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鬧海》太給國人爭氣了!它已經成為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檔第1名,而且還在繼續增加中。
大家都笑稱哪吒三太子成了百億票房大男主,有一種說法,哪吒的名稱源自梵文,最初被描繪為面目猙獰、法力高強的護法神,以三頭六臂的形象出現,手持金剛杵,腳踏惡龍,職責是降妖除魔。隨著時間的推移,哪吒的形象逐漸本土化。《西游記》和《封神演義》等明代小說進一步豐富了哪吒的故事情節,使其成為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
哪吒電影的出世追溯于1979年,由王樹忱、嚴定憲、徐景達執導,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出品的動畫片《哪吒鬧海》,在國際上曾引起不小的轟動。該片里的哪吒保留著《封神演義》里的傳統少年英雄形象,對冷漠無情的父親喊出“你的骨肉,我還給你,我不連累你!”石破天驚,令人淚目。
而《哪吒之魔童鬧海》完全打破了以往的設定。影片中哪吒和李靖夫婦感情深厚,敖光與敖丙、申正道與申公豹、申小豹的父子情深,也同樣令人動容。敖光最后對敖丙說:“父輩的經驗,畢竟是過往,未必全對。你的路還得你去闖。”鼓勵敖丙勇敢地走自己的路,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申公豹的父親申正道面對捕妖隊,明知對方是借機打壓妖族,卻因看到闡教旗幟而放棄抵抗:他害怕自己的反抗會讓兒子在玉虛宮的處境更加艱難。面對小兒子身負重傷,申正道不再隱忍,決然舍命反抗,即使犧牲自己,也要成全保全孩子。
影片流露出“可憐天下父母心”和“尊重孩子、愛護孩子”的觀念,對當代的家庭教育起到了一定的啟示意義。
觀眾有沒有發現,為何會被影片中的人物群像故事所吸引,被角色們的一腔熱血所感染?這是因為影片將改編的神話故事影射到現實生活,在人物群像中,似乎能找尋到自己的影子。
比如生而為妖的申公豹,為了改變自己是妖的命運,拼勁全力都想修成正果,上位成仙,但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依然低人一等,
不少觀眾看到申公豹,不由感慨:“申公豹像極了草根的自己,在無奈的現實中撞得頭破血流,但還得咬牙前行”。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里,哪吒對于命運的抗爭,體現在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吶喊中,而在《哪吒之魔童鬧海》中,哪吒的反抗精神主要表現在他對“權威規則”的反抗和自身的“覺醒”上。”
創作者們對于傳統神話的創新性表達,架起了電影跟觀眾之間的情感橋梁,傳遞了東方文化的獨特魅力與現實意義。
哪吒系列電影空前絕后的巨大成功背后,證明傳統文化題材可以通過創新性的創作煥發出勃勃生機,也證明了國產動畫電影走出國門,進入全球視野的驚艷之姿,展現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
作者:錦鯉瑜,入骨影評團對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