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庫產品,大家知道的很多。
比如:
知識星球,印象筆記、有道云筆記、飛書知識庫、Obsidian、Notion、騰訊 iMA、Evernote、釘釘文檔、語雀、Bear、Zotero、Miro......
這些工具各有特點。有的專注于個人知識管理,有的專門為博主設計,能快速商業化;還有的適合團隊使用。但問題是,已經到了AI時代了,還是聽到不少人抱怨。
老一代產品雖然加了AI功能,但除了多了搜索、生成能力,好像也沒什么特別出彩的地方;還有人說,新一代AI知識庫,感覺像在瀏覽器里加了個收藏夾,就沒了。
作為一個長期用 Obsidian 和卡片筆記的人,我覺得真正的知識庫不該這樣。那么,應該什么樣呢?這個問題,不妨追溯到知識庫的由來上,找找答案。
01
幾千年前,人們就開始記錄知識。他們用石碑、紙張或者竹簡寫東西,然后,把這些東西放在圖書館、廟宇、國家檔案館里保存起來。
慢慢地,知識越來越多,人們就發明了人工索引。比如:做目錄、寫索引卡,這樣就能更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書或者資料。
到了19世紀,有個美國圖書館學家,叫梅爾維爾·杜威(Melvil Dewey)。他在1876年想出了一個好辦法,用自己名字命名,叫“杜威十進制圖書分類法”(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簡稱DDC)。
簡單來說,把書按照主題分類,然后,給每本書編上一個號碼。比如,000代表總類,100代表哲學,200代表宗教,以此類推。
這樣一來,圖書館里的書變得井井有條,找起來也比較方便。
后來,計算機和互聯網出現(20世紀中期),人們開始用電子數據庫、搜索引擎來管理知識。電子數據庫像一個超級大的圖書館,把所有知識存進去,需要時可以快速找到。
搜索引擎的變化更大,一開始,搜索引擎只能搜到一些簡單的網頁內容,比如:早期的Archie,它只能索引互聯網上的文件;到了1995年,搜索引擎開始支持自然語言搜索,還能用AND、OR、NOT等高級語法。
再后來,像Google這樣的搜索引擎出現后,不僅能搜文字,還能搜圖片、視頻,甚至可以用語音和圖像搜索。
大概在20世紀末,人們發明了知識管理系統,這是進化的地方。
人們把知識庫、協作、學習和組織內部的流程都結合在一起;我們可以通過分類、標記、審批和存檔等功能,把知識集中管理起來,方便大家共享。
然后,AI出來后,人們又發明了語義技術(Semantic Technology)。
什么是語義技術?你可以這么理解:以前搜索工具,只能根據關鍵詞找到信息,它并不真正「懂」這些信息的意思。比如,你搜“蘋果”,它分不清你是想找水果蘋果,還是蘋果公司。
而語義技術,就像給計算機裝了一個「大腦」,讓它能更好地理解詞語背后的含義和關系。
所以,通過這個脈絡發展,我們能看出什么?有三點:一,知識庫更像一個空間;二,知識庫存在的目的是方便管理,需要被搜索到;三,知識要被分享出去,方便大家共享、傳播。
02
以前知識庫產品,主要用來收藏東西、讓創作者變現,或者幫公司沉淀信息資產,比如:做報告、做手冊,方便大家學習用;但現在,知識庫產品重點變了,主要圍繞工作流來設計。
什么意思呢?
很多人覺得「工作流」聽起來很復雜,其實想想我們平時用軟件的習慣,就能明白。
我用飛書時,經常保存文件,可能是圖片、會議記錄,或者其他東西。這個“保存”的動作,就是把信息存到一個知識庫里。
釘釘也一樣,還有百度的自由畫布,我劃選一段內容,它就能自動同步到百度云里??淇藶g覽器也有類似的功能。
不過,大部分時候,我們在不同軟件里的信息,其實是散落在各個平臺的臨時空間里的;那為啥不先把內容集中到一個統一的庫里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操作太麻煩:比如一篇文章,我怎么可能先復制一遍,再粘貼到某個知識庫工具里呢?這太費事。
不符合習慣:比如用夸克搜索到內容后,再花時間挪到Notion中,肯定不方便。
再看看騰訊的ima.copilot,我用的第一訴求是搜公眾號里的信息,搜出來的答案,可能只要簡單劃一下,就能把內容存到臨時空間里。這種方式完全融入了我的搜索流中。
所以,我覺得AI時代知識庫是這樣:
每一個平臺的搜索,是一個入口,或者說要沉淀信息的地方,都是一個入口,通過入口慢慢擴展功能,最后形成一個無縫連接的臨時儲備機制。
因此,知識庫是和大家的日常工作場景緊密結合,是一種很自然的存在;以后產品經理要思考的,是怎么讓知識庫更好地融入工作流程中,而不是讓用戶去適應一個新的庫。
03
還有一點,未來的知識庫產品不能只當個“存東西”的工具,更重要的是,看它能不能像社區一樣,讓大家在里面討論起來。
怎么理解呢?舉個例子:
我在知識庫里建了一個關于AI的內容,把它開放出來。當別人來看這些知識、用我的產品的時候,他們其實就已經參與到我的話題里了。
這讓我想起,以前在視頻號或者其他平臺上看到的很多企業直播。直播結束后,公司會留下一些碎片化的信息,比如:課件、問答之類的。
觀眾看完后,常常會問:有沒有群?怎么加入?于是大家加了微信,拉了個群。但這種群往往沒幾天就“死”了,要么沒人說話,要么變成了廣告群。
為啥呢?
