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六六
前段時間正值春節,我看到不少年輕人在網上發帖說:
“回家第二天就開始后悔了,我寧愿收拾行李回去加班?!?/p>
“真的不想再回家了,我媽從大年三十就開始叨叨我,煩都煩死了,初三我就提前回來了!”
“看見我爸就來氣,下次我得挑他不在的時候回家.....”
看完之后,我心里很復雜。
家,對孩子來說,應該是最溫暖的港灣。
有的孩子一提到父母,就會對父母充滿愛和感恩;而有的孩子一提到父母,只有無休止的怨言和痛恨。
我想,其中最大的差別,就在于原生家庭。
當一個家庭出現以下這4個信號,預示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有了很大危機,父母一定要重視。
父母和子女
的交流越來越少
看到一位媽媽吐槽:
自己的兒子總和朋友有說不完的話,但和自己卻總是無話可說,甚至還會忽視自己。
她每天和兒子的交流盡限于“快點吃飯去上學”“吃完快點寫作業”“晚上早點睡覺”……
有時,她也想跟孩子聊聊天,比如問兒子“你過生日想要什么禮物?”
兒子總是冷冰冰地扔下一句“隨便”,就回屋了。
她不甘于此,卻又無可奈何。
是啊,當一個家庭本該溫馨的交流,變成了機械地“打卡”,父母與孩子的心也會慢慢疏遠。
很多家長也很苦惱,為什么會和孩子之間變得無話可說?
一位知乎答主曾給出自己的答案:
當她滿心歡喜和父母分享用零花錢買的漂亮本子時,父母不但不夸獎,反而一頓埋怨:“你錢多得沒處花是不是?”
幾次類似的事后,她失去了和父母分享任何喜好的欲望;
當她開開心心地跟著父母去逛街時,凡是她喜歡的衣服,父母從不買,反而批評她審美不好,然后轉頭按自己的喜好買下她不喜歡的衣服。
幾次之后,她再也不想跟父母一起出去了,也不想交流自己的喜好了。
當她連續住校半個月、滿懷希冀地回到家,沒有等到父母的熱情歡迎,得到的只有數落、批評:“怎么又回家了?”
那一刻,她只想立刻逃離這個家。
如果在一段家庭關系中,父母與孩子沒有平等、尊重的溝通,就好像上級和下級的關系一般。
在這樣的家庭里,父母看不到孩子內心的需求,孩子也會把心底的秘密深藏心底,不愿意與父母吐露。
冷漠的孩子,不是一下子變得無情,而是攢了太多的失望才會變成這樣。
當金錢戰勝了親情
電視劇《大考》中,有一個留守兒童女孩田雯雯。
父母一心忙著賺錢,在她很小的時候,就把她丟給奶奶,一年也回不來幾次。
因為長期缺少父母的關心和陪伴,田雯雯慢慢跟父母之間產生了難以逾越的隔閡。
家里遭遇小偷,她害怕得要死,卻寧愿選擇求助居委會,也不肯告訴父母;
生病發了高燒,哪怕害怕感染了新冠,卻還是和父母報平安。
別的孩子高考時都有家長陪同,她卻只能孤獨一人上陣,結果被洪水困在家中,差點被淹死。
媽媽抱怨她從小太獨立,對父母沒有信任。
她終于忍不住爆發了:“你們一年施舍似的就回來看我兩三次,現在奶奶也走了,我能不孤獨嗎?”
