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戰爭總體分為三個主要階段:
從第一次1235年-1241年,元太宗窩闊臺時期;
第二次1253年-1259年,元憲宗蒙哥時期;
第三次1268年-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時期,最終元滅南宋,不計停戰期耗時22年。
襄樊之戰是宋元戰爭的重要戰役。
因南宋有長江天險,元將郭侃和郝經建議從漢水突破,劉整向忽必烈獻計取襄陽。
1268年,忽必烈命劉整和阿術圍攻襄陽和樊城。
次年,忽必烈派丞相史天澤助戰。
蒙古軍圍城并封鎖漢水,多次擊退南宋援軍。
原文賞析:
繼以似道背盟,襄、樊失守。
史略:淳祐十一年,蒙古蒙哥立,命其弟忽必烈總治漠南,開府金蓮川。 忽必烈置經略司于汴,分兵屯田,西起襄、鄧,東連清口、桃源, 列障守之。明年,蒙古以中州封同姓,忽必烈盡得關中、河南地。尋與兀良合臺從臨洮而南,自金沙江乘革囊及筏以濟, 降摩荻, 取附都、鄯闡、烏爨等部。
【譯文】繼賈似道背棄盟約后,南宋的襄陽和樊城也失守了。
《史略》記載:淳祐十一年(1251年),蒙古的蒙哥即位大汗,命令他的弟弟忽必烈總管漠南漢地的事務,并在金蓮川(河北張家口)開設幕府。
忽必烈在汴京設置了經略司,分派軍隊屯田,從西邊的襄鄧地區,一直延伸到東邊的清口、桃源,設立了多處防線。
第二年(1252年),蒙古把中原地區封給了同姓的貴族,忽必烈得到了關中、河南的全部地區。
隨后,他與兀良合臺從臨洮出發,向南進發,通過金沙江乘坐皮囊和木筏渡過長江,降服摩荻,攻取附都、鄯闡、烏爨等部落(云南地區)。
轉入吐蕃,降其酋而還,仍留兀良合臺攻諸蠻未服者。合臺自吐蕃進克白蠻、烏蠻、鬼蠻、羅羅斯、阿白、阿魯諸部國, 又克交址, 西南夷悉降附。寶祐五年,復分道南寇。其將張柔從忽必烈攻鄂,趨臨安;塔察兒攻荊山; 而命兀良合臺自交、廣引兵會鄂。又命李璮自山東進攻海州。
【譯文】之后忽必烈轉入吐蕃,降服了那里后返回,同時留下兀良合臺繼續攻打還未歸順的各族蠻人。
兀良合臺從吐蕃進兵,攻克了白蠻、烏蠻、鬼蠻、羅羅斯、阿白、阿魯等各族國家,又攻占交址,西南的各族蠻人都歸順了蒙古。
寶祐五年(1257年),蒙古軍隊再次分兵南下進犯南宋。
張柔跟隨忽必烈攻打鄂州,隨后向臨安進軍;塔察兒攻打荊山;
兀良合臺從交州、廣南西路調兵在鄂州會合;李璮從山東進攻海州。
蒙古主乃帥大軍次六盤, 分軍三道:一自洋州趨米倉, 一自潼關趨沔州,而自以部兵由隴州趨大散,兩川望風降破。李璮等亦克海州漣水軍,忽必烈至光山 會軍渡淮,南入大勝關, 使張柔出虎頭關, 分道并進,拔陽邏堡, 渡江圍鄂州,又陷臨江、瑞州。兀良合臺亦自交址還,破橫山, 進陷賓州及象州,入靜江,進破辰、沅,直抵潭州圍之,中外震動。
【譯文】蒙古大汗蒙哥率領大軍駐扎在六盤山,分兵三路:
一路從洋州向米倉進兵,一路從潼關向沔州進兵,蒙哥率部兵從隴州向大散關進兵,四川各地望風而降。李璮等人也攻占海州和漣水軍。
