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來,在通信行業有一個概念悄然興起。無論是運營商,還是設備商,都開始關注和重視這個概念,并給予大力推動。這個概念,就是“差異化連接”。
那么,究竟什么是差異化連接呢?為什么通信行業要推動差異化連接?它又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今天這篇文章,小棗君就和大家做一個詳細解讀。
█差異化連接的誕生背景
差異化,簡單來說,就是創造差異,創造不同。它的反義詞,是同質化。
眾所周知,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我們人類的通信技術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發達的通信網絡,讓信息傳遞變得前所未有的方便,改變了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社會的運作方式。
但是大家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通信技術好像越來越相似。不同運營商的通信服務,好像也沒有什么明顯的差異。
例如5G和Wi-Fi。以前數據業務費用高,Wi-Fi便宜,現在費用上好像也沒有什么區別。技術細節上,兩者之間也相互借鑒,體驗越來越接近。
再例如運營商的網絡體驗和價格費用。在經歷了充分的市場競爭后,我們會發現,幾大運營商的網絡覆蓋質量、連接速率和資費標準,沒有非常明顯的區別,互相之間越來越像。
我們使用通信服務,從早期的1G,到現在的5G,一直都是采用按量計費的商業模式。網絡以提供功能(通話、短信、上網)為目的,每個月多少分鐘的通話時長、多少條短信、多少GB的流量,形成一個套餐,有對應的資費標準。超過了套餐用量,再繼續單獨計費。
在這種模式下,所有用戶享受的服務等級是一致的(都是網絡盡力而為),只是用量上存在區別(有點像使用水、電、燃氣),這就是典型的“同質化”。而這種經營方式,叫做“流量經營”。
流量經營在早期是符合時代發展的,能夠快速滿足用戶需求。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流量經營的弊端開始顯現。
對于運營商來說,流量經營和同質化競爭,會導致ARPU(每用戶平均收入)陷入增長困境。
大家會發現,每當有新產品出來的時候,價格就會比較貴,利潤會比較高。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廠商推出同類產品,價格就會迅速下降,利潤也會驟減。
從1G到5G,每次代際更新,運營商的ARPU都會有顯著的增長。例如,從2020年到2024年,伴隨著5G滲透率的提升(達到20%以上),全球ARPU值增長了5%。但是,到了2024年,一些5G先發市場(例如東亞、北美市場)出現了非常明顯的信號,ARPU值增長乏力,甚至出現了下降。
來源:愛立信官微
用戶流量的增長趨于平緩,低價流量包加上大量的流量不限量套餐,是出現這個局面的主要原因。
對于用戶來說,流量經營和同質化競爭也不完全是好事。
用戶購買商品,或者使用服務,都是“從無到有、從壞到好”的過程。先解決“有和沒有”的問題,一旦有了,就希望越來越好。同質化競爭,來自運營商的網絡服務是趨同的,根本體現不出“好或者不好”。
例如,大家在公眾場所使用網絡,如果在車站、體育場等人員密集場所,大家都是相同等級的服務,網絡體驗就都會比較差。
現在很多垂直行業的業務場景(例如車聯網、遠程醫療等),對網絡是有特殊需求的,也希望能夠擁有更高等級的服務。越來越火的AI浪潮,帶動了人工智能類應用的崛起,同樣刺激了對高品質網絡的強烈需求。
供給側和需求側都存在痛點。于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以愛立信為代表的通信行業企業就提出了“差異化連接”。
█差異化連接的發展演進
早期的時候,運營商其實已經進行了一些差異化的嘗試。
首先,是針對基礎連接服務的差異化。部分運營商開始尋求用資費套餐,包括推出一些流量包,提出階梯速率等,進行一些差異化服務。這屬于差異化的1.0階段,可以稱之為表層差異。
然后,漸漸地,有運營商開始尋求和互聯網OTT(Over The Top)服務商合作,推出一些針對會員的專屬流量卡、流量包。這屬于差異化的2.0階段,屬于淺層差異。
上面的兩種差異化,都屬于早期階段,形式比較單調,也缺乏靈活性。事實上,真正的差異化,應該是從商業邏輯到產品設計,再到用戶體驗,進行全方位的差異化。
