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果(金)反政府武裝“M23運動”在攻占東部最大城市戈馬后,持續強勢推進,僅三周就于2025年2月16日攻入南基伍省首府布卡武。這座擁有百萬人口的東部第二大城市陷落,標志著剛果(金)東部局勢進入新一輪失控階段。
“M23運動”的這一系列行動,不僅切斷了關鍵運輸通道,還暴露了剛果(金)長期深陷“資源詛咒”的痼疾——豐富的礦產資源未能轉化為發展動力,反而成為暴力沖突的導火索和外部干預的誘因。
資源詛咒的表現:割據、掠奪、失控
陷入“資源詛咒”的國家,通常在經濟結構、財政收入、制度建設、社會責任等方面都會有一些明顯的表現。
就剛果(金)而言,被“詛咒”后尤為突出的表現有:
1、 資源集中區的武裝割據化
剛果(金)東部北基伍省和南基伍省擁有全球最大的鈷礦、鉭鐵礦及黃金儲備,但這些資源區長期被“M23運動”等武裝團體控制。“M23運動”近期占領戈馬、布卡武等城市,目標直指礦產貿易通道。特別是戈馬作為東非經濟樞紐,控制其機場即意味著掌握礦產外運的命脈。
2、 外部勢力滲透與資源掠奪
聯合國報告指出,盧旺達被指控通過支持“M23運動”間接掠奪剛果礦產。“M23運動”占領戈馬后,盧旺達被曝借機擴大對跨境礦產運輸的影響,甚至引發剛果(金)政府要求國際足壇俱樂部終止與盧旺達的旅游合作以示抗議。這種外部干預使資源利益分配進一步復雜化。
3、 政府治理失效與地方失控
剛果(金)政府軍對東部地區控制力薄弱的同時,“M23運動”的快速推進導致地方政府癱瘓,人道主義通道中斷。例如,戈馬至布卡武的公路被切斷后,90%的醫療物資無法送達沖突地區,凸顯國家治理體系的崩潰。
資源詛咒的后果:從人道危機到區域動蕩
當暴力沖突和外部干預成為現實后,剛果(金)危機演化所造成后果是慘痛的而且還可能外溢。
1、 人道主義災難的螺旋式惡化
–流離失所與生存危機:僅2025年1-2月,剛果(金)東部沖突已造成超3000人死亡、10萬難民被迫撤離戈馬周邊營地,部分家庭因缺乏食物和醫療援助選擇返回戰火中的家鄉。
–公共衛生崩潰:醫院超負荷運轉(比如,7天內收治477名傷員),霍亂、瘧疾在難民營中爆發,醫療系統瀕臨瓦解。
2、 經濟與社會的全面衰退
卡武穆機場的失守導致國際援助中斷,剛果(金)東部本已脆弱的經濟鏈條(如小商戶、運輸業)徹底停擺。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剛果(金)因沖突損失的礦產資源年收益高達10億美元,遠超國際援助總額。
3、 區域安全風險外溢
剛果(金)與盧旺達互相指責對方支持敵對武裝,矛盾升級可能引發更大范圍的軍事對抗。“M23運動”的擴張還威脅到烏干達、布隆迪等鄰國邊境穩定,形成“沖突擴散鏈”。
未來展望:破解資源詛咒的可能路徑
資源詛咒并非是不可打破的宿命,就像挪威和博茨瓦納,都各自有效破解而得以成功規避。應該講,資源詛咒本質上是資源管理與制度能力的缺失,通過合理政策設計,自然資源完全可以成為發展的“祝福”而非“詛咒”。
就剛果(金)當前情況看,要打破資源詛咒,既要有國際干預的介入更要有國內治理的改革。
1、 國際干預與資源監管機制強化
聯合國安理會需推動對剛果礦產供應鏈的透明化監控,例如建立“沖突礦產認證體系”,阻斷武裝團體的資金鏈。另外,中方在安理會緊急會議中譴責“M23運動”襲擊平民和維和人員,表明大國協調的必要性。
2、 區域合作與地緣矛盾緩和
剛果(金)與盧旺達需通過第三方調停(如非盟)解決領土與資源爭端。還有,歐盟可借鑒“金伯利進程”鉆石監管經驗,對剛果礦產實施跨境追蹤,減少外部勢力干預。
3、 國內治理與資源收益再分配
剛果(金)政府應改革礦業稅收制度,將資源收益定向投入東部基建與公共服務。例如,修復戈馬機場并設立“資源紅利基金”,直接惠及當地社區,削弱民眾對武裝團體的依賴。
結語:資源與命運的悖論
“資源詛咒”并非宿命,剛果(金)危機其實是治理失敗與利益爭奪的產物。如果國際社會、區域力量和剛果政府能協同構建“資源-發展-安全”的正向循環,或許能打破當前的暴力循環,讓“非洲心臟”的財富真正滋養其人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