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已過去,大家對這一年的國民經濟的大概印象是怎么樣的,可能見到最多的還是“穩中有進”這個詞吧?從工業、外貿、消費、就業等走向看確實是挺符合的,5%的GDP實際增長率也驗證了這點,在承壓中恢復增長。
然而看到各省市的一般預算收入運行情況時,為何多是增長緩慢而沒能感覺到有多少復蘇回升跡象呀?按理說這項指標是經濟風向標呀,是何原因導致的?先來看看各地區運行狀況再來大致解析下吧。
首先可見第一省廣東在2024年的財稅狀況就很不良好,到年底都尚未能轉正而有2.3%的下跌,其收入也下滑到了1.35萬億多點了。
其后的江蘇、浙江與上海雖然是有正增長態勢但漲勢也是很緩慢的,都只有1%左右的同比增幅,唯一令人欣喜一點的也就是江蘇省的預算收入終于突破萬億了。
要知道上述四個地區那是我國現階段經濟活力最強、產稅率超高的了,2024年度的財政收入走勢都這般,就肯定是存在一定的特殊因子作用了,大家說是吧?
繼續往下看其他各地區的表現,整體狀況同樣是不甚理想的。山東與北京的同比增速超過了3%那已是相對良好的了,山東省的預算收入因此能達到7700多億而能略微縮小了對上海市的差距;而再后面的四川、河北、安徽、福建、山西、湖南等省的漲勢又趨緩了,且還有河南與陜西也與廣東省一樣處于下跌狀態的。
去掉那幾個體量過于偏小的地區外,能運行相對穩健的可能就只有湖北、遼寧、重慶、天津這幾個地區了,財政收入漲勢都可在5%以上。
像新疆區這樣取得10.5%這樣的高增狀態的那是鳳毛麟角了,肯定是有某個大產業投產的效應所致,其預算收入也漲至2400億以上都可躋身中型財稅省區了。
那么就要解答問題了,為何在整體經濟復蘇向上的2024年各地的財政狀況并不令人滿意了,是什么因素在阻礙收入增長呢?通過分析后發現,主要是兩大原因,一是PPI指數的下跌,二是這一年新增的各類稅收緩交、減免等因素影響,共同作用于2024年的預算收入上了。
PPI指數的下降就意味著工業產能雖然顯著回升了,但因價格下跌而實際上的收益并沒有提升很快,這也是2025年全國工業增加值的實際增速遠快于名義的原因,而這必定也是影響稅收收成的,畢竟稅收與產業收益正相關的。
而關于第二類的稅收減免、緩交及增加抵扣等因素的影響,就體現在部分省區的年度財稅報告上了。如湖南省的預算收入報告顯示,全年收入3448.9億、同比增長2.6%,但剔除特殊因素后同口徑可比增長6%,而后者才是經濟活動實際產生的財稅走勢。
也就是說部分稅收在生產中已經產生了,但因為這一年的新增抵扣或優惠減免等沒有收取上來,也就出現了口徑差異,可比增速就是還原了實際收入的漲勢情況,這么說大家可理解了吧?全國大部分省市都是如此的,可比增速要比同比的快不少。
當然也不能忽視2024年國內經濟上行還有不少阻力存在,就像廣東省的財稅下跌就有其經濟承壓較大的原因,就算其可比增速應該也是比較難看的。但也不能過于悲觀,需要冷靜客觀分析,大家說是吧?
最后請來看下表,再回顧下各省市在2024年全年的預算收入運行狀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