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紅顧茜茜在直播中唾沫橫飛囂張地宣稱:“躺在床上日賺30萬”、“周銷售額近2000萬”,并直言“罵聲越大賺得越多”,引發輿論嘩然 —— 這番言論如同一塊投入湖心的石頭,激起了公眾對財富分配、勞動價值與社會公平的激烈爭論。在流量為王的時代,當“躺賺”被包裝成勵志故事,當投機取巧甚至偷稅漏稅被美化為商業智慧,我們不得不直面一個尖銳的問題:
普通人的勤奮和努力是否正在淪為這個時代的“背景板”。
天眼查上面,以顧茜茜為法人的小微企業有10家以上,橫跨文化傳播、生物技術等領域,這種注冊出來的“商業帝國”,一看就是網紅經濟與制度漏洞共謀的產物。
顧茜茜抖音櫥窗日傭金超30萬元、周銷售額近2000萬元的“戰績”,看似是個人能力的體現,實則是平臺算法、資本助推與傻鳥消費者非理性消費共同作用的結果。這種模式下,財富積累不再遵循“勞動投入—價值產出”的傳統路徑,而是異化為“眼球收割—流量變現”的資本游戲。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類網紅通過曬后臺數據、制造“暴富人設”,將公眾注意力轉化為商業資源。正如顧茜茜直言“罵聲越大賺得越多”,她們已經不怕出乖露丑了,網絡爭議本身已成為其流量變現的工具。這種價值觀的扭曲,使得社會對成功的定義愈發單一化——金錢數字取代了職業尊嚴,投機取巧消解了踏實奮斗,最終形成“越極端越成功”的畸形生態。
網紅經濟暴露的深層次矛盾,在于新型經濟形態與監管體系的錯位。顧茜茜們設立那么多關聯企業干什么?不就是分散收入,虛開發票、轉移定價....來降低稅費嗎?他們將個人勞務報酬轉化為企業經營所得,利用稅法中勞務報酬(最高45%稅率)與經營所得(核定征收低至0.5%-3.5%)的稅率差牟利。這種“合法避稅”的背后,實則是數字經濟時代稅收分類標準滯后于商業創新的現實困境。這種對規則的漠視,不僅消解了稅收公平性,更向社會傳遞“投機取巧勝于踏實勞動”的錯誤信號。
相比之下,歐美國家對網紅經濟的監管更具穿透性:YouTube等平臺直接代扣代繳稅款,稅務部門與金融機構數據實時互通,個人通過多層公司架構轉移收入的難度極大。而我國目前仍依賴“舉報—稽查”的被動監管模式,導致網紅群體普遍地、規模化地、赤裸裸地以稅法漏洞當做財富密碼,普通人通過勤勉工作獲取財富的通道愈發狹窄。
牛逼轟轟的金稅4期在囂張的網紅面前,溫柔得像個農村小媳婦。而僅僅是幾個月前他們還在犁庭掃穴倒查三十年......
遏制“躺賺神話”,很難嗎?其實一點都不難!
借鑒歐盟的《數字服務稅》會怎么樣呢?難道對這些普遍地、規模化地、赤裸裸地以稅法漏洞當做財富密碼的家伙們不更應該使出雷霆萬鈞之手段嗎?
某音等平臺建立“收入—納稅”聯動機制,對偷稅者直接限流或封號,很難嗎?平臺愿意藏污納垢而已!
網紅經濟本應是數字經濟創新的縮影,但當“日入30萬”的狂歡建立在偷稅漏稅的灰色地帶時,其本質已成為對社會公平的踐踏。治理這一亂象,不僅需要技術手段的升級,更需從制度層面重塑價值導向——讓勞動回報回歸理性,讓財富積累經得起陽光的審視。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顧茜茜們”將普通人的努力變成時代的笑話。
一個正常的社會里,普通人的努力永遠不應該失去意義——它的價值不在于能否登上財富榜單,而在于是否讓這個世界變得更溫暖、更堅實、更值得期待。比如工匠精神對實體經濟的支撐;教師、醫生等職業對文明傳承的守護;科研工作者在未知領域的探索。這些無法被流量量化的價值,才是文明存續的真正命脈。
正如網友所言:“我們或許成不了日入30萬的網紅,但我們可以成為孩子眼中值得驕傲的父母,成為患者心里值得托付的醫生,這才是努力最動人的模樣。
-----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