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報道,臺軍“海龍蛙兵”將從金門等地撤軍,任務重心移至澎湖,引發廣泛關注。
近期,臺軍一系列軍事部署調整引人矚目。臺軍一直部署在金、馬前線的“海龍蛙兵”接到重大戰略調整指令,未來這些特種部隊的任務重心將轉移到澎湖,原本的金門駐地僅保留訓練中心,馬祖也只保存少數人力進行日常警戒護衛任務。陸軍目前已進行意愿問卷調查,而之所以選擇澎湖,是因為澎湖牛心灣新建營舍與碼頭剛落成,訓練海域廣闊,且美軍海豹特種部隊來臺人員固定在此協訓,未來陸軍兩棲偵察營將進駐當地。
圖片
臺軍(資料圖)
與此同時,大洋彼岸的美國,特朗普也對臺灣半導體產業“下手”。特朗普在共和黨策略會議上表示,要對外國生產的計算機芯片、半導體等課征關稅,還聲稱大量芯片生意跑到了臺灣地區,約占芯片生意的近九成八,他希望這些產業能回流美國。特朗普此舉,看似是經濟手段,實則有著多重目的。
從經濟層面來看,美國曾在半導體產業發展初期占據主導地位,隨著全球化推進,制造業轉移,臺灣地區半導體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中地位凸顯,尤其是臺積電的先進制程技術領先世界。特朗普要求臺灣半導體產業回遷美國,是想重塑美國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主導權,掌控關鍵環節,而且還能創造大量就業崗位,緩解美國國內就業壓力。
政治層面上,美國長期以來將臺灣地區當作遏制中國發展的棋子。把臺灣半導體產業納入美國掌控范圍,是美國強化對臺控制的手段,妄圖加深臺灣地區與美國的經濟聯系,進而在政治上割裂臺灣地區與中國大陸,服務于其“以臺制華”戰略。
圖片
美國政府(資料圖)
特朗普這一言論在島內也引起了不小的動蕩。臺股中半導體相關股票出現明顯波動,許多投資者因對半導體產業未來發展前景擔憂而調整投資策略。島內普通民眾擔心半導體產業受沖擊后影響自身就業和生活水平,畢竟半導體產業是臺灣的支柱產業之一,吸納大量就業人口。財經學者分析,若特朗普政策實施,臺灣半導體產業供應鏈將遭受嚴重破壞,原材料進口成本上升、產品出口受限,企業生產成本大幅增加,利潤空間被壓縮,產業競爭力下降。
面對特朗普的威脅,賴清德緊急行動,打算邀請島內五大機構負責人前往辦公室茶敘,其中重點商談對象是臺立法機構負責人,試圖化解政壇對立,商討應對之策,但這更多是為維護自身政治利益。而賴清德此前還從金門和馬祖調兵,將部署在那里的兩棲作戰部隊移防到澎湖和臺北市周邊,美其名曰應對可能的“斬首行動”。
然而,美國真的會為了臺灣地區不惜一切代價嗎?美國海軍少將本·尼克爾森表示,美國不希望臺海發生“額外”沖突,不反對兩岸以和平方式解決統一問題。美國國防部副助理部長奧斯汀?達默也直言,臺灣問題對美國而言并非生死攸關,即便臺灣“失守”,美國民眾照樣能過得不錯。很明顯,美軍不可能為“臺獨”賣命。特朗普威逼利誘臺積電赴美投資設廠,就是在為“棄臺”做準備,想在兩岸統一前盡可能掏空島內優質資源。
圖片
臺海(資料圖)
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基于歷史、法律、文化和國際關系準則的事實。大陸近年來在臺海問題上采取積極主動策略,一方面加強軍事演習和戰備警巡,強化對臺事務主動權和主導權;另一方面推動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增進兩岸同胞相互了解和信任。福建發布的公路網絡規劃,設立2035年建成211交通圈目標,其中包括兩條終點為臺灣管治離島金門的線路,還有之前計劃2035年前從福州興建高鐵到臺北,這些規劃暗示著統一的時間節點。以大陸的基建技術和資金實力,把高鐵修到臺灣不是問題。
賴清德之流妄圖“倚美謀獨”“以武謀獨”,不過是蚍蜉撼樹。即便沒有大陸出手,美國的種種行徑也表明不會為臺灣“臺獨”勢力撐腰到底,而臺當局的一些軍事調整和應對策略,也只是在做無用功。歷史大勢不可阻擋,兩岸統一必將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也必將達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