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恰似故人來——京津冀名人故居展”于北京市規劃展覽館開展,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穩步推進的當下,宛如一把珍貴的鑰匙,開啟了通往京津冀歷史文化融合深處的大門。
策展人秦紅嶺是北京建筑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長期關注北京名人故居保護領域,曾主編過《城默:北京名人故居的人文發現》一書。初次見面,她的熱情與親和力讓人如沐春風,交談中,她也毫無保留地分享了許多關于展覽的寶貴信息。
名人故居不僅僅是建筑
更是歷史的見證者
舉辦這個展覽的想法由來已久,秦紅嶺說:“這些名人故居不僅僅是一座座建筑,更是歷史的見證者,承載著數不清的文化記憶和歷史信息。2024年正值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10周年,這是一個極具紀念意義的時間節點,我就想著通過展覽的形式,把京津冀三地的名人故居資源整合起來,探索三地文化協同發展的新路徑,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些故居的價值和意義。”
籌備一場展覽,并非易事,其中的艱辛與挑戰,秦紅嶺最有發言權。她說:“京津冀地區名人故居數量眾多,情況各不相同,這給我們的籌備工作帶來了不少難題。”
展覽內容的遴選是第一個難題。北京和天津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名人故居數量多且保存較為完好,具有很強的代表性。而河北作為一個省,名人故居數量相對少且分布分散,這給展覽的整體呈現和平衡性帶來了一定困難。秦紅嶺介紹:“為了確保展覽的均衡性和代表性,我們在選取名人故居時,既考慮了地域分布,又兼顧了人物類型的多樣性。”秦紅嶺團隊從京津冀三地眾多名人故居中選出了20處,這20處故居涵蓋政治、文學、藝術、教育等多個領域的名人,盡可能完整地展現京津冀的文化底蘊。
圖像資料的收集同樣困難重重。由于部分故居保護狀態不佳,可用的圖像資料有限。幸運的是,秦紅嶺此前做過北京老城建筑遺產資源庫項目,積累了一些北京名人故居的圖像資料,為展覽提供了一定的基礎。為了補充更多的最新影像資料,去年,他們組織了師生攝影團隊進行實地拍攝。“大家跑了很多地方,真是不辭辛苦,就是為了讓展覽的可觀性更強,給觀眾帶來更好的體驗。”
受資金限制,這次展覽沒有采用數字化展示手段,僅以傳統展示方式為主,但團隊沒有因此放棄創新,在展陳設計上還是做了許多嘗試。“我們制作了立體翻翻樂造型墻,正面提問題,背面是答案。展覽開始后,留言簿中有不少觀眾留言說喜歡這種形式,因為在提問和回答中一下子就記住了知識點。”秦紅嶺笑著說。
20處故居
每一處背后都藏著趣聞軼事
這次展覽挑選的20處名人故居,每一處背后都藏著趣聞軼事。
秦紅嶺特別提到魯迅故居的兩株丁香樹。“它們在魯迅位于阜成門內西三條21號的庭院中,是1925年魯迅先生親手栽種的。”丁香花象征著堅韌和希望,這與魯迅的文學風格不謀而合。大家都熟悉魯迅在《秋夜》中寫的“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可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后院除了棗樹,還有這兩棵丁香樹。秦紅嶺說:“如今,這兩棵丁香依然生機勃勃,今年將迎來栽種的百年紀念。”
再看看朱啟鈐的故居。朱啟鈐是我國近現代著名建筑史學家、實業家和愛國民主人士,在中國建筑保護、歷史文化傳承和社會建設方面都有著重要影響。秦紅嶺介紹,朱啟鈐在天津和北京都有故居,展覽中也都通過圖片分別做了詳細介紹。“天津的蠖園是一座充滿特色的住宅,是1922年朱啟鈐退出政壇后修建的,寓意蠖屈求伸。蠖園不僅是一座英國鄉村庭院式別墅,更是一處融合中西建筑文化的實驗場。蠖園中還設有游泳池,這在當時的私人宅邸中很是罕見。”
朱啟鈐在北京趙堂子胡同也有一處故居。1925年購置這座宅院后,朱啟鈐按照《營造法式》的方式進行改造,邀請故宮老工匠施工,將其打造成既符合傳統規制,又兼具實用性的四合院,它不僅是朱啟鈐的私人居所,還是中國營造學社的辦公場所。這里發生過許多有趣的故事,“比如在購置宅邸時,有人提醒朱啟鈐該地位于十字路口,風水上認為不聚財,但朱啟鈐不信,堅持購地建宅。這所住宅內還曾珍藏有一塊南北朝時期的精美石刻,可惜在動蕩時期被馬漢三掠走了,至今下落不明。此外,故居西部的每個小院均配備了獨立衛生設施,在當時的住宅設計中可算是先進的。”從圖片中可以看到,宅院的長廊貫穿南北,巧妙地將院落分為東西兩部分,各自形成四進院落,并通過回廊互相連通。秦紅嶺說:“這樣的設計既便利出行,又讓院落整體更加開闊流暢,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講求空間秩序的理念。”
