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無疑是其在國際舞臺上立足與發展的核心要素。其中,軍事發展作為綜合實力的關鍵組成部分,直接緊密關聯著國家的國防安全與國際地位。在軍事裝備領域,海、陸、空三方面的裝備發展備受全球矚目。各國紛紛投入大量資源,在戰機和艦艇等方面深入鉆研,全力力求提升自身的軍事裝備水平,以在國際軍事競爭中搶占有利地位。
戰機憑借其卓越非凡的飛行性能和強大驚人的打擊能力,成為空中作戰的核心主導力量;艦艇依靠先進精密的武器系統和出色優異的續航能力,在海洋中堅定捍衛著國家的海洋權益。然而,陸地戰場上的重要裝備 —— 坦克,同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在二戰期間,坦克作為陸軍的主力核心裝備,憑借強大威猛的火力、堅固厚實的防護和靈活敏捷的機動性,在槍林彈雨中無畏沖鋒陷陣,為戰爭的勝負走向起到了決定性關鍵作用,深受各國陸軍的青睞與重視。
上世紀 80 年代,國際軍火市場上一場激烈緊張的坦克訂單爭奪戰扣人心弦。美俄兩大軍火出口強國,為了一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巨額訂單,各自使出渾身解數、各展神通。美國主推的 M60 坦克,以其精準無誤的火力打擊著稱聞名;俄羅斯力薦的 T72 坦克,則憑借堅固厚實的防護裝甲聲名遠揚。然而,最終這筆訂單花落中國。伊拉克在審慎權衡自身作戰需求和有限預算后,果斷堅定地選擇采購我國的 1150 輛 69 式坦克,并且以現金全額支付,干脆利落、毫不拖沓。究其原因,中國 69 式坦克不僅性能完美滿足伊拉克的作戰需求,價格更是極具吸引力、優勢顯著。以伊拉克當時的預算,購買美俄坦克只能得到 200 至 300 輛,對戰局的影響微乎其微、作用甚小;而購買中國坦克,卻能迅速高效地組建起上千輛的大規模裝甲部隊,大大增強了戰斗力。這一事件充分有力地彰顯了中國軍事裝備在國際市場上的強大競爭力,也深刻體現了中國在軍事裝備研發方面的卓越杰出成就。
將視角從軍事裝備交易轉向國際軍事合作與博弈的大舞臺,2025 年 2 月的 “和平 - 2025” 多國海上聯演與 “科莫多 - 2025” 國際人道救援演習,如同當年中國坦克在國際軍售中打破美俄壟斷一樣,成為國際軍事外交舞臺上的焦點事件,展現出復雜國際局勢下大國間既合作又博弈的微妙關系,并且與中國在資源戰略等多方面的成就相互呼應。
2025 年 2 月,全球軍事外交舞臺迎來兩場意義非凡的聯合演習。這兩場演習,主題各有側重,卻又在更深層次上反映了國際戰略格局的動態變化。
“和平 - 2025” 由巴基斯坦主辦,于 2 月 7 日拉開帷幕。中美等十多個國家派出艦艇參與其中,更有 40 多個國家派出觀察員觀摩。此次演習分為港岸交流與海上實戰兩個階段,演習科目涵蓋反海盜、防空、搜救等多個方面,核心目標是提升多國協同維護海上安全的能力。中國派出導彈驅逐艦 “包頭艦” 和綜合補給艦 “高郵湖艦”,其先進的裝備吸引了眾多外軍的目光,成為展示中國海軍實力的一張亮麗名片。美國參與此次演習,一方面是展示其在海上安全領域的 “合作姿態”,另一方面則試圖通過近距離接觸中國艦艇,窺探中國海軍的技術發展,評估中國軍事現代化進程。這與美國在其他國際事務中的復雜心態如出一轍,就像在稀土資源領域,美國妄圖擺脫對中國的依賴,卻在一系列操作中處處碰壁,如美蒙稀土協議因中國的一系列舉措成一紙空文,美國稀土飛機困在蒙古,運輸計劃屢屢受挫。
