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醫學人物周刊】原創,如需轉載請添加文末微信。
全文3086字,閱讀時長約10分鐘。
一位年近七旬的結直腸癌晚期患者,卻始終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配合治療了多年。時間長了,跟科里的醫生護士處的都像是親人一樣。每次這位阿姨要來住院前都會提前給科室打電話,讓大家第二天別準備早餐了,她會給大伙兒帶。于是,你就會看到她來住院時拎著慢慢一大臉盆自己包的包子。
“知道你們醫生護士辛苦,吃飯不規律,就特意給大家包了一點。”
這一幕瞬間溫暖了在場所有人的心,以至于每次桂陽縣第一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蔣娟回憶起那一刻,眼淚總會有點不爭氣地在眼眶打轉。這一句簡簡單單的話,所包含的信任、感激是對于醫者價值最大的肯定,是所有其他東西都無法比擬的職業榮譽感,也是支撐著大家戮力前行的最強動力。
作者 | 人物君
積于跬步
而回想十多年前,自己剛來到腫瘤科時,蔣娟也曾有過擔憂與迷茫。2014年,桂陽縣第一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桂陽縣一院)出于發展布局的前瞻性考慮,正式將腫瘤科獨立成科,當時在中西醫結合科工作的蔣娟也隨著大家一起被調入了這一新成立的科室。
醫院對于腫瘤科的建設也是高度重視,從一開始就以高定位高標準為科室一次性配齊了包括進口直線加速器在內的一系列先進設備。然而由于是剛成立的新科室,民眾知曉度低,來的腫瘤患者很少,科室那時候只能同時也收治一些其他的內科患者,才能勉強維持運行。
▲桂陽縣第一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 蔣娟
那時候有些患者會來咨詢,但愿意選擇來此治療的很少。這時科室醫生就需要耐心說服患者,讓他們知道在這里同樣可以得到完善的治療,并且費用還要低很多,這才慢慢有一些患者被說動。從最開始只有一兩位患者愿意留下,到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治療口碑的不斷積累,選擇來桂陽縣一院腫瘤科治療的患者越來越多。
“患者的積累需要一個過程,必須以實際行動證明我們可以做得很好,這樣才能真正贏得患者的信任,讓他們把自己放心交給我們治療。”
看到越來越多的患者因這里的治療,生命得以顯著延長、生活質量也有了很大提升,蔣娟也漸漸覺出這份工作的價值所在,沒有什么是比讓患者重燃生命的希望、重歸生活的幸福,所能帶給一位醫生更大成就感的。
如今的桂陽縣一院腫瘤科病房,平日里收治的患者都在六七十名以上,而且已完全沒有其他非腫瘤相關病種的患者。科室的60張編制床位經常是一床難求,經常需要加床,高峰時候收住院的患者超百人。
桂陽縣一院腫瘤科如今已成為守護這座漢初至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郡,也是郴州地區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縣城的重要醫療依托,是實現“大病不出縣”目標的關鍵所在。
言傳身教
目前,桂陽縣一院腫瘤科對于諸如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熱灌注治療等腫瘤治療手段均可以常規開展。
2020年,蔣娟正式接任科室主任,也是在那一年,桂陽縣一院腫瘤科被評為郴州市臨床重點專科。此時的蔣娟感覺身上的擔子更重了,她知道這一成就的取得是全體科室人員這些年來不懈努力的結果,而她唯有帶領科室向著省級重點專科以及更高的維度沖刺,才能不負眾望。
蔣娟明白,患者信任的核心基礎是科室的臨床診療實力,為此她非常重視對于團隊臨床技能的培養。每月都會固定組織大家進行1-2次的業務學習,以了解腫瘤診療臨床指南最新的更新進展,緊跟學科發展的步伐。對于疑難病例的討論,桂陽縣一院腫瘤科也是非常重視,大家針對復雜病情,集思廣益,共同研究制定科學可行的治療方案。與此同時,科室每年都會安排一名醫生輪流去湖南省腫瘤醫院、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等頂尖醫院進行為期6-12個月的進修學習,以不斷提升團隊的專業技能。