梁啟超天津故居的主建筑是兩棟淺灰色樓房,西側一棟就是大名鼎鼎的飲冰室。飲冰室源于梁啟超喜愛的《莊子》中的一句話:“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秦紅嶺說:“梁啟超是以此自喻,表達了他對國家前途的憂慮和自我警醒的態度。”1925年,梁啟超在天津定居,才有了飲冰室書齋,這里曾往來過無數學界名人,是當時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
歷史照片+現狀影像
展現故居不同時期的模樣
在京津冀文化交融的歷史長河中,名人故居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秦紅嶺說:“京津冀三地歷史上文脈共生、文化互鑒,眾多名人在三地往來遷徙,他們的故居也因此成為了文化交流的實證。”
“我們挑選的名人中有好幾位都是在京津冀三地或兩地均有住宅。”李大釗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在河北樂亭出生,在北京開展革命活動,并在北京英勇就義,他在京冀兩地的故居見證了他的思想傳播和實踐。朱啟鈐在天津和北京的故居,也見證了他在兩地開展中國古建筑保護工作、推動中國營造學社成立的歷程。梁啟超的飲冰室位于天津,而他是在1898年寓居北京粉房琉璃街115號的新會會館時,與康有為等人開始了戊戌變法。他在北京的幾處住宅,也是他學術研究和社會活動的重要場所。
在研究和籌備展覽的過程中,有許多故事深深打動了秦紅嶺,老舍故居便是其中之一。老舍故居位于東城區燈市口西街豐富胡同19號,因院內兩棵柿子樹而被稱為丹柿小院。“這兩棵柿子樹是1953年老舍夫婦親手栽種的,我時常想象老舍先生在小院里寫作的畫面,想象每到秋天柿子成熟時,小院里的風景。”說到此,秦紅嶺又笑著補充:“其實我覺得名人故居中的植物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參訪對象。”
圖片和影像資料的選取與展示,是本次展覽的一大亮點。為了全面且生動地展現名人故居風貌,秦紅嶺團隊在這方面下足了功夫。
在圖片展示上,展覽采用了多點聯動的創新方式,借助鏈接來呈現名人故居的空間分布。對此,秦紅嶺介紹說:“因為許多歷史名人的活動范圍不局限于一處,就像前面介紹的好幾位在京津冀三地都留下了多處故居或活動場所,如果僅展示某一處,就難以完整呈現。因此,我們通過主要故居介紹加歷史鏈接的形式,將不同居住地的故事串聯起來,以便觀眾能清晰地看到歷史的連貫性。”
今昔對比展示也是一大特色。部分名人故居的展板上,同時呈現了“歷史照片+現狀影像”。這種對比展示不僅可以看到故居在不同時期的模樣,也能直觀地感受到歲月的變遷。
展覽還專門設置了一處場景造型:一扇實木門窗內嵌入了魯迅故居的燈箱片,門窗上面裝飾著立體灰瓦。站在它的面前,透過門窗向里望一望,仿佛可以期待魯迅先生的身影出現在其中。
如何規劃未來保護
要多方探索新路徑
談到京津冀名人故居的保護現狀,秦紅嶺有些憂心:“京津冀地區文化底蘊深厚,名人故居數量眾多,但目前的保護狀況仍面臨著很多挑戰。”
在秦紅嶺看來,保護意識不足是一個突出的問題。部分名人故居缺乏有效宣傳,公眾對其歷史價值認知度較低,也導致其保護缺乏社會關注和支持。另外,產權問題也很復雜。一些故居因產權歸屬不清,管理責任不明確,使得保護措施難以落實。
此外,保護資金有限,維護修繕不足也是一個難題。秦紅嶺說:“許多故居因年代久遠,建筑老化嚴重,存在安全隱患。北京的一些老四合院名人故居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墻體坍塌、梁木腐朽,但由于缺乏保護資金,修繕進度很緩慢。部分故居雖然被認定為歷史建筑,但未得到有效維護,甚至面臨拆除或商業開發的威脅。”
而公眾參與不足、活化利用缺乏創意更是亟待解決。“許多故居的展示方式較為單一,還是以靜態展板、圖片為主,這樣就導致缺少互動性,也缺少沉浸式體驗。與歐洲一些國家的名人故居相比,我國在多媒體展示、數字化展陳、虛擬現實體驗等方面仍較為薄弱。公眾對部分名人故居的關注度較低,缺乏系統的宣傳推廣,導致其社會影響力有限,參觀人次較少。北京雖然擁有眾多名人故居,但除了魯迅故居、宋慶齡故居等知名場館外,許多故居的訪客都是寥寥無幾。”
