為放心。
我問過身邊的一些朋友,很大一部分人在換輪胎的時候不會考慮國產輪胎,主要就是對國產輪胎不了解,不了解的東西不貿然消費,這是一種謹慎。
輪胎板塊和其它版塊不太一樣,其成本占據大頭,橡膠原材料掌握在海外市場手中,而且優秀的輪胎需要技術儲備,也需要不斷的反復測試。
這些核心東西都掌握在外企手中,國產輪胎的核心競爭力,也就只能放在原配市場,以及入門的配套市場中。
因為輪胎的更換周期并不短,大部分用戶群體超過4年才會更換輪胎,4年一次的更換,一定會選擇更能凸顯汽車性能的輪胎,而不是單純的低價。
所以,國產輪胎的下一步,一定要在市場中證明自己的實力,提升自己的口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