“科莫多 - 2025” 由印尼主辦,2 月 16 日正式啟動。這場演習規模更大,有 30 多個國家參與,中俄美三國均派出軍艦。俄羅斯太平洋艦隊派出 “尖銳” 號護衛艦編隊,中國參演艦艇雖未公開細節,但演習聚焦于非作戰性的人道救援與災難應對。在國際局勢日益復雜的當下,此類演習為大國之間緩和矛盾提供了難得的契機。盡管中俄美三國在政治、軍事等多方面關系緊張,但在應對非傳統安全挑戰時,依然存在合作的空間。這與中俄在資源戰略上的合作有相似之處,中俄聯手在蒙古稀土運輸等問題上,通過一系列舉措鎖住關鍵命門,讓美國的稀土計劃卡在中國門口,蒙古運輸機困在烏蘭巴托,充分展示了兩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協作能力。
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這兩場演習背后的大國博弈邏輯更加清晰。中美在 “和平 - 2025” 中的同臺亮相,被外界視為兩國關系的 “破冰信號”。盡管兩國在臺海、南海、科技封鎖等諸多問題上矛盾尖銳,但在維護印度洋航道安全等方面存在共同利益。不過,美國的參演動機復雜,除了表面的合作,更想通過近距離觀察獲取中國艦艇的戰術情報。這種既合作又防范的態度,在其他領域也有體現,比如在貿易和科技領域,美國一邊試圖與中國保持一定的經濟聯系,一邊又不斷對中國進行技術封鎖和貿易限制。
中俄近年來在軍事領域的協作不斷深化,頻繁舉行聯合軍演,如 2024 年的 “北部?聯合” 演習,對美日同盟形成有力威懾。在 “科莫多 - 2025” 演習中,俄羅斯高調表態參演是 “對國際政治變局的回應”,暗示其借助多邊平臺突破美西方孤立的意圖。這與中國在資源戰略上的布局相互配合,中國通過中蒙邊境豎起電子圍欄、限制稀土非法外流等措施,與俄羅斯在國際資源博弈中形成默契,共同維護自身利益。
美國在面對中俄聯合行動時高度敏感。2024 年中俄 “北部?聯合” 演習期間,美印太司令緊急致電中方要求 “避免誤判”。在 “科莫多 - 2025” 演習中,美國雖參與合作,卻同步加強在亞太的軍事部署,充分暴露其 “既合作又遏制” 的矛盾心態。這與美國在稀土問題上的做法類似,一邊試圖從蒙古等地獲取稀土資源,繞過中國,一邊又對中國稀土出口設置重重障礙,卻最終因中國在資源運輸和技術管控上的優勢,導致其計劃連連受挫。
國際社會對中俄美在演習中的表現反應各異。日本、菲律賓等國對中俄軍事協作反應強烈,日本甚至加速推進自衛隊改革以 “應對威脅”,這反映出部分國家在大國博弈中的焦慮與不安。而東南亞部分國家則保持中立,認為演習是 “正常軍事交流”,展現出不同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不同立場和態度。西方輿論對中俄聯合行動也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敘事。部分媒體渲染 “中俄威脅論”,稱聯合軍演 “挑戰現有國際秩序”,這背后是西方國家對中國崛起的戰略焦慮;另一些聲音則淡化影響,強調演習的 “非對抗性”,這種輿論分裂反映出西方國家內部對如何應對中國崛起存在分歧。
未來,盡管俄羅斯智庫曾預測 2025 年或成中美關系 “臨界點”,甚至存在軍事沖突風險,但這兩場演習表明,大國之間仍存在通過對話管控分歧的空間。如果能夠將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經驗擴展至政治層面,或許能為緩和矛盾提供新的思路。就像中國在國際軍售中憑借物美價廉的坦克打開市場,在國際軍事合作與資源戰略等多領域,中國也在不斷探索與其他國家合作共贏的模式,超越零和思維,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在陣營對抗與多邊合作交織的今天,唯有合作才能實現共同發展,這也是 “和平 - 2025” 與 “科莫多 - 2025” 兩場演習傳遞出的深層含義,更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