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 這個話題最近被人說的很多了,咱們準備換個角度聊這個問題。大家不知道記得不,就在前兩年,全網在討論這么一些問題,類似“數字經濟不過是虛擬經濟”,“硬科技才是真科技”等等。
到了這兩年,這類討論明顯少了很多。因為明眼人越來越看出來了,這些很多人以為二元對立的東西,其實界限并沒有那么分明。
這里有一個標志性的事情,就是從Open AI開始,大家發現AI技術才是最牛逼的技術,而AI技術就是虛實合體的技術,也就是大模型+GPU的模式。因為Open AI的出現,大家有了緊迫感,原來美國在科技領域有搗鼓出來了新東西,而且這種新東西正是“虛實結合”的結果,我們如果還不跟上,就要掉隊了。
最近DS之所以能引發這么大的關注,就在于大家看到在AI前沿的領域,中國的大模型終于能上桌了,我們和世界最前端的東西能同步。
其實,在移動互聯網浪潮的時候,中國就已經和世界同步了。十多年前,我們都在討論中國的電商、移動支付、社交、商業服務,是如何走到了全球的前沿,那時候大家都在為中國的商業創新鼓掌。但是2018年貿易戰、科技戰開打之后,很多人馬上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好像中國企業這些創新不過是基于龐大人口基數的模式創新,沒什么了不起,這不芯片還被卡脖子嗎,那才是真的硬科技。
大家都知道阿里的電商,包括支付寶的支付和金融,都是出現在杭州,在互聯網時代也都是最早吃螃蟹的。當時這種“唯硬科技至上”,“唯硬件至上”的聲音起來之后,連帶著很多人也批判杭州,說杭州這城市搞的東西也沒什么技術含量,也不會有多大后勁了。
結果,從去年開始,大家發現杭州不斷地冒出很多新的東西。比如游戲科學的《黑神話·悟空》一下子就火了,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很驚艷還上了春晚,DS掀起的這股旋風更不用說了。包括這幾家公司在內,坊間都形成了“杭州六小龍”的說法。這“六小龍”,有的做系統,有的做硬件,有的做游戲,但底層邏輯都是數字經濟。
這些所有的創新,都是軟硬一體,虛實結合,你比如說機器人,它背后也是要連接云上的數據的,它不是一個單體的東西。所以我們不能照原來的思維,把軟件和硬件截然分開。未來是數字經濟時代,一切產業活動都是數據化的,數據是血液,承載數據的體系是血管,而控制數據的中樞就是AI,如果說你脫離了數據科技只搞硬件,相當于一個人只有肌肉沒有神經網絡。
所以你回頭來看,杭州過去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積累其實是很寶貴的。電商、支付、金融,這些領域有一段時間被一些人視為是“虛擬經濟”,其實他們都是數字技術最重要的應用場景,技術進步本質上是場景推著走的。當時杭州有場景,在這個領域自然就打下了基礎,搞了阿里云,算力很強,在數字技術上的人才儲備也很厚。所以在這樣的城市,涌現出來AI領域的公司,這個邏輯是很通順的。
說到底,AI這件事,歸根結底是數據處理。AI能力的強弱,本質上是數據處理能力的強弱。因為中國從互聯網時代開始,在數據處理這方面,積累的數據量、應用場景都夠多,儲備的技術也更強,所以中國在數據處理這方面的水平還是很突出了。放在全世界來看,就是那種高速上跑著一堆車,其中兩輛跑車,一輛中國,一輛美國,其他國家的基本都是一堆拖拉機。
這也是為啥說AI之爭就是中美之爭,跟其他國家沒多少關系。就好像村里組織了一個F1賽車大賽,只有兩個大戶參加,其他人都在圍觀,因為他們的實力連賽車的輪子都支撐不起。
從去年的《黑神話》到剛剛爆火的《哪吒2》,中國人做游戲、做電影、做動畫所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這些典型的“虛擬經濟”其實背后也都是硬技術。游戲吃顯卡大家都知道,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動畫和電影特效也狂吃顯卡。顯卡本身就是因為游戲而誕生的,如果沒有游戲這樣的“虛擬”場景,人類的AI也不可能走到今天。
