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瑾山月
開學在即,40多天的假期眨眼而過。
每年這時,不少孩子都患上了“開學綜合癥”。
具體癥狀為:食欲減退、情緒低落、垂頭喪氣、脾氣暴躁……
原本以為,孩子開學后,咱就能松一口氣了。
不曾想這開學前夕,還真是個不好過的坎兒。
其實,開學前孩子的反應,很好理解。
將心比心,咱們年后復工前,不也得做足心理建設。
那種對未來的擔憂,對達不成期望的焦慮,孩子大人都是一樣的。
若想孩子從“假期模式”順利切換到“開學模式”,我們得一邊幫他們收心一邊為他們鋪路。
心有良方,開學心不慌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飛輪效應。
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用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地推。
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隨著飛輪的轉動,我們的努力逐漸顯現成效。
飛輪開始加速,最終無需再施加巨大的力,它就能保持高速運轉。
新學期開始,當務之急是助孩子一臂之力,幫他們推動學習飛輪。
而開學前的收心,正是幫孩子進入良性循環的重要一步。
我們先想一想,孩子為什么不愿意開學。
原因無非是以下幾點:
課程有難度,貪戀假期的自由,再有就是人際關系的一些壓力。
針對這幾點,我有6點建議,分享給大家:
①調整作息:
開學前幾天,是時候把鬧鐘打開了。
戒掉熬夜,早睡早起,充分利用白天的時間。
為了恢復孩子的精氣神,別忘了和他們一起加強鍛煉。
每天戶外運動一小時,最好是晨跑這類清晨運動。
這樣不僅能激活孩子的生命力,還磨煉了他們的意志。
②檢查作業:
作業寫好了,能緩解孩子一大半的開學焦慮。
開學前,拿出足夠的時間,幫孩子把寒假作業梳理好。
查缺補漏,溫故知新,找回上學的感覺。
作業搞定了,孩子信心就回來了。
③做好規劃:
正所謂“做事沒計劃,盲人騎瞎馬”,學習也是一樣的。
如果孩子無目的地亂學,結果必定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借著開學的契機,用嶄新的年度計劃,為新學期營造新氣象,也為孩子開個好頭。
④恢復習慣:
開學伊始,我們要幫孩子上緊腦子里那根弦。
假期里的懶散、隨意、無聊,都要一掃而空。
把正常學期中養成的好習慣找回來。
比如,預習復習、時間管理、獨立思考、課外閱讀、整理錯題集等等。
提前進入有條不紊的狀態,孩子就能順利進入開學后的學習軌道。
⑤閑聊談心:
一位校長曾告誡父母:“開學前,千萬別給孩子太多壓力。”
他有個學生本來成績年級前十,卻在開學的第一次月考掉到了50名。
一問才知道,原來開學前,媽媽的頻繁“關心”導致他厭學了。
每天,媽媽都會問他“今天學到哪了?刷了多少套題?”
話語之間,傳遞的盡是焦慮。
相反的,如果開學前我們找個機會,與孩子聊聊他的困惑與擔憂,給他一個傾訴的機會,結果會很不一樣。
類似于,會不會緊張和同學的關系,對即將學習的內容是否感到吃力,有什么擔心的事。
多聊聊,總沒壞處。
⑥啟動儀式:
營造新學期的儀式感,能大大鼓舞孩子的士氣。
德國作家洛蕾利斯曾經寫道,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
開學前,帶著孩子去購買新文具和筆記本,準備齊全各種學習用具;
帶著孩子去書店逛一逛,購買一些必需的輔導書籍,以及喜歡的課外書。
儀式感拉滿,說不定孩子都盼著開學。
很認可青少年教育專家孫云曉的觀點。
她說,“父母的責任,其實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
讓孩子收心,離不開父母的正確引導。
孩子最心煩意亂的時候,恰恰是最需要幫助的時候。
為人父母,要堅定站在孩子身邊,陪他一起面對即將到來的一切。
學期的關鍵,是讓孩子有后勁
學習是個連貫的過程,順利開學只是第一步。
我們的目的是,培養孩子成為學習上的“長期主義者”。
一位高三生在網上分享。
他說自己每次假期結束前,都會做足準備。
但開學幾周后,他就又因各種原因變得煩躁、易怒、非常厭學。
每每這樣,再聽到父母說什么“好好學,別浪費時間”,他就很反感。
可見,幫孩子假期收心后,還要做長足的打算。
怎么讓孩子有飽滿的后勁呢?
