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要舉牌嗎?”
只需要花費3-20元,即可指定一名未成年人,在身體隱私部位寫上買主定制的名字或內容。
倘若加價10-30元,則能獲得更多“個性化服務”。
網絡“舉牌”業務衍生出的軟SE情內容觸目驚心,更讓人擔憂的是,一些未成年人正在成為這些灰色交易圍獵的對象。
南方周末前兩天的萬字長文,深夜里看完的。
難受了好幾天,這些深陷其中的少男少女,花一般的季節,卻選擇了過度濃烈的綻放。
我擔心他們的現狀、擔心他們的未來,擔心還有多少在其中卻不被父母家人知曉和關心的孩子。
圖源自南方周末
直到熱搜掛上牌,我還是很想跟大家談談——未成年人擦邊軟SE情背后,是誰在消費我們的孩子?
01:“舉牌”招募要求:年齡小、聽話、不用好看,后期可修圖
“學生黨,臉舉,手舉,s舉,先到先得?!?/p>
“158、92斤,小m一枚,有LOU點,老婆們放心‘舉’?!?/p>
這是一名博主在某社交媒體平臺上公開的個人簡介。
社交媒體平臺上健康正常的舉牌|圖源:平臺截圖
舉牌:原指在cosplay(角色扮演)、漫展等活動中,參與者手持印有特定信息或角色名字的牌子,用以展示個人喜好或表達支持。
現如今,部分“舉牌”內容,不再局限于黑板、平板來展示,而是直接寫在身體的隱私部位。
賬號誘導用戶用“暗語”交易,開啟了一場神秘的擦邊球生意。
“s舉”(s暗指SE情)中,涵蓋的內容多樣化,針對舉牌者的任何身體部位和姿勢,含有色彩成分。
呆梨,指幫助售賣色彩內容的“代理”。
原po,指原作者,在這里特指拍攝自己私MI處視頻的人,即po主。
“卷單”指下單,“lx”指聯系方式,“非綠”指承接SE情舉牌。
根據王雪兒描述,素材資源從原po經圖源會到代理,再到購買者手中
“又不是真的做‘ji’,我當時就這么想?!?4歲的楊晨曦“入圈”時想得很簡單,她只做線上交易,但也少不了騷擾者。
2025年1月,舉牌博主悠悠新春網絡直播的畫面。人物面部馬賽克為編輯所加。(張依琳 / 圖)
2025年1月,舉牌博主悠悠新春網絡直播的畫面。人物面部馬賽克為編
這個圈子,聚集了不少舉牌的未成年女性,也包含了不少作為看客或舉牌的未成年男性。
某社交平臺上,搜索關鍵詞“舉牌”,有1400多萬張帖子,129萬關注者。
促成平臺交易閉環完成的,主要是3方:舉牌博主,按買主要求拍攝照片或視頻;代理商,宣發、售賣這些照片和視頻;買主,軟SE情消費。
“年齡小,聽話,可長期做”是源代理接收舉牌博主的三個主要標準。
一位有著八百多位舉牌博主資源的源代理稱:想要成為舉牌博主,不需要本人長得多好看(后期都可以處理),主要需要能夠滿足顧客的需求,年齡小的好說話。
舉牌圈的博主、代理大多是未成年人,許多買家也是未成年人。(icphoto / 圖)
02:未成年為何癡迷“舉牌”,是缺錢,還是缺愛?