為了平衡名人故居保護中保留歷史感和合理活化利用的關系,秦紅嶺給出了專業的建議。她認為,在保護方面,還是要堅持最小干預原則,修繕也應遵循最小干預和可逆性原則,盡可能保持原有建筑的材質、工藝和歷史痕跡。“故居的斑駁墻面、老舊家具、門窗木紋等都是歲月的見證,應該盡量保留。同時,要使用傳統工藝修繕,比如北京四合院類故居的修繕,還是采用傳統木作、磚雕工藝,以確保其原真性為好。”
在活化利用方面,秦紅嶺認為可以適度進行,以提升社會關注度。“名人故居不能只是一座靜態博物館,通過合理利用讓其成為公眾可以親近和體驗的文化場所是很好的,比如引入文化活動,增強互動性;與學校、研究機構合作,開展青少年研學、文化講座等活動,都可以使名人故居成為歷史文化教育的重要平臺。”
對于商業開發,秦紅嶺認為要適度控制,以防止過度市場化。“合理的商業運作可以為故居帶來資金支持,但過度則會侵蝕其歷史氛圍。有的名人故居在商業化過程中被改造成高端餐飲或主題民宿,我覺得應慎重。可以探索文化創意模式,比如引入文創產品、主題書店或學術交流中心。魯迅故居旁的魯迅主題書店就挺好的,既符合魯迅的文化氣質,又能提供持續的文化傳播渠道。”
在秦紅嶺看來,故居依托數字化技術,拓展展示方式也是一個重要途徑。“在不破壞故居原貌的前提下,數字化展示技術可以提供更多的互動體驗,比如利用VR技術制作3D全景導覽,通過AR技術增強現實互動,在展覽中重現名人在故居中的日常場景,增強沉浸感,這次我們就嘗試制作了李大釗伏案工作的情景。”
觀展貼士
“恰似故人來”名人故居展是北京市規劃展覽館內的一個展區,展覽館的其他部分,也很值得參觀。我們整理了一條參觀路線,希望能夠助您更好地領略展覽和北京市規劃展覽館的魅力。
上午,當您到達展覽館后,建議直接前往四層“恰似故人來——京津冀名人故居展”展區。如果時間有限,推薦一條快速導覽路線(約30分鐘)。首先是開篇展區:京津冀文化概覽,接著來到“明月清風來故人——在三地或兩地留下足跡的名人”展區,重點參觀李大釗故居展區(北京、河北),觀看沉浸式導覽劇《守常先生》;還有梁啟超故居展區(北京、天津),參觀“飲冰室”書齋。然后是“京華流芳——北京代表性名人故居”展區,關注魯迅故居展區的丁香樹故事,了解魯迅先生的文學成就和社會影響,以及老舍故居展區,感受丹柿小院的故事和《茶館》《龍須溝》的創作氛圍。最后不要錯過展覽互動區,參與翻牌問答游戲,測試一下自己對名人故居的了解程度。
對于文化愛好者和學生群體,推薦深度探索路線(約1小時)。從“故影遺存尋文脈”展區開始,了解京津冀文化地理特征,理解三地歷史文化的同源性。在“明月清風來故人——三地同輝”展區,從李大釗的樂亭故居到北京四合院,追溯革命先驅的成長軌跡;結合建筑遺產研究,了解朱啟鈐對中國營造學社的貢獻。在“京華流芳——北京名人故居代表”展區,深入探索魯迅的書房、丁香樹故事,了解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欣賞郭沫若的歷史研究成就和書法作品;了解老舍《茶館》《龍須溝》的創作背景;欣賞梅蘭芳的京劇服飾、道具,感受戲曲文化的魅力。在“津冀遺韻——津冀代表性名人故居”展區,了解霍元甲的民族精神和武術文化。最后在展覽互動體驗區,觀看影像資料,參與“名人故居知識問答”互動游戲。
本次展覽將持續至7月初,周一閉館,參觀者可提前在北京市規劃展覽館微信公眾號進行門票預約。
參觀完名人故居展后,您可以前往展覽館一層,瀏覽北京歷史變遷的相關展示,這將為您后續參觀展覽館的其他部分提供豐富的歷史文化背景知識,讓您更好地理解北京城市發展的脈絡。
休息用餐之后,下午再次回到展覽館深入參觀。在二層,您可以看到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展區,通過模型了解北京的城市功能分區、交通規劃、生態保護等內容;還有中軸線展區,特設有北京中軸線服飾文化研究展。在三層,可以觀看京津冀協同發展展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展區,這些都是常設展。展覽館還有不少主題展和互動項目,寒冷的冬日中,都等待著您去一一探索。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王勉
編輯/張嚴涵
排版/王靜
微信號|bqttfk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