目前,桂陽縣一院腫瘤科擁有醫生8名,團隊架構整體上較為年輕,很多是80后甚至90后。科室團隊的大部分人員是在腫瘤科開科時從中西醫結合科轉過來的,大家彼此都很熟悉,因此在團結協作上默契感十足。
作為一位女性領導者,蔣娟在科室管理上相對比較柔和,相比“立威”,蔣娟更注重“立行”,更多的是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在潛移默化中引導著整個科室團隊的發展。當發現問題時,蔣娟會直接指出,讓大家明白問題的嚴重性,雖不是以責罵的方式,但團隊都能很好地吸取教訓,引以為戒。
蔣娟說她自己是幸運的,因為遇上一個很支持她的團隊,大家齊心協力、團結協作。當有意見不合時,大家也能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討論解決。這樣的信任包容、團結友善的氛圍,是支撐著整個科室團隊不斷前行的重要基礎。
因勢利導
當然,與很多縣級醫院一樣,桂陽縣一院同樣也面臨著腫瘤患者外流的問題。尤其是現在發達的公鐵交通網絡完全打破了區域之間的地理阻隔,桂陽的百姓去郴州、長沙或是廣州也就一兩小時的時間,想要硬性挽留患者顯然已不太現實。
對于這樣的問題,蔣娟沒有回避,也不像一些其他縣醫院腫瘤科主任那樣焦慮,而是持一種開放并容的心態。在她看來,面對腫瘤這樣的重癥,很多患者及家屬想去上級醫院看看的心理很好理解。對于這樣的情況,縣級醫院不應該是硬攔患者,而是要找準縣醫院的定位,想好在新時代、新形勢下如何順勢而為。尤其是面對首診患者,既是很難留住,也便無需生硬去勸。而是要想想,怎樣才能讓這些外流患者的后續治療能回到桂陽進行,這對于縣級醫院而言,可能是更為現實也是意義更大的選擇。
對于那些剛開始來桂陽縣一院問診,后來又去上級醫院治療的腫瘤患者。蔣娟要求團隊的醫生做好對每位患者的跟蹤隨訪,這樣既是體現了他們對于患者病情的關心,也能在對患者治療方案了解的基礎上,想好如何才能讓這些患者的后續治療更好地在桂陽縣一院進行,以貼心的服務、科學的診療方案與長期管理,最終讓患者心甘情愿地回到本地治療,這也正是國家分級診療大政方針所希望實現的“急慢分治、上下聯動”。
“有些患者一開始不知道我們這可以有那么多的腫瘤治療手段,在他們回到本地復查的過程中,我們的醫生給他們介紹了后續的治療方案后,他們覺得很有道理,也就會選擇回來繼續治療。”
由此建立的患者信任與口碑,會形成一種良性傳播,讓越來越多的腫瘤患者自愿選擇來到桂陽縣一院治療。
緊抓契機
在湖南省公布的首批15家縣域腫瘤防治中心試點單位中,桂陽縣一院位列其中,這為桂陽縣一院腫瘤科的進階發展提供了最好的契機。
腫瘤防治中心的建設,在強化腫瘤臨床診療技能的同時,也是將腫瘤早期防控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要求將腫瘤的科普宣教、免費篩查及義診工作落到實處。同時,對整個縣域內的腫瘤患者進行建檔并長期跟蹤隨訪,以做好對腫瘤患者的全程管理。
為此,桂陽縣一院腫瘤科每年都會不定期下到社區、鄉鎮等進行腫瘤的科普宣教以及早篩義診。桂陽的煙草非常有名,很多農民都習慣抽自己種植的未經過加工的煙草,導致桂陽地區的肺癌高發。這就需要做好當地民眾的肺癌防治科普教育以及肺結節方面的篩查工作,將早期肺癌消滅在萌芽狀態。
蔣娟希望通過腫瘤防治中心的建設,實現桂陽地區腫瘤防治水平整體再上一個新臺階。這其中提升民眾對于腫瘤的科學認知非常重要,要改變大家以往談癌色變的傳統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建立腫瘤早篩早診早治的意識。讓大家知道,隨著近些年來腫瘤診療技術的大進步,腫瘤早已不是不治之癥,只要科學診治與管理,完全可以實現長期生存,尤其是對于一些早癌,很多時候可以實現治愈。
通過這樣的科學防治,進一步增強桂陽當地百姓對于桂陽縣一院腫瘤科的信任度。很多患者基于自己良好的治療體會,在周邊親戚朋友需要相關治療時也會推薦他們過來,科室便在這樣的口口相傳中發展愈來愈好,這便是基于信任基礎的層級放大作用。尤其在縣城這樣的熟人社會,這是一家醫院、一個科室發展的關鍵基礎。
責編 | 張 坪
校對 | 李 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