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行情已經啟動,這輪行情做好人工智能就可以了。
這幾年的春季行情都和人工智能有關系,23年是ChatGPT帶動的英偉達概念,24年則是sora帶動的語料,今年則是deepseek帶動的國產算力和AI應用,目前高低切換正是調倉的關鍵。
如果你對這個方向的操作沒把握,強烈推薦大家關注瑞之鶴。去年他的收益絕對是圈內的佼佼者,近期他在公眾號公布的幾個deepseek大牛標,都吃了大肉,均是公眾號提前分析,歷史文章可查。
大家可以關注下方公眾號,查看他接下來布局板塊!
作者:余飛
01
武漢,中部定位最高
千呼萬喚始出來,武漢的“2035版國土規劃”終于獲批了。
2月10日,國務院正式批復《武漢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至此,中部六大省會的“2035版國土規劃”全部拼齊。
作為中部經濟與綜合實力最強的城市,武漢這一輪獲批的定位,在六大省會中,依舊最高。
制圖:城市財經;資料來源:國務院官網
在城市定位中,武漢、鄭州、長沙、合肥、南昌、太原都是各自的省會,這毋庸置疑,無需多講。差別在省會定位之后。
在城市定位中,六個城市都是四個頭銜,其中第1個與第3個都沒有差別,關鍵在第2個、第4個。
第2個頭銜,對武漢的表述是,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鄭州則是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長沙則是長江中游地區中心城市,合肥是長三角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南昌是長江中游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太原是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有人說,武漢少了一個“重要的”,說明定位更低。其實恰恰相反,你可以仔細查看目前批復的數十個城市的國土規劃,會發現,前綴含有“重要的”,說明中心城市不只一家;直接以“中心城市”相稱,則意味著其在地區的引領地位。
比如東部地區,南京、杭州、寧波、蘇州的定位都是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而上海則沒有“重要的”三個字,直接以中心相稱,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中心。
再比如東部地區,長春、哈爾濱的定位是東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大連是沿海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沈陽的定位則沒有“重要的”三個字,是東北亞國際化中心城市。
第4個頭銜中,只有武漢、鄭州被定位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其余四個均是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
對比《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年)》,武漢的交通定位獲得了升級,從“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上升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在功能定位中,武漢是六個中心——中部的經濟、科技創新、商貿物流、對外交往中心以及長江中游航運中心。
有此五個中心功能定位殊榮的城市,中部唯一、全國唯二,另一個是上海:
國際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科技創新中心。
當然,上海的前綴是國際,而武漢的前綴是中部,上海的功能定位比武漢高兩個身段。
由此來看,作為中部第一城的武漢,在這一次“2035版國土規劃”批復之后,寶座進一步被夯實。
當然,個別定位上,其他城市也有優勢。比如對外交往上,武漢是中心,而鄭州則是中部對外開放的門戶,在這一點上鄭州定位高于武漢。
但綜合城市定位與功能定位上,武漢絕對優勢明顯。
02
武漢,目標該是杭州、成都
這既是對武漢過往發展的肯定,也是對武漢未來發展的賦能。
在中部地區,武漢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綜合實力,沒有對手。
2024年,武漢的GDP規模21106.23億元,在中部獨樹一幟,是中部地區唯一一個兩萬億級別的城市。
而且,去年武漢的GDP增量在中部也同樣位居第一。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在全國層面上,武漢可謂是在高手如林的夾縫中生存。
前幾天寫杭州的文章中,我說過, 早在疫情暴發的2019年,武漢就已經是中國內地經濟第8城。當年武漢的GDP為16900億元,杭州為15373億元,如果沒有疫情,武漢的目標是超越成都。
但隨之而來的疫情,讓武漢停擺了三個月,經濟受到嚴重影響。
哪怕2020年年末武漢回歸前十陣容,并在2022年反超杭州回歸第8席位。但 再次成為第三省會,但在后續的核定數據中,杭州依舊高于武漢。
也就是說,2019年之后,武漢再也沒有反超過杭州。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武漢市、杭州市統計局
去年,杭州將與武漢的差距擴大至850多億元。
對于兩萬億級別的城市來說,這個差距非常小,但兩座城市的產業以及當前所面臨的壓力決定了,武漢之后很難再超越杭州。
換句話說,杭州第三省會的寶座,基本坐穩了。
身后的南京,距離武漢還有很長距離,且南京目前經濟增速也出現了難題。所以,武漢全國第九城的地位,短期內不用擔憂。
武漢需要擔憂的是,被成都、杭州擴大差距。
今年開年,杭州在deepseek加持下,可謂存在感拉滿。成都亦是如此,《哪吒2》的爆火,讓成都的文創也出圈了。
相比之下,武漢顯得默默無聞。
在之前綜合分析成都、杭州、武漢三座城市爭奪第二省會的時候,我就詳細分析過。
成都的崛起,始于2008年。
一方面是汶川地震之后四川獲得了大筆的財政轉移,直到現在,四川仍是獲得財政轉移支付最多的省。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財政部、各地統計局
另一方面則得益于四川傾全省之力發展成都,讓成都成長為了在省會城市中僅次于廣州的存在。
四川的強省會戰略執行得有多徹底?四川超三分之一的GDP、超四分之一的人口,裝在了成都。
