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綜合實力強勁的頂尖大學,武漢大學在文、理、法、工等諸多學科領域都有顯著的優勢。但是如果要選出一個優勢最明顯的學科,那無疑是測繪類學科。在一代又一代測繪學科帶頭人的引領下,武大已經成為如今全球規模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高層次測繪類人才培養基地。
武漢大學
測繪類學科主要是應用計算機、物理學、數學等多學科知識與技術方法,獲取、處理、分析地球表面和空間的形狀、位置、屬性等信息并進行應用的學科,在學科分類中主要是“測繪科學與技術”。2022年,“遙感科學與技術”獨立成為一級學科。
武大的測繪與遙感學科源遠流長。一方面,武大在1957年就成立了航空攝影測量系,并在1995年重新整合成為遙感信息工程學院;另一方面,國家在1956年整合了6所大學的相關學科,成立了第一所培養測繪高級專業人才的院校——武漢測量制圖學院,也就是后來鼎鼎大名的武漢測繪科技學院,于2000年并入武漢大學,成為武大測繪學院的主要力量。
武測的并入,使武大匯集了國內該學科最多的領軍人物,在測繪與遙感學科領域的實力如虎添翼,在全球享有盛譽。武大的測繪科學與技術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評最好的A+;至于遙感科學與技術,雖然沒有趕上全國學科評估,但在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已經連續8年高居全球第一。
軟科世界一流學科遙感科學與技術的排名
武大測繪類學科有這樣的實力,最核心的競爭力當屬那些成果斐然的學術帶頭人。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國內培養了以“測繪四杰”為代表的第一代測繪專家,他們多數都進入武測;這些專家,又在武測又培養了大量的測繪類頂尖人才,包括被授予“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李德仁;后來這些頂尖學者又一同并入武大,以龔健雅院士為代表的學者,繼續引領學科發展前沿。
下面,我們來細數這些在引領我國測繪與遙感學科領先于世界的學術帶頭人。
奠定學科發展根基
回望上世紀初,國內逐漸建立起現代意義上的高等教育制度,培養國家建設需要的人才。彼時,測繪事業對技術和人才需求日漸提升,為了培養更多高水平測繪專業人才,當時的國民政府在選派第二屆公費留學生時,專門指定了4人攻讀測繪專業,他們便是夏堅白、王之卓、陳永齡和董鐘林。
那時候,國內的測繪科學發展十分滯后,不僅人才短缺,整體水平更是遠遠落后于歐美國家。這四位留學生學成歸來后,在各自領域都獲得了很高的建樹,成為我國現代測繪科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這四位學者,除了董鐘林之外,其余三位都在后來進入新成立的武漢測量制圖學院:夏堅白擔任首任院長,陳永齡任副院長兼天文大地測量系系主任,王之卓擔任航測與制圖系首任系主任。
此外,中國天文大地測量學教育創始人葉雪安教授、著名土木工程學者金通尹先生,均受聘加入武測,僅一級教授就達5位之多,甚至超過當時的武漢大學。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
武測在成立之初就設置了十分完善的學科,有天文大地測量系、工程測量系和航空測量與制圖學系等三個系,含天文大地測量、工程測量、航空測量及制圖學4個專業,專門培養國家測量事業所需要的高水平人才。
在這所專注于測繪類學科的研究與教育的院校,多位專家學者盡情施展自身才能,為新中國的攝影測量事業作出了許多開創性成果,為國內測繪和遙感事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就拿王之卓來說,他在武測首次提出了偶然誤差累積的規律,獨創了利用常規嚴格光學控制第二類型糾正儀進行影像地圖制作的理論,開創了中國攝影測量學科應用電子計算機的道路,后來更是開創了測繪學科的新領域——遙感。
就這樣,學科帶頭人云集的武測誕生了大批重大科研成果,不僅在當時成為測繪類科學中心,也成為當時整個亞洲首屈一指的研究機構。
王之卓院士
前仆后繼實現超越
