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現在的朋友圈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曬一個人的露營、一個人的晚餐、甚至一個人去醫院做手術。
這讓我不由得想起涂磊老師的那句話:“人生最高級的活法,其實是獨處。”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那些真正活明白的人,他們是怎樣把獨處的日子過成詩意的生活。
01
獨處不是孤獨,是給心靈做SPA
朋友的爸爸吳大爺的退休生活,成了他們小區里的一段佳話。
吳大爺退休后,兒女給他裝修了市中心的大平層,他卻連夜打包搬回到了鄉下的老宅。
別人都說他太能“作”,他卻在鄉下的小院里種滿月季,用山泉水泡茶,每天在朋友圈發九宮格——沾著露水的絲瓜藤,或是蹲在墻頭曬太陽的貍花貓。
有一次我和朋友去看他,他正在用竹竿摘柿子,回頭沖我們笑著說了一句:“現在我才明白,安靜才是最好的養生。”
這讓我想起倉央嘉措說的:“修煉到最后,才會讓安靜去洗干凈心靈。”
仔細想想,真的如此。
年輕時我們都像趕場的陀螺,生怕錯過任何一場熱鬧。可人過中年才懂得了,獨處就像給積灰的琉璃盞做保養——擦去浮塵,才能透出本來的光。
02
獨處是思想的健身房
霍金說得多好啊:“你可以讓我的腳不動,但你不能讓我的大腦不再運轉。”
我認識一位退休的老教授,每天雷打不動在公園長椅坐兩個小時。
你以為他在發呆嗎?人家隨身帶著速寫本,每天都在公園記錄鳥叫聲的節奏,觀察螞蟻搬家的路線。
有一次他拿著本子和我說:“你看,這片梧桐葉飄落的軌跡,和量子物理的測不準原理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哪是一個退休老頭,分明是當代的物理學家。
我們總說“活到老學到老”,可又有多少人真的在踐行呢?
其實,獨處時的深度思考,就像在給大腦做瑜伽。你不用附和別人的觀點,也不必顧忌場合是否合適,在思想的跑道上,你就是自己的裁判。
03
獨處是在給親情留點呼吸感
高曉松那句“父母這一輩子都在為兒女老光陰,退休了也是如此”,扎了多少人的心。
同事的爸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明明自己有退休金、有房子,非要擠在兒子家帶孫子。結果呢?因為喂飯該用木勺還是鐵勺,跟兒媳吵得差點掀桌。
最后他紅著眼睛說:“我回老屋住,你們周末帶娃來玩就行。”神奇的是,分開后一家人反而其樂融融,每次家庭聚會都像過年一樣。
這讓我想起了那句俗語:“遠香近臭”。
就像再好的香水也不能懟著鼻子聞,親情也需要恰當的距離。
有些老人總怕“不幫孩子就是不稱職”,可你見過哪個交響樂團需要指揮永遠舉著指揮棒的?
很多時候,老人也要學會適時退場,才能讓生活過得更加舒心。
04
獨處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是物理獨處:關上門,切斷社交,像給生活按下暫停鍵。
第二重是精神獨處:在人群中保持思想獨立,如同荷花出淤泥而不染。
最高境界是靈魂獨處:即便身處鬧市,也能構建自己的精神桃花源。
就像我有個朋友在CBD寫字樓頂層弄了間玻璃花房,每天午休時就上去侍弄她意養的多肉。
她和我說:“空閑時看著這些小生命安靜地生長,比參加任何商務飯局都治愈人心。”
你看,真正的獨處高手,都能在水泥森林里種出春天。
05
獨處不是逃避,是更高級的參與
有人擔心獨處會與社會脫節,可你看那些真正厲害的人:村上春樹堅持三十年凌晨四點寫作,錢鐘書能在家閉關完成《管錐編》。
他們不是厭世,而是用獨處積蓄能量,就像弓弦拉滿前的必要松弛。
有的人說退休是事業的終點站,但我卻想說:退休不是事業的終點站,而是換乘站。
你可以選擇擠在嘈雜的候車室,也可以優雅地登上屬于自己的觀景列車。因為人生下半場,比的不是誰身邊熱鬧,而是誰心里更豐盈。
最后我想說:獨處不是要你離群索居,而是學會在喧囂中給自己留片自留地。就像手機需要定期清理內存,心靈也需要獨處來騰出空間。
當你真正享受獨處時,那杯茶會自己說話,那本書能帶你穿越時空,連窗臺上的光影都藏著故事。這樣的活法,難道不高級嗎?
其實,人生,走到最后就是一個人的生活。
前半生,可能我們每個人都是為了事業,生活,而到處奔波,拼命的建設各種關系,但后半生卻要學會為自己而活,擠不進的圈子就放棄,太累的關系該斷就斷。
說到底,其實生活并沒那么復雜,使我們心神不寧的,是每一個人的想法不同的結果。
希望我們都能記得:
一年四季,一日三餐,簡簡單單,平平淡淡,學會和自己獨處,遇事不糾結,原諒別人,也是放過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