因為微信群的局限性在于,它很難讓大家一直有參與感和歸屬感;大家一開始是被某個內容吸引過來的,但來了之后呢?只是靠微信群,很難維持活躍,也沒法沉淀有價值的東西。
但知識庫就不一樣了,它可以成為一個圍繞話題的“內容中心”。大家不僅能找到需要的內容,還能互動、提問、分享,甚至能自發形成一個小生態。
這種方式比單純依賴微信群更有生命力,也更能激發團隊或社區的活力。
說到這兒,我想起了一個例子:通往AGI之路。一開始,它是一個簡單的小冊子,里面寫了一些關于AI的知識。
后來,關注的人越來越多,慢慢地就形成了一個小組。就說我自己進的這個小組吧,一開始才幾百人,現在已經有兩三千人了,估計還會更多人加入。
在這個小組里,大家天天都在聊AI,各種各樣的問題都有。這就像是一個循環:人多了,問題就多;問題多了,就會產生新的知識;新的知識又吸引更多人加入。
最后,產品越來越受歡迎,還實現了商業化。這就是一種內容反饋增強的效果。
所以,未來的知識庫產品核心是以內容為基礎,通過內容吸引人,再通過互動和協作的小組,讓大家自發形成一個小生態。
這種形態比單純的知識存儲更有價值,也更能帶來持續的影響力。
04
另外,未來的知識庫產品,會讓知識庫內容有一種「自己長出來」的感覺,有點像自組織演變的形態。我從兩個方面來說說。
先說內容。
學習新東西時,不能只記零散的信息,它們之間的關系也很重要;知識就像一張大網,各種想法互相連在一起。這些連接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知識,還能讓學得更深入。
要是剛開始建知識庫,把每個想法都分開,那這個知識庫就會很無聊,也用處不大。
一個好的知識庫,不能只是存信息,還得通過建立鏈接和反向鏈接來增加價值。這些鏈接能讓知識庫變得更有趣,也讓信息更容易找到和用起來。
除了鏈接,知識庫還得有個好的分類系統。
這個系統不能只是簡單的文件夾或筆記,而是要讓人(包括未來的你)能用新的方式去探索信息,發現可能會被忽略的主題和概念。
這樣的結構,不僅方便現在的用戶,也為將來的信息探索提供了資源。比如:我在公司時,以前團隊,建了一個詳細的知識圖,記錄了各種新媒體的操作方法,這對新成員和老手都很有用。
再從人群角度看。
拿公眾號舉例,經常寫公眾號的人,最終會匯聚成三種形態:第一類付費內容,比如:深度分析或者專業服務;第二類,免費內容,通常發在公域上,大家都能看;第三類是人群,就是在社群里的人。
我自己也建了一個關于AI的知識庫。用著用著發現,隨著內容不斷變多,付費后找我聊AI的人也多了,還有人會反饋哪塊內容需要增加。
甚至有人提出,能不能以后搞搞線下活動,而這些活動說不定又能催生新的賺錢機會或產品。
話說回來,大部分知識庫產品中,為什么沒辦法實現這種「自己長出來」的演變呢?因為最初設計的時,思路就不太對。
05
綜上內容,可以提煉出哪些關鍵信息呢?三點:
一,未來知識庫產品不是獨立產品,要和我們的日常工作場景緊密結合,融入到工作流程里。
二,知識庫產品像社區一樣,不僅能存東西,更是一個圍繞話題的內容中心;它能激發大家互動和協作,形成一個小生態。
三,知識庫產品像容器,要有「自組織演變」的能力;通過內容鏈接、分類系統和人群互動,里面一個個小的「知識庫」可以不斷進化,甚至還能實現商業化。
國外有個產品叫 Flowith.io,它很好地體現了這個理念。在國內,我還沒看到類似的,這可能是個機會。
總之,未來知識庫產品應該像豆瓣社區一樣,以內容為基礎,通過互動和協作,構建出一個有生命力的節點。不知道你能不能看懂。
通俗一點,舉個例子就是:
想象一下,你是一名博主。你在某個知識庫產品上,把自己學習的AI內容和做生意的經驗都發布上去了;然后,你設計了一個付費門檻,比如:花點小錢就能解鎖更深入的內容。
大家買了后,開始在上面討論。比如,有人問:初期怎么做生意?中期又該怎么發展?怎么搞定銷售?這些問題越聊越多,大家的想法也越來越豐富。
隨著時間推移與不斷整理,筆記開始相互連接起來;慢慢地,一個個知識點被點亮,最后這些內容連成了一本完整的冊子。
同時,人越來越多,大家覺得光在網上聊不過癮,就開始組織線下活動;這樣一來,知識庫不僅有了內容,還形成了一個活躍的社區,越用越有價值。
當然,這種產品,國內我還沒見到。也許AI來了之后,會倒逼目前知識庫產品的改革,期待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