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六六
前段時間,表姐帶著7歲的外甥小武來我家做客。
我和表姐在客廳里嘮家常嘮得熱火朝天,怕小武無聊,便讓我5歲的女兒七月帶他出去玩。
結果才過了15分鐘左右,七月就帶著小武回來了,撅著嘴說:
“媽媽,哥哥說外面沒意思,還是想回屋呆著!”
表姐也是一臉無可奈何。
她告訴我,小武這孩子,從小就不喜歡出去玩,寧愿在家里呆著看看書、逗逗貓。
她忍不住嘆氣:“你說這孩子這么內向、不愛交際,以后要是不合群可怎么辦?”
在人們潛意識的觀念當中都認為,喜歡出門玩的孩子性格特別外向,善于交際,比較符合當前的社會發展需求,未來更容易吃得開;
對于那些宅在家里的孩子來講,不少人都會被貼上“內向”“容易吃虧”“沒朋友”的標簽。
但其實,一個孩子未來優秀與否,不應該用他的性格、喜好來界定。
心理學家榮格就曾提出“內向”和“外向”這兩種性格類型。
但他強調,沒有人是100%內向或外向的,大多數人都是介于兩者之間。
而且,內向和外向只是獲取能量的方式不同,并不代表能力的強弱。
而“喜歡浪”還是“宅在家”和性格息息相關,不管是哪一種,都各有各的優勢。
喜歡出去“浪”的孩子
更開朗、聰明
你有沒有發現,經常出去“浪”的孩子,普遍性格開朗,喜歡和人交流,做事也很自信。
某年暑假,我帶女兒參加了一個親子戶外夏令營。
在那里,我獨獨對一個6歲的男孩印象很深。
別的孩子還扭扭捏捏抓著大人的手,他已經和其他孩子打成一片了。
爬山徒步的過程中,他一直在跟周圍的小伙伴侃侃而談,講述植物的種類、爬山的技巧……
最后在山頂扎帳篷時也沒有求助父母,而是帶領著大家一起,齊心協力第一個完成了任務。
回去的路上,我和這個小男孩的父母聊天,才得知這對父母常常帶孩子到處旅行,爬過巍峨壯麗的泰山,也去過一望無際的荒漠。
孩子在外經常會和各種人打交道,解決中途遇到的問題。
因為見過不同的人,看過不同的風景,經常出去“浪”的孩子視野會更開闊,與人交際的能力也會更強。
除此之外,有育兒專家指出:
經常帶孩子出門接觸外界事物,會讓孩子的大腦發育得到較大的發展,從而提升孩子的認知能力。
看過《最強大腦》的人,一定對“鬼才之眼”王昱珩不陌生。
他以高考清華設計專業第一的成績考上清華美院,可謂才華和實力并存,是個名副其實的全能學霸。
其實,王昱珩小時候就格外好動,經常跟著父母四處游玩。
后來,他有了自己女兒,也是從小就帶著女兒到處“浪”,去海洋館觀察水母,去南丫島撿塑料、去阿爾卑斯看雪山……
他的女兒一個學期基本有一半的時間不在學校,跟著他到處去旅行。
結果不但沒有把功課落下,還能保持全班前五名的成績,平常也很喜歡閱讀和運動。
想要孩子大腦發育更好,就需要接受來自四面八方的的刺激。
出去浪的孩子,因為接觸到的聽覺、視覺、觸覺、味覺更多,更能接收到這些刺激。
兒童心理治療師瑪格特·桑德蘭博士也認為:
經常帶孩子出去玩,感受自然界的萬事萬物,能激活很多大腦的關鍵區域。
那些從小就喜歡瘋跑愛玩的孩子,在10年之后,會從大腦、身體素質、心靈上出現明顯的變化,甩掉其他孩子一大截。
經常“宅在家”的孩子
更專注、有耐心
喜歡“出去浪”的孩子固然更自信開朗,但是喜歡宅在家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優點。
記得高中班上,我有一個同桌,特別內向文靜。
下課期間,大家總是喜歡跑到操場上瘋玩,或者到外面溜達透氣,但她總是一個人坐在座位上,不是思考問題,就是低頭學習。
周末喊她出門聚會,她也很少出來,說還要在家看書。
可這樣一個特別“宅”的人,從高一開始,成績一直穩居全班前5名,化學尤其優秀。
高三時,她直接被某知名大學的化學系破格錄取了。
據我觀察,她之所以這么優秀,原因就在于喜歡思考,做事專注、有耐心。
遇到難題,她能埋頭研究2個小時,連午飯都不吃了;
老師曾在開學前讓大家養成寫周記的習慣,一個學期過去了,只有三個學生完成,她就是其中之一。
據研究表明,性格偏文靜、內向的人擁有天然的優勢:謹慎、專注、善于分析、持之以恒等。
正是因為這些優勢,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達到了無人能及的成就。
還記得《最強大腦》當中的11歲的神童孫弈東嗎?