第一類,“舉牌”來錢快。
17歲的楊晨曦,有著同齡人少有的早熟,生活逼迫她成長。
父親去世,母親改嫁再育,如何生存下去,成了她需要思考的問題。
工廠不招童工,她就和二哥一起去采茶換錢,每采一斤報酬15元。
楊晨曦做的“臉舉”,在半遮擋的臉上寫上指定的名字或祝福的話。10-14秒視頻成品,30分鐘拍攝,交易額5-18元。
第一個月,她賺了一兩百元。
兩年來,吸粉30萬,收入最高的一天,有300元。
楊晨曦在短視頻上打造的人設是“清純女初中生,濾鏡下,她大TUI綁著蕾絲帶、背對鏡頭扭胯;要么是穿著校服在教室里擺腰。拍攝地基本在校園、宿舍、教室里。
與買主交流,全是用黑話,楊晨曦還會時不時在對話框刷屏“建立綠色網絡”“建立美好家園”等文字,防止自己被封號。
第二類,“舉牌”好玩。
13歲的欣欣,讓看客看心情給錢。
潛伏進入圈子的女記者問她為什么做這個,她漫不經心回答:暑假,閑得慌,父母給的零花錢不少,朋友做這個,就跟著來玩玩,可以買新皮膚(游戲)。
她沒有楊晨曦的早熟,也就沒有她的“上心”做賬號,但也更加不會保護自己。
她的社交賬號上,充斥著各種自拍照和動態,她完全沒有意識到已經泄露了自己的各種個人信息。但凡有人想通過真實世界與她產生聯系或者“威脅”她時,很容易通過社交信息追蹤到她。
自拍舉牌人、代理商、買家,不少是未成年人;但買家中也不乏成年男性,說話更露骨。
“還有幾天要開學了最后再玩幾天,要女的,要聽話”、“找閨,要女的,叫啥拍啥,不告訴家長,不許舉報”,還有人列了11條需求,要求拍LUO照、給看洗ZAO照片。
這類視頻的流量還在增加,一條這類舉牌視頻,剛關注時留言40多條
03:擦邊球背后:誰在消費我們的孩子?
不少的短視頻平臺上,一群身著校服的未成年女孩,對著或背著鏡頭,秀腿、露腰、扭臀,做著伸舌頭、舔嘴唇、抹XIONG、翹TUN的動作,擺出曖昧的表情。
這類視頻的評論區不堪入目。
“穿這么好看出來賣嗎?”
“求溺愛。”“太漂亮了,我去學校找你。”
“老婆,尺度可以更大點,我喜歡。”
點贊數也動輒上萬。更可怕的是,這不是個別現象。
社交平臺上的接舉引流留言 圖源:平臺截圖
究竟是誰,在消費我們的孩子?
第一,未成年背后,往往站著精明的成年人。
流量密碼就是可以兌換的紙鈔,他們深諳這一套規則。
當未成年人成了砧板上的魚肉——打造成“純欲風”的消費品,這場資本裹挾的游戲下,默許孩子參與、甚至鼓勵孩子參與的家長們,在共同將孩子的童真明碼標價。
楊晨曦的媽媽知道女兒在拍著擦邊的視頻,但沒有阻止,她忙著照顧再婚后生育的小兒子。只是提醒她小心點,注意分寸。
村上的人都不愿楊晨曦多說話,嫌棄她賺錢的路子不干凈,不配去祭拜爺爺和爸爸。
但村里人說得越刻薄,楊晨曦拍攝的尺度就越大,似乎在賭氣。
第二,平臺算法在這場鬧劇中扮演著推波助瀾的角色。
為了追求用戶停留時長,算法不斷推送類似內容,形成惡性循環。
監管部門也多次整治,但"擦邊球"內容總能重新找到生存空間一般。監管體系的漏洞,何日可補上?
第三,保護未成年人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我們需要編織起一張包括家庭學校在內的全方位社會防護網:平臺應當建立更嚴格的內容審核機制,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監管部門則需完善法律法規。只有切斷這條畸形的利益鏈,才能還孩子們一個清朗的網絡空間。
2024年7月中旬以來,網信部門深入開展“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其中就包括嚴厲打擊隔空WEI褻等網上惡性違法犯罪行為。
當我們看到未成年人成為流量工具時,不應該只是簡單地譴責,而應該思考:
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我們又該如何構建一個真正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長的環境?
這些問題,值得每個人深思。
(文中未成年人名字均為化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