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tǒng)王朝,明朝的疆域范圍是熱議話題。從400萬平方公里到“997萬平方公里”,甚至4800萬平方公里的說法。
我們從頭開始去說一下明朝領土的變遷
明朝領土的擴張時期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通過北伐驅逐元朝勢力,逐步統(tǒng)一內(nèi)地。至洪武后期(1387年),明朝疆域北達呼倫貝爾(設兀良哈三衛(wèi)),南至云貴(設云南?。?,東抵遼東(設遼東都司),西控甘肅,面積約450萬平方公里。
永樂時期(1403-1424年)是明朝疆域的巔峰。朱棣通過五次北伐鞏固北疆,征服安南(今越南北部)并設立交趾布政使司,同時在東北黑龍江流域設立奴兒干都司,勢力范圍一度延伸至庫頁島。此時明朝直接控制的疆域接近700萬平方公里,若算入羈縻地區(qū)(西藏的烏斯藏都司和南洋的舊港宣慰司),總面積可達997萬平方公里。
仁宣至嘉靖 戰(zhàn)略收縮與邊疆失控
仁宗、宣宗時期,明朝因財政壓力與軍事疲軟,開始大規(guī)模放棄邊疆。1428年撤出交趾布政使司,1434年撤銷奴兒干都司,東北退守遼東,西北的哈密衛(wèi)等也逐漸脫離控制。至嘉靖年間,明朝實際控制的疆域縮至約400萬平方公里,僅剩兩京十三省及部分羈縻地區(qū)。
萬歷至崇禎:內(nèi)憂外患下的版圖崩解(1573-1644年)
萬歷后期,女真崛起與蒙古侵擾加劇,遼東邊墻成為明朝防御重心。1619年薩爾滸之戰(zhàn)后,后金(清)占據(jù)遼東,明朝勢力退至山海關。崇禎時期,實際疆域僅剩350萬平方公里,與秦朝相當。
明朝的邊疆管理以“多封眾建”為核心,通過冊封當?shù)厥最I(西藏僧官、女真頭目)建立都司、衛(wèi)所。然而,這類機構多無駐軍和行政管轄,僅依賴朝貢關系維系,烏斯藏都司和東北的建州衛(wèi)。因此,史學界普遍認為這些地區(qū)屬于勢力范圍而非實際領土。
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將明朝疆域劃至西伯利亞和西藏但被質疑為“地圖開疆”。
最典型的就是元朝版圖包含西伯利亞乃至北極圈,
當時的歷史背景是中蘇關系緊張,明朝實際對西藏僅有冊封無實際控制。
嚴格意義上的疆域需滿足軍事駐防(如衛(wèi)所)或行政建制(如布政使司)。依此標準,明朝長期有效控制的區(qū)域僅為兩京十三省及遼東,面積約400萬平方公里。
網(wǎng)絡流傳的“4800萬平方公里實際上是混淆了元朝遺產(chǎn)和夸大鄭和下西洋的影響。而“997萬平方公里”僅適用于永樂鼎盛期,且包含大量羈縻地區(qū)。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