田雯雯的父母以為多賺點錢,就能給女兒帶來更好的生活。
卻不知,對孩子來說,再多的金錢物質,都比不上爸爸媽媽陪在自己身邊。
金錢誠可貴,親情價更高。
雖然錢很重要,但再多的金錢也買不來那些失去的陪伴與親情。
曾在一個節目上看到,“富二代”男孩當眾控訴自己的父母。
從小父母忙于生意,早出晚歸,把他和姐姐丟給奶奶養。
他家物質條件相當不錯,他在成長當中想要什么父母都會盡量滿足。
就連畢業后不想出去工作,父母也慷慨解囊,掏錢給他辦了個廠子。
可在他內心深處,絲毫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任何溫暖和關心。
他覺得自己特別孤獨,和父母完全沒有親情可言。
多年來內心的孤苦和委屈,不斷折磨他敏感脆弱的神經,最終患上了嚴重的抑郁癥。
不是給孩子足夠的金錢和物質供養,就是最好的愛。
如果在父母的心里,陪伴遠沒有賺錢來得重要,那么孩子只會和你漸行漸遠。
父母與子女之間
價值觀出現了沖突
看到一位女生在網上傾訴,說自己想要和家里“絕交”。
原來,畢業之后,她在大城市只身打拼,如今年近三十,由于各種原因仍然單身,并且有不婚的打算。
家中的父母知道后焦急不已,怕她老了沒有著落,常常變著法子來催婚。
最過分的一次,竟然直接把她的住址私下告訴了一位“物色”好的相親對象。
當她一早起來,睡眼惺忪地看著門外站著的陌生男人,當下就破防了。
她憤怒地給父母打電話,告訴他們如果再這樣,就和他們斷絕親子關系。
很多父母所秉持的,是陳舊的價值觀,一般都偏向于固執、傳統、守舊。
而孩子所秉持的,是新一代人的價值觀,一般都偏向于靈活、自由、變通。
這兩方的觀念,差距甚大。
如果父母執意要用自己老舊的觀念去要挾子女,控制孩子的人生,那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就像隔壁老張家兩口子都是教師,但兒子大學畢業后卻想留在杭州,轉行開個淘寶店。
老張覺得這是不務正業,執意阻攔,還多次要求兒子回來考個公務員。
父子倆為此多次大動肝火,家庭氛圍劍拔弩張,兒子這次過年連家都沒回來。
要知道,孩子終會長大,他們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想法。
更何況,時代也在變化,很多過去的經驗和想法已經過時。
父母平常要多學習、多接受新鮮事物,潛移默化地輸入新一代的觀念,才能和孩子和諧相處。
父母對孩子的人生
頻繁越界
作家周國平說過:“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的界限,而一切麻煩和沖突都源于想要突破這界限?!?/p>
有些父母總是喜歡對孩子事無巨細地關心,表面上看,他們是在表達對孩子的關愛,實際上是對孩子空間的一種侵犯。
三聯生活周刊采訪過一個叫慕容復的男生。
他曾懷疑母親在家里安了攝像頭,因為每次只要他不學習,母親回到家就會劈頭蓋臉對他一頓罵。
后來他發現,每天母親臨出門前,會在書柜門上綁一根頭發,只要他一拉門,頭發就會斷掉。
她會在放玩具的抽屜下塞一張紙條,只要他拉開,紙條就會飄到地上。
他感覺每天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在被監視著。
他越來越痛苦,每天放學也不回家,騎著自行車在城市里到處游蕩。
后來,他開始自甘墮落,曠課、騙錢,每天和小混混們待在一起。
多少父母未經允許擅自翻看孩子的日記,替孩子擅自做決定,從選興趣班到報考大學專業,絲毫不考慮孩子的想法;
想起一位網友@剁肉草莓葡萄的分享:
十年前,自己的高考成績超過一本線三十多分,本可以上一所普通的211或者偏遠的985。
可媽媽一意孤行,非要讓她報更好就業的“會計”專業,還威脅她,說不聽話就跳樓自殺。
在媽媽的逼迫下,她只好被迫遂了她的心愿。
不料,當年會計錄取分數高,她沒被錄取到那所學校,調劑到了二本。
因為這件事,她心里一直有個疙瘩,永遠無法原諒母親。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都講究一個邊界感,親子關系也不例外。
當對孩子的關心與愛超出界限,所有的付出都將成為負擔,讓孩子只想逃離父母身邊。
為人父母,給孩子更多的自主權,學會得體地“退出”,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都說親情是這個世界上斬不斷的血脈,是每個人心中最柔軟的角落。
可是,很多時候,親情也是有“保質期”的。
和諧良好的親子關系,才是父母和孩子感情長存的基礎。
關系處不好,你的教育不但是無效的,甚至還會讓本來緊密的家庭關系走向破裂。
作為父母,學會放下執念,經常自我反省,尊重孩子的選擇與生活方式,才是讓親子關系保鮮的重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