我總結了幾條經驗。
第一,放下高期待,把“焦慮”轉化為“關愛”
有人向心理咨詢師黃仕明請教。
“要怎么停下對孩子的過度擔心?我總是擔心他的學業和前程。”
黃仕明回答說:
“當你過度擔心的時候,你需要去覺察,你到底為什么過度擔心。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你擔心孩子沒辦法成為你期待的樣子,你感覺一切都失控了。”
我們對孩子的擔心,實際上是對自己的擔心,擔心自己無法為孩子托底。
最后,黃仕明給出建議:
首先允許孩子有自己的命運,誰也不能為別人負責到底。
再有就是把你的焦慮,轉化為關愛。
透過細致地觀察,了解和體諒孩子的感受。
TA的渴望是什么?TA的需求是什么?TA希望父母怎么做。
給孩子足夠的關愛,他在學習上的心態就會放松下來。
人一旦放松下來,做事情才會持久。
第二,學會減壓,上學沒什么可怕的
俞敏洪老師,在一期新東方論壇上說:
壓力沒什么可怕的,把壓力控制在一定程度內,壓力也會成為一種力量。
隨后他講起自己的一段經歷。
當年高考,他第一年英語考了33分,第二年55分,努力到了第三年,才考到了93分。
等被北大錄取后,又發現同學們全是學霸,就頓感壓力。
為了不落人后,他開始拼命,學了一個半死不活,甚至還累得休學。
養病的時候,他開始反思,不能給自己那么大壓力,保持上進心就好。
他經常對學生們說:“人生的成功絕對不是大學四年,也不是一次考試就能決定的。”
為了更長遠的人生,我們也要幫孩子減壓,允許他們慢慢來。
第三,多巴胺學習法,化興趣為動力
讓孩子發自內心地學習,關鍵是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愉悅和成就感。
就像前段時間很火的“多巴胺學習法”所揭露的:
學習時感到快樂,大腦分泌的多巴胺,能調動起孩子的積極性,喚醒他們的內驅力。
北大教育博主@阿留小時候背誦課文的時候,感覺特別枯燥,每次都不愿意背。
他媽媽發現他喜歡名偵探柯南,就借此想了個辦法。
他每背一篇課文,媽媽就在上面蓋一個柯南印章。
于是對阿留來說,背課文就變得有趣極了,不用別人催,他自己就主動完成。
萊辛說:“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東西更多。”
一個長久專注在自己愛好里的人,自然會在這些方面精于別人。
這是一個看成績的時代,但相比于成績,我們應更關心孩子的興趣與天賦。
只有激發興趣,提升孩子的體驗,他們才會開啟真正的“自學模式”。
第四,樹立正確的學習觀,你讀過的書就是未來的路
自媒體人@古典,提出過一個“爬山算法”。
他說人生就是一個翻山越嶺的過程,你只有爬上一個小山頭,才能看見后面更高的山峰。
對我們普通人而言,家世、運氣、天賦不可能樣樣出眾。
不讀書的話,只會被一座座大山壓在頭頂,讓我們喘不過氣來。
沒有知識和技能的托舉,別提階層躍遷了,連活下去都異常艱難。
開學的日子就在眼前,萬千學子即將征戰書海。
是時候,幫他們建立起正確的“學習觀”。
學習是自己的事,讀書是為人生負責的表現。
讀書過程可能會枯燥,有時候也很難熬。
但讀書,是命運向你拋下的橄欖枝。
是我們這一生,為數不多的快車道。
家庭教育專家王秋云說:
“父母的教育智慧里,藏著孩子未來20年后的樣子。”
漫長的求學生涯,大小假期,寒暑假,數不勝數。
如何適時地做好調整,考驗的是孩子,更是家長。
如果不懂得正確的方法,孩子很可能要走很遠的彎路。
關鍵時刻,我們要成為孩子的領路人和堅實的后盾。
馬上開學了,祝學子們順利開學,博一個錦繡前程。
與家長朋友們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