當然,湖北也是強省會發展的典型,湖北超三分之一的GDP、接近四分之一的人口裝在了武漢。
如果從省會與省內老二之間的差距來看,成都是第二城綿陽的5.7倍,在四川省內是一柱擎天般的存在。
武漢也不遑多讓,是第二城襄陽的3.2倍。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其中西藏的拉薩與昌都未披露2022年GDP,采用了2021年的數據
強省會戰略,讓成都、武漢成為了超然的存在。在這一層面上,杭州存在劣勢。杭州的經濟首位度24%,人口首位度只有18.8%。杭州只有第二城寧波的1.2倍。
具體來看,三座城市綜合對比會發現:
成都的優勢在人口和消費。三座城市中,成都的人口第一,消費第一。
杭州的優勢在金融、數字經濟。
杭州的資金總量(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6.96萬億,遠高于武漢,也高出成都不少,在全國排名中,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廣州。
此外,杭州的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6305億元,僅次于京滬深。
來源:杭州統計局
印象中,武漢的優勢則在制造業產業,尤其是傳統制造業中的汽車制造業。
但是,一方面 但在新能源汽車攪局之下,曾經因為二汽改變城運的武漢,氣運正在流失。
另一方面,從數據上看,這兩年杭州、成都發力追趕下,武漢的工業優勢已經不再。
比如以規模以上營業收入來看,武漢只有2022年的數據,為156633.36億元。而杭州2022年這一數值為21288.42億元,2023年增長至21986.68億元。成都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營收為17780.9億元。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從41工業大類千億產業角度來看,武漢同樣沒有了優勢。
根據武漢公布的2023年統計年鑒來看,武漢2022年擁有4個千億產業,而杭州、成都均公布了2024年統計年鑒,兩座城市2023年也各自擁有4個千億產業。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武漢市2023年統計年鑒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杭州市2024年統計年鑒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成都市2024年統計年鑒
武漢需要做的,是夯實既有優勢,增強新興產業優勢。
03
武漢,需要緊迫感
相比于杭州、成都的優勢,武漢唯一的制造業優勢都已經不存在了,想要追趕杭州和成都,武漢唯有破釜沉舟。
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既有優勢,彌補短板。
汽車產業,仍是武漢的優勢。
作為曾經的二汽如今的東風集團總部所在地,武漢的汽車制造業產業鏈,讓成都、杭州艷羨不已。
成都之所以在這一輪新能源汽車角逐中,遲遲沒有冒尖,就是因為自身汽車產業實力不足。
一座城市的產業爆發,絕對不是偶然事件,恰如某位哲人所說,所有的偶然事件都是必然事件。
深圳的新能源汽車強勢崛起,是比亞迪深耕電池行業數十年的結果,是華為持續不斷增加研發投入鉆研軟硬件的結果。
杭州的deepseek一夜爆火,并非橫空出世,而是杭州和深圳類似,天然的民營企業發展土壤和基因,與創新思維,成為了城市底色。
武漢應該充分利用既有優勢,也即充分利用其汽車產業鏈完整的優勢。
但武漢這一波顯得后知后覺。
在新能源汽車沖擊之下,武漢的汽車產量在2017年見頂之后一路下滑,到2023年只生產了121.4萬輛,較高峰期下降了近36%。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武漢市統計局
直到2023年年初,湖北省與東風集團才醒悟,通力合作,降價去庫存,全力押注新能源汽車。
2024年武漢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新能源汽車”一詞共提及5次,而前幾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只有1-2次,透露出武漢想要加速發展新能源車的緊迫感。
同時,報告還定下了其年度目標:2024年的新能源汽車產量目標,計劃突破50萬輛。
目前,武漢尚未公布全年汽車產量數據,尚不清楚是否完成量產目標。
但從去年重慶、合肥、鄭州、常州的表現來看,武漢的新能源汽車產量依舊很難擠進前十。
不過,洗牌仍在繼續。
這幾天,位于重慶的長安和位于武漢的東風,兩大汽車央企齊發公告,將有關二者合并的討論再次推向臺前。
若按照雙方現有汽車產量測算,合并后將誕生我國第一大、全球第五大汽車集團。但同時,變數尚存——兩份公告均提到,有關安排尚需履行程序,還需獲得有關主管部門批準。
這可能是東風迎來轉機的不可多得的一次機遇。
除了繼續重倉新能源汽車外,面對杭州的爆火,武漢這兩天也亮出了態度。
前兩天召開的新春第一會上立下了多個Flag,會上武漢官方多次提到了deepseek,并發布了多個重磅方案,其中包括:
《武漢市促進顛覆性技術創新實施方案(2025—2027年)》明確了10個方面的重點任務,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到2027年,培育顛覆性技術項目200項以上,20項以上進入國家顛覆性技術項目庫,在漢落地孵化創新型企業50家以上,建設1個顛覆性技術創新園、3個顛覆性技術和未來產業孵化基地,將武漢打造成為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網絡中部核心。
《關于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實施方案(2025—2027年)》明確了6個方面22項重點任務,明確提出,到2027年,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建成,重點產業領域全球創新策源影響力持續提升,世界級創新型產業集群加速形成等工作目標。
很明顯,身處頭部的武漢,面對杭州的壓力,已經無法再冷靜,必須奮力一搏。
最后再強調一次,這輪deepseek帶動的AI行情,會帶動中美科技股估值重估,是圍繞25年一年的大機會,但目前核心的deepseek概念已經高位,盡量不要追漲了,需要挖掘低位新細分,瑞之鶴看好AI+智駕的補漲機會,同時也挖掘了幾個核心受益板塊,接下來會找機會布局,大家可以去關注公眾號,及時查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