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山的那頭望——攝影實踐中的觸覺民族志書寫
文/韓晗
干預便無法記錄,記錄則無法干預,攝影中長存著這一悖論。在衛佳雯(JiawenWei)的攝影實踐中,悖論尋找到了一種兼容之道,她帶著相機深入每一段經歷,鏡頭成為她身體延伸出的一只觸手,記敘與參與并存,攝影構成經驗的一部分。這份經驗由情感具像化的欲望出發,以攝影為媒介,試探著觸及周遭最親密的個體和社會框架的邊緣。
縱觀藝術史,將目光對準家庭親密關系的創作總是屈指可數。古希臘羅馬的雕塑家為神造像,中世紀的藝術家虔誠地描摹宗教偶像,至文藝復興時創造性地賦予偶像以人性色彩,其后則對準宮廷貴族的生活。在歷史的繪畫等級制度中,家庭與親密關系是一個不可查的門類,這似乎是由觀看行為的主體所決定——為神而造,即獻給諸神之眼;為偶像而繪,即奉予偶像所觀;為達官貴族記錄,即侍貴族之觀看。親情關系,讓創作者抱著莫名的羞恥感諱莫如深,而走向當代的藝術史,似乎也是一段走向親密關系表達的旅程。
但攝影術,在誕生之初便與家庭建立了緊密的聯系。而衛佳雯以攝影作為方法,穿過親密性的羞恥感,將觀看的目光投向自己的母親。衛佳雯的創作方法論呈現出鮮明的雙重性:一方面,她恪守紀實攝影的技術理性,通過嚴謹的駐地拍攝計劃構建視覺檔案;另一方面,她又主動打破觀察者身份,將攝影行為轉化為參與性儀式。衛佳雯過往的攝影創始終帶有異于平常的情感幅度,但在本系列中,一種似乎可觸摸的距離感如蒙版遮照在影像之上。她以冷靜克制的鏡頭語言,將自身家庭背景與五臺山的信仰氛圍交織在一起,試圖解構親密關系的多重面向。
2024年9月,衛佳雯從歐洲回到故土。一位無神論者背著相機登上五臺山,在廣袤無際的山區中爬過五座山,向一座又一座寺廟朝拜,在山中的寺廟居住并進行拍攝。她用走近信仰的方式,試圖走
近自己的母親,以自己最擅長的攝影與身體力行的實踐,透過神的身軀看向母親。
項目的情感觸發點源于代際認知的斷裂。母親是一個始終平靜的人,信仰支撐著她平淡地化解人世間的痛苦與折磨。而衛佳雯始終在前往下一個目的地的路上,在迷失中追逐或逃離——她曾住在船上并稱呼自己為船?jiji,曾睡在公園的?椅上,也睡過報廢的法拍豪宅。母親所堅信的傳統信仰體系,在衛佳雯所屬的當代青年生活中遭遇闡釋危機。衛佳雯的特別之處在于,她沒有陷入簡單的文化懷舊或激進批判,而是通過影像建立轉譯通道。當拍攝計劃受阻時,創作者選擇將挫折本身納入觀察范疇:溝通困境成為理解代際差異的入口,在宏大敘事失效后,為她重建個體的意義。
在五臺山的日子里,衛佳雯和母親一起在山間居住,每天早上4:00起床參與早課。相比于母親的平靜,衛佳雯一直處于焦慮中——時間的消磨成為一種負擔。于是又邁出遷徙的步伐,她帶上母親不斷在山區前行,登上目力所及的每一座山,向山腰與山頂上的寺廟朝拜。在香火旺盛的五臺山,每一個祈愿的身體行為被壓縮在30秒時間內,每一次垂下身的瞬間,相機隨著彎下的背脊滑動摩擦,
額頭觸及地面。在一次次表演性動作的重復中,衛佳雯的愿景漸漸具象化——許愿軌跡從“人類幸福”到“攝影師生涯成功”。相機作為她“所能擁有的全部”,既是存在焦慮的物證,也成為對抗虛無的武器。
這幅名為《HopeintheDeepMountain》的作品中,衛佳雯捕捉到一位坐在高山之巔的男子。他手捧風馬紙(一種由天然材質制成的經文紙),面朝一望無際的遠山誦經。背景是綿延不絕的青山與寂靜遼闊的天空。紀實攝影之外,更具一種關于孤獨、信仰與人類生存狀態的沉思。