從運營商的角度來看,為了讓用戶有真正差異化的體驗,可以針對不同的業務應用,提供不同的網絡服務等級。基于性能的差異化模式,能夠為用戶提供進階的性能保障,屬于深層差異。
如果我們把無差異化視為第一階段,那么,基于內容、速率分檔和QoS (服務質量)的一般性能保障則是第二階段,基于場景和事件的進階性能保障是第三階段。
我們可以舉兩個例子。
愛立信與新加坡運營商Singtel合作,推出了基于5G SA的差異化體驗訂閱服務。服務分為視頻快速通行套餐和特定事件快速通行套餐。前者面向視頻業務,可以實現視頻數據的優先保障,有效期為6個月。后者是一次性付費,可以在短期內實現所有數據業務的優先保障。
在2022年新加坡的F1大獎賽上,愛立信與SingTel推出全球首個端到端的網絡切片,并為F1賽事區域的站點NR RRP(Radio Resource Partitioning,無線資源分區)。在比賽期間,觀眾可以購買9.9美元的Sport Plus套餐。套餐用戶可以訪問新網絡切片,而且,NR RRP確保為用戶提供網絡優先級保護。即使在高流量區域,這些用戶都能夠享受高清視頻的觀賽體驗。
在更大規模上,向不同細分市場提供定制的性能保障,是第四階段。
差異化體驗還可以進一步演進到第五階段,即“網絡能力模塊化、商業模式平臺化階段”,也可以稱之為B2B2C階段。
差異化連接的不同階段(來源:愛立信官微)
在這一階段,運營商可以將網絡能力以API接口的方式開放給互聯網OTT服務提供商,服務商再在App里設計一些付費選項。最終用戶在使用App的時候,可以通過App內付費購買,間接獲得定制化的網絡能力,提升使用體驗。
B2B2C架構(來源:愛立信官微)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手機之外,網絡也可以針對特定應用和終端提供差異化連接。例如游戲終端、AR/VR設備,可穿戴設備、智能眼鏡甚至AI終端。
前面我們就提到,AI浪潮對差異化連接有旺盛的需求。差異化連接如果能夠得以落地,一方面可以給AI終端應用帶來更好的網絡質量和體驗,另一方面,也可以為越來越普遍的AI Agent提供服務。
將生成式AI集成到應用和XR設備(例如未來的AR眼鏡)中,會帶來新的上下行流量需求,需要網絡變得更高速率、更低延時。差異化連接,有利于滿足這樣的需求。AI端側應用的落地趨勢,和差異化連接的發展是相契合的,是一次難得的機遇。
█差異化連接的關鍵技術和應用場景
差異化連接是一種服務形式的轉變。它離不開網絡技術本身的支持。
之所以我們現在能夠提出并推動差異化連接,是因為以5G/5G-A為代表的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技術,具備了支持差異化連接發展的能力。
事實上,差異化連接并不是一個單獨的技術,而是一整套技術的集合。前面我們提到的了端到端網絡切片,還有RRP,都屬于這個技術集合。
高階的差異化,涉及到整個通信網絡端到端的聯動。
在無線側,需要有無線資源的調靈活度和高效協調能力。在傳輸(承載)側,也要實現對切片的支持,以及包括SDN(軟件定義網絡)等調度能力。核心網側,需要URSP、APIs等一些網絡核心網的能力,也包括OSS/BSS的能力,以及整個編排和保障方面的能力。
差異化連接的端到端聯動
這些環節緊密協調,才能實現前面所說的各個差異化連接場景和應用,為用戶帶來網絡體驗的提升。
我們剛才說到的差異化連接,主要是針對速率和時延等網絡基本能力的差異化。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演進,可商用的網絡差異化能力會更多。例如定位能力、空間感知能力、鑒權能力、安全能力、算力調度能力等,都可以成為差異化的對象。
差異化連接的應用場景,也會逐漸普及到社交媒體、音視頻娛樂、遠程辦公、云游戲、在線金融、遠程醫療等各個領域。
█最后的話
總而言之,差異化連接可以為用戶提供更高品質的服務,使得網絡從傳統的QoS(服務質量)保障演變為QoE(體驗質量)保障。網絡的經營模式,從流量經營演變為體驗經營。這是網絡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也是未來幾年通信行業努力的方向。
愛立信專家指出,5G新的能力,會催生新的業務模式,以實現變現和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未來的網絡,將是可編程的、高性能的網絡。
差異化的連接,就是可編程網絡的三大基石之一(另外兩個基石,分別是AI賦能和意圖驅動以及網絡能力開放)。這三大基石,將創造并釋放“新質價值”,讓網絡更靈活、更智能、更開放,從而很好的應對未來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