最初,武漢測量制圖學院的誕生,是整合了同濟大學、清華大學、華南工學院、天津大學、南京工學院和青島工學院等院校的測繪類學科創建而成,不僅吸收了這些院校的教學、科研團隊,也將相關專業的在讀學生轉入新成立的院校。
這些轉入的學生,接受了最好的專業教育,他們當中的許多人都在后來成為測繪和遙感領域的領軍人物。陳俊勇在1955年考入同濟大學,次年便跟隨測繪系遷到武測,成為天文大地系的一員,也成為武測早期學子的優秀代表。
畢業后,陳俊勇一直從事幾何大地測量、衛星大地測量,以及結合衛星大地測量資料對中國參考橢球定位等方面的研究,擔任國家測繪局總工程師,并于1991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
不僅如此,當時教育部門有規定,在填報志愿時填寫了新成立的院校的學生,只要成績合格一律優先錄取到新院校。也正是因為這樣,武測在短時間內迅速吸納了一批優秀學子。當時高考成績優異的李德仁,被錄取到武測,成就了他一生與測繪遙感不解的緣分。
李德仁院士
人才濟濟的武測,術業有專攻,學術空氣自由,為測繪與遙感的學術研究和專業人才培養創造了廣闊的平臺。寧津生于1956年從同濟大學測量系畢業后,便進入武測任教,從助教做起,到后來成為教授,擔任武測的校長。
寧津生一生都在專注于大地測量領域的研究,在大地水準面、國家天文重力水準網等領域取得了大量原創性成果。在武測期間,他和當代地球空間信息學領軍人李德仁院士、北斗技術應用專家劉經南院士、攝影測量與遙感專家張祖勛院士等人,在武測培養了大批人才,推動了國內測繪和遙感學科的快速發展。
在上世紀那段特殊的時期里,武測曾有八年時間停止招生,甚至一度停止辦學。直到改革開放之后,武測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并開始招收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
1988年6月,王之卓院士培養的博士研究生林宗堅順利通過學位論文答辯從武測畢業,成為中國測繪學科自主培養出第一位博士。
武漢大學測繪學科院士團隊
繼往開來持續引領
2000年,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和原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并組建成為新的武漢大學,并以原武測地學測量工程學院為基礎組建了武漢大學測繪學院,武測的強大實力在武大得以傳承與發揚光大。
時至今日,武大的測繪與遙感學科的綜合實力,不管是學術研究還是人才培養,已經穩居世界首位。
龔健雅從華東地質學院(今東華理工大學)本科畢業之后留校教授航測,被指派到武測進修期間,在李德仁的推薦下直接考取了博士。如今,龔健雅已經成為國內著名的測繪與地理信息學家,研發出世界第一個基于面向對象空間數據模型的GIS軟件——吉奧之星,并當選為中科院院士,也是當前武大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主任。
武大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以龔健雅院士、李建成院士等人為代表的第三代測繪與遙感學科領軍人物,傳承著前輩們引領學科發展的精神,不斷開拓學科發展的新篇章。
這些學術帶頭人,從剛畢業就從事科研工作,同時還不遺余力培養優秀的年輕學子。作為測繪與遙感學科的基礎,《測繪學概論》一門課,前后有7位院士親自授課,從李德仁、寧津生、陳俊勇、劉經南、張祖勛,到龔健雅、李建成等。
對院士來說,走上講臺為學生授課,只不過是“常規操作”。畢竟,對他們來說,為自己在學術上的成果,與整個學科的健康發展同樣重要。
武大《測繪學概論》教材
經過數代人前仆后繼的努力,武大業已成為我國乃至全球在測繪與遙感領域學科門類最全、教育層次和辦學體系最為完整的機構。在歷次學科評估中,武大的“測繪科學與技術”都穩居國內高校第一,如今也是“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的實力擔當。
讓我們繼續期待,武大的測繪與遙感學科在這些學科帶頭人的引領下,能不斷取得更好的成績,培養更多優秀的專業人才,進一步提升國家的在測繪與地球空間信息領域的科技競爭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