攝影師巧妙地運用了三分法構圖,被攝者位于右側三分之一處,視線指引著觀者的注意力落在他手中的物件上,其左是一座小小的瑪尼堆。人們在高山之巔堆砌象征神圣的瑪尼石,以此寄托愿望。一右一左,一近一遠,分別隱喻著具體真實的人類個體和符號性的信仰意象,構成充滿張力的平衡。而背景山巒的層層遞進,將平面中的空間縱深拉向遠方。此刻,人物的存在既渺小又不可或缺——信仰的微光由凡人點亮,若信者不再,則信仰無存。這幅攝影以精準的構圖、出色的光影運用和強烈的敘事性,展現了人與自然、人與自身對話的瞬間。在衛佳雯的創作中,攝影本身已成為一種傳遞的方式,她聚焦于畫面的敘事性,更是一種關于人生與信仰的深刻探索。
路過東臺山時,海拔2793米的望海峰山頂寺廟外,兩名和尚正在指揮巨型升降機搭建寺廟。所有的大型搭建機器與他們正在建造的佛像格格不入,傳統信仰似乎并未消亡,而是以鋼筋混凝土為骨,重構成適應工業文明的形態。衛佳雯才明白,信仰所在并非于物質性的造像,是凡人強烈的愿望流向一處,凝結成神的身軀。目中何物并不重要,目光所及即是信仰。于是她用鏡頭記錄,透過鏡頭,看到了視覺敘事中始終缺席又在場的母親。
在試圖理解母親的這段旅程中,母親也在試圖理解她的女兒。這份理解在每一個沉默不語的觀看中顯現——她不再如年輕時那般向女兒追問,而是遠遠地望著。綠油油的小蟲子在山間的石土中爬行,窸窣而平靜,一如母親像山體般的生命力。這個始于個體生命困惑的創作,這場個體與集體意識之間的博弈,最終尋找到自洽,在代際間的夾縫中構筑了基于身體經驗的視覺民族志,亦在裂變中顯影出當代中國青年在傳統信仰體系與現代性焦慮夾縫中的精神圖譜。
(文/韓晗2025年2月12日)
作者介紹:
韓晗:藝術寫作者、研究者和設計師,現居北京,中國傳媒大學視覺傳達學士及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當代藝術理論碩士。其研究和實踐致力于從日常生活的附近出發,用帶有溫度的藝術和設計介入社會議題。韓晗現供職于泰康美術館,曾供職于SouthLondonGallery和UCCA當代藝術中心等藝術機構,曾任《時尚芭莎》中文版“藝術先鋒”專欄作者,并為TMagazine中文版、ValeArt等媒體撰稿。
HanHanisanartwriter,researcher,anddesignerbasedinBeijing.SheholdsaBachelor’sdegreein VisualCommunicationfromtheCommunicationUniversityofChinaandaMaster’sdegreein ContemporaryArtTheoryfromGoldsmiths,UniversityofLondon.Herresearchandpracticefocus onengagingwithsocialissuesthroughartanddesignrootedineverydaylife.HanHancurrently worksatTaikangArtMuseumandhaspreviouslyheldpositionsatSouthLondonGallery,UCCA CenterforContemporaryArt,etc.Shewasthecolumnistforthe“ArtPioneers”columnofHarper's BazaarChinaandhascontributedtopublicationssuchasTChinaandValeArt.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