在“ 碎片尋蹤”這一關,孫弈東以最短的時間,從上萬塊形狀各異、五顏六色的碎片中,精準找到所有能構成目標圖形的碎片,成功擊敗一眾清北學霸,闖入12強。
他從4歲開始,就陸續參加各種數學競賽,拿獎拿到手軟,6歲就成功突破圍棋業余三段,小小年紀還掌握了多國語言。
后來在采訪中,孫奕東的母親提到,孩子從小就性格內向,但卻表現出了驚人的專注力和觀察能力。
所以日常生活中,她一般不會去打擾孩子,給孩子足夠的個人空間去思考。
美國的學者琳達·西爾弗曼經過長達 30 年對社會英才的研究發現:
IQ 越高的人,內向型性格的傾向越明顯,成功者當中有將近 70% 的人屬于內向者。
那些看上去安靜、喜歡獨處的孩子,正在用一種溫和的方式,悄悄地撼動這個世界。
順應孩子的天性
往往能夠事半功倍
網上看過一個媽媽,她家女兒平時不多話,總愛一個人在家待著。
她很著急,怕孩子交際能力不行,總想推孩子一把。
于是,每天放學后,她都會帶著孩子到學校旁的小廣場上玩兒一會兒,讓她感受一下“同齡人的社交”。
這樣一堅持,就是將近一年。
結果一年之后,這個“社恐”的小姑娘也并沒有變成“社牛”。
這位媽媽經歷過焦慮,終于發現:孩子喜歡“宅在家”,不舒服的只是家長,她很自洽。
孩子待在家里格外放松、充實,看看漫畫、寫寫字,在學校也有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密碼,有的天性活潑,好動健談;有的安靜沉穩,內向寡言。
教育孩子,要順應孩子的天性,才能真正開花結果。
如果孩子天性好動、喜歡運動、出去玩,那就不要把他關在籠子里,讓他自由自在地玩耍吧。
博主@誕姐曾分享自己的經歷。
她小時候特別好動,經常上爬下跳,點火點鞭炮,挖坑搭房子,玩很多亂七八糟大開腦洞的東西,就像一個皮猴子。
但父母從不因為她過于好動而遷怒于她。
正是在玩鬧中看到、體驗了許多東西,她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她在后來的學習中,總能聯想到玩過看過的生活場景,掌握書本里許多抽象復雜的概念。
如果孩子喜歡“宅在家里”,那就給孩子足夠的自我空間,讓他在獨立思考中變得強大。
楊絳的女兒錢瑗從小就和母親一樣,喜歡寧靜、簡單的生活。
錢瑗從小就喜歡看書,楊絳在回憶起女兒時曾說:
“我們看書,她就安安靜靜自己一個人畫書玩。”
十一周歲時,錢瑗便已讀過《西游記》、《水滸》等小說,她還在父母的教導下開始讀文言的林譯小說。
時間長了,她的觀察力特別敏銳,每次一家三口下館子看戲時,錢瑗都能在等上菜時,依據吃客的穿著和言語,剖析出背后的故事來。
她從小就學習刻苦,因為體弱多病,她經常被迫休學,卻用自學的方式完成了不少科目的學習,后又去英國進修。
24歲那年,她留在北京師范大學任教,成為了一名教授。
說到底,尊重每個孩子獨一無二的個性,才是幫助孩子發展的最好方法。
身為父母,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天性,多觀察他的動態和喜好,充分發揮他的天賦。
最后,想把一段話送給各位父母:
“每個孩子都有他的花期,
一朵還沒盛開的花不要急著讓他開放,
我們做父母的就像園丁一樣勤勤懇懇澆灌,施肥、剝土,
慢慢有一天他就開出了花。”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寶藏。
我們要做的,就是保護孩子的天性,守護孩子的單純,給他們信心和勇氣去探索這個精彩的世界。
點個“在看”,希望每個孩子都能自由自在地成長,爆發屬于自己的內在能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