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茶正式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簡稱“FDA”)納入其發布的健康食品新標準中,該規定將于2025年2月25日正式生效,引發全球茶人的廣泛關注。
無獨有偶,去年12月中旬,美國FDA也首次對食品標簽中的“健康”營養成分進行了更新,當中就有一條限制茶包和瓶裝茶在內的茶產品標注“健康”聲明的規定。
該規定明確了無論是普通茶包、還是含有無熱量或低熱量甜味劑、維生素等的碳酸茶或非碳酸茶飲料,每12液體盎司(1盎司=28.35克)茶所含的熱量<5卡路里,才可在包裝上標明“健康”。
作為茶葉消費大國之一,美國2024年茶葉進口額高達5.50億美元、進口量12.34萬噸,分別增長了11.87%、18.86%,均達到近十年來的最高漲幅!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美國有機茶的進口量也增長了113.5%,占茶葉總進口量的3.8%,這也顯現了美國對茶葉健康屬性的關注度有所提升。
而將茶葉正式定義為“健康食品”、嚴格限制茶葉衍生產品(茶包、茶飲料)的“健康聲明”,無疑是進一步鞏固了茶的健康形象,提升消費者對茶產品的信任度。
當然,美國FDA對茶葉健康屬性的背書,除了有助消除其國內消費者對茶飲健康屬性的疑慮,還將助力東方茶文化借助這一波健康風潮進一步滲透國際市場。
這可能利好我國與其他產茶大國的茶葉出口市場,只不過出口的茶葉、茶飲必須符合美國FDA的質量與安全標準規定,起到規范國際茶葉市場發展的作用。
不過,茶之為飲,源于中國,以茶為藥、飲茶裨益健康之說自古有之,我國對規范茶葉市場發展也付出了不少努力……
飲茶健康 自古皆然
茶之為飲,源于中國,以茶為藥、飲茶裨益健康之說自古有之,諸如唐朝著名中藥學家陳藏器就在《本草拾遺》盛贊:“諸藥為各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p>
千古一“茶圣”陸羽也在《茶經》中開宗明義:“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p>
至明朝,藥圣李時珍在其所編撰的《本草綱目》中認證了茶有“降火”之功:“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沉也,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
清代著名醫學家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則提及了普洱茶的功效,曰:“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膩、牛羊毒,虛人禁用。苦澀,逐痰下氣,刮腸通泄?!?/p>
發展至今,為茶葉的健康屬性發聲的專著層出不窮,如《茶文化與茶健康》一書中就記載茶葉具有降血脂、增強免疫力、腦損傷保護、預防高血壓、抗癌、延年益壽等功效。
近年來,隨著科研水平的不斷進步,飲茶的諸多功效頻頻被證實。而茶葉中的精華——茶多酚、兒茶素、黃酮、茶黃素等也已成為形形色色的健康、保健產品的原料……
不僅如此,我國推行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準則六中也建議:規律進餐,足量飲水。而推薦飲用的水則包括白水或茶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飲料,不用飲料代替白水等。
為何含糖飲料為何如此不受待見?茶水與之相比又有何獨到之處呢?對此,大家可以翻閱小懂前不久寫過的文章進行回顧:(點擊原文回顧)
而為了保證茶葉市場的健康化發展,我國也早已公布、實施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茶葉》(GB 31608-2023),其明確規定了“茶鮮葉”和“茶葉”的定義。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茶葉》節選
由上圖可知,只有以“茶鮮葉”為原料、按照不同茶類加工工藝制作的才能稱為“茶葉”!在原料方面還進一步要求品質必須正常、無劣變、無異味等。
除了之外,還明確了茶葉不允許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劑,污染物、農藥殘留也應符合相關國標規定,層層把關,嚴格規范茶農和茶企種植、采摘、生產茶葉,以保障茶葉安全。
在茶葉深加工方面,首個由我國主導制定的茶葉深加工領域國際標準——ISO 5642: 2024《茶多酚提取物——定義和基本要求》,也于去年5月正式獲批發布。
▲不同規格茶多酚產品
上述標準也明確了茶多酚的定義、規格,并嚴格限定了質量指標,這也將推動我國及其他產茶國規范茶多酚的深加工產業,促進國際茶多酚產品良性貿易……
無論是美國FDA將茶列入“健康食品”這一舉措,還是我國近年來針對茶葉推出的一系列政策,對從事茶行業的茶農、生產和銷售茶葉的茶企而言,是機遇與挑戰并存。
不僅面臨更高的檢測、認證和生產成本,但這也有利于強化茶產品的“健康屬性”,也許會迎來品牌升級的機遇。
細分到不同產業鏈來說,處于上游生產端的茶農可能對種植茶園采取更科學的管理方式,比如病蟲害方面“防重于治”、減少打農藥,施用海藻等有機肥代替化工肥料等。
而中游加工端為最大化保留茶葉的營養成分,則可能考慮增加對加工技術的投入或進行產品創新,比如針對糖尿病患者、減肥人群定制化功能性茶產品等,茶葉包裝上也要更注重環保。
下游銷售端則可能迎合健康消費風潮,加大宣傳茶產品的健康屬性,這也無可厚非!不過要依據客觀事實宣傳,過度以茶葉的某些功效為噱頭夸大宣傳茶葉,可能涉及虛假營銷,不利于長遠發展。
說了這么多,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可茶的健康屬性,并為之共同努力,飲茶養生越來越受歡迎,大家對此怎么看?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討論~
注: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參考資料:《茶經》;《本草綱目》;《本草綱目拾遺》《茶文化與茶健康》;《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等。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茶知識
1、
與茶友談茶、喝茶
群內不定時發紅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