現在我們有了DS,大家在模型層面上感覺沒有那么焦慮了。但還是有很多人會擔心,是不是顯卡還是被卡脖子,芯片還是被卡脖子?我倒是很樂觀,因為中國的數據處理需求,應用場景豐富度太強了,所以一定會讓上游的硬件領域也發展起來,當然這有一個過程。
中國最大的底氣,就是市場規模在這里。所以對于所謂的“虛擬經濟”,真的要重新看待,中國在游戲、影視、動畫這些領域的“虛擬經濟”搞得越發達,可能我們的硬科技需求就越大,突破得就越快。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已經看明白了,中美競爭是全方位的競爭。這種競爭在經濟層面、科技層面、文化層面都有。
我們要在這個競爭中不落下風,美國弱的,比如傳統制造,我們要強。但是美國強的領域,比如數字技術、影視動畫、文化傳播,這些我們也要強。不是說美國搞所謂“虛擬經濟”,我們就反其道而行,只搞硬件只搞制造業去了。
最后再多說一點。其實這次DS的出現,大家對金融,對投資其實也應該有個重新的認識了。
大家都知道,DeepSeek背后的公司幻方量化,就是做金融的。金融這幾年被罵成啥樣,也都有目共睹。而且它做的是金融里最為大家不齒的量化,在很多人眼里,量化這種東西完全不創造任何價值,純粹是可恥的套利交易。但量化天然和AI是天然高度關聯的,所以金融它本身就是推動數字技術發展的重要場景。
梁文鋒在之前“暗涌”的采訪中說到,創新不是被頂層設計出來的,而是靠每個人自由生長,不斷試錯,創新也不是純靠資本堆出來的,首先是一個信念問題,為什么硅谷創新能力強?因為他們敢。
我覺得他還有后半句沒說出來,硅谷那些人確實敢,如果他們待在津巴布韋,他們就算敢創新,又有啥用?
關鍵是天才的靈感迸發出來后,在硅谷可以找到團隊來驗證,可以低價租到服務器來搭建環境,也可以去找風投拿錢,還可以去找頂級專家咨詢。
這次DeepSeek的突破,最早也是源于一個年輕研究員的靈感迸發,然后公司組織團隊花了幾個月進行驗證,最終確認方向是可行的,于是加大資源傾斜,可見杭州那邊已經有了硅谷的風格。
現在很多人都在說,DS不急于求成,不急于商業化,不追求DAU,在做大模型這件事情堅持長期主義。但長期主義是需要資金支持的,如果沒有幻方的投入,DS是不可能堅持長期主義的。
很多人對美國的認知很片面。美國金融很發達,科技也很發達,但很多人一說起金融就是“虛擬經濟”,對美國好像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是只要科技,不要金融。
當然,中國和美國國情不同,美國的過度金融化有它的問題,但美國的科技金融還是做得非常好的。硅谷之所以成為硅谷,那就是因為在美國好的科技創新,是能夠得到強大的金融支持的,不要看硅谷在西海岸,華爾街在東海岸,在推動科技創新上它們實際上是交融的有機體。
所以如果現在在中美競爭這個語境下,我們要“師夷長技”,其實不僅僅是要在科技本身上著手,科技和金融的互動機制也很值得借鑒。
我現在覺得,DeepSeek是個開始,只要土壤對了,上邊自然而然會結出各式各樣的果子,絕大部分成果大家都沒法預料。
事實上經濟也是這么運轉的,沒人知道下一步會發生啥。但是有一個最基本的道理,創新不能被計劃,只有“不問虛實”,包容各種行業,各種領域,才可能釋放有巨大價值的橫空出世的創新。
為啥我經常聊這些事呢?因為很多人是很適合做類似游戲、動畫、軟件開發什么的,但是上大學報專業的時候被整體氛圍影響,選了別的,一輩子也就被坑了。所以說這類共識非常重要,往大處說影響社會進程,往小處說影響個體命運。
文章來源于九邊 ,作者九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