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中央電視臺舉辦“八一”晚會,著名歌手毛阿敏登臺獻唱,她演唱的一首《馬蘭謠》一經播出便受到全國人民廣泛關注,這首歌也迅速火遍了大江南北。
隨著《馬蘭謠》的火爆,有人卻指出,它將我國一處絕密的軍事基地暴露給了全世界,這是怎么回事呢?
這首歌對馬蘭基地的全體官兵和科學家們能夠在十分艱苦的環境中繼續堅持開展國防事業,進行了深情的稱贊和描繪。正因為有了他們,我國才有了保障和平的盾牌。這首歌表達的情感和精神是積極的。但馬蘭作為我國的軍事基地,是一處十分絕密的地點。
如今,它就這樣出現在家喻戶曉的歌詞中,難免有泄密的嫌疑,也正因如此,外界才出現了類似的聲音。
但實際上,真實情況并非如此。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后,社會上便出現了一首流傳至今的童謠:
“小皮球,架腳踢,馬蘭開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
這首童謠中的“小皮球”就是指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架腳踢”則是指試驗場上高達102米的鐵塔,“馬蘭開花”則是指在馬蘭基地成功爆破的第一顆原子彈。“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則是該基地對外聯系的兩個信箱號。
上世紀五十年代,新中國在科技水平和工業基礎落后的情況下,毅然作出了發展原子彈的戰略決策。
新中國成立后,先后幾次遭到了來自國外的核威脅。抗美援朝戰場上,時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叫囂“積極考慮使用原子彈”,據一份資料顯示,美國五角大樓甚至已經制定一份目標清單。在此后的幾次局部戰爭中,美國都曾考慮過對我國“使用原子彈”。
此外,中蘇關系惡化后,蘇聯方面也曾計劃對我國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核打擊。
雖然這些都是威脅,最終都沒有付諸行動,但不可否認,面對核威脅,新中國還沒有與之相當的力量對抗。
于是,為了徹底擺脫核威脅,中國最終下定決心發展核武器。最初,蘇聯方面向中國研制原子彈方面提供了一些幫助,但在蘇聯看來,中國并不具備發展核武器的能力。
雖然外界都不相信中國有能力發展核武器,并出現了一些嘲諷的聲音,但中國的科研人員卻毫不在意,我國想方設法將蘇聯的援助技術最大化地利用起來。廣大科研人員積極向蘇聯專家請教、學習。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隨著中蘇關系惡化,蘇聯方面單方面撤回所有援華專家。我國原子彈研制一度陷入停滯。
但面對困難,無數科研人員夜以繼日投入到研究工作中,收集一切國外的科技情報資料,從中仔細尋找有用的信息。很快,中國便掌握了與原子彈有關的基本理論和關鍵技術。
中國獨立自主地掌握了原子彈技術,令世界震驚不已。尤其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技術水平更是讓許多國家難以置信,因為我國原子彈的難度要比其他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技術高得多,而且我國發展原子彈的速度也是最快的。
參考資料:讀報參考2023年31期、《軍事史林》、知識窗2001年10期、環球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