忽必烈到達光山,與各路軍隊會合后渡過淮河,向南進入大勝關,張柔出虎頭關,分路并進,攻占陽邏堡,渡過長江包圍鄂州,又攻陷臨江、瑞州。
兀良合臺從交州返回,攻破橫山,進而攻陷賓州和象州,進入靜江,再攻破辰州、沅州,一直打到潭州并包圍這座城市,南宋朝野震驚。
會蒙古主攻合州,不克而殞,忽必烈恐北方有變,謀引還,賈似道時宣撫荊湖,亦遣使議和,請稱臣割地,忽必烈乃退,兀良合臺亦解潭州圍,趨湖北,由新生磯渡江而去。 似道還朝,匿其謀。忽必烈既襲位,遣使征前議,皆拘執不遣。忽必烈怒,復謀南侵。
【譯文】這時,蒙古大汗蒙哥在進攻合州(重慶合川區),沒有攻下就去世了。忽必烈擔心北方會有變故,謀劃撤軍。
當時賈似道擔任荊湖宣撫使,派遣使者來議和,請求稱臣割地。
忽必烈順勢撤軍,兀良合臺也解除對潭州的包圍,向湖北進軍,從新生磯渡過長江撤走了。
賈似道回朝后,隱瞞了他割地求和的陰謀。
忽必烈繼承蒙古大汗位后,派遣使者來索取之前的議和條件,南宋拘留了這些使者,不讓他們回去。忽必烈大怒,繼續謀劃南侵。
會劉整以瀘州叛,獻計于蒙古曰:「攻宋方略,宜先從事襄陽。如得襄陽,浮漢入江,宋可平也。」忽必烈遂征諸路兵,命阿術等經略襄陽,據險筑城,綿亙水陸,以斷宋人糧援之道。攻圍五年,樊城陷,襄陽遂降。
【譯文】這時南宋的劉整以瀘州反叛,向蒙古獻計說:“攻打南宋的策略,應該先從襄陽開始。如果得到襄陽,大軍就可以順著漢水進入長江,南宋就可以平定了。”
忽必烈征集了各路軍隊,命令阿術等人經略襄陽,占據險要地形修筑城池,水陸相連,以切斷南宋的糧食和援軍的供應。
經過五年的圍攻,樊城陷落,襄陽也隨之投降。
端倪解析:
1251年蒙哥繼承大汗之位后,首先平定了元定宗海迷失后及元太宗皇孫失烈門的反叛,鞏固了統治地位。
1253年,蒙哥開始準備攻打南宋,在邊境建立了屯駐基地。
1258年,蒙哥決定親率大軍攻宋。他命令兀良合臺自云南北上,忽必烈南攻鄂州,自己則率主力攻四川,企圖東出夔門,浮江而下,待三路會師鄂州后,合兵攻南宋首都臨安。
1259年,蒙哥在釣魚城下與宋軍大戰,戰事不利,蒙哥中飛石身亡,蒙古軍撤退。蒙哥去世后,他弟弟忽必烈繼承大汗之位。
蒙哥在1259年去世時并未指定繼承人,這導致了拖雷家族成員之間的內斗,因大汗頭銜升級為內戰。最終忽必烈贏下這場內戰,成為大蒙古國大汗。
賈似道在1259年鄂州大戰后,為保全自己地位,私下與忽必烈議和,承諾每年向蒙古朝貢20萬兩白銀、20匹絹。但他沒有向宋理宗報告這個事實,反而夸大了自己在戰爭中的功績。
當蒙古派遣使者郝經來南宋進行和談時,賈似道擔心郝經會揭露他與蒙古的秘密協議,于是他將郝經秘密拘留在真州,封鎖當初議和的消息。
這一行為被蒙古視為背盟,也違反了兩國相交不得扣押使者的慣例。1267年,忽必烈派遣蒙古將領阿術進攻南宋的重要屏障襄陽城。
襄陽城在宋元的屢次爭斗中被破壞得不成樣子,孟珙上書朝廷說“襄樊為朝遷之根本,今百戰而得之,當加經理,如護元氣”。
他向朝廷請命要好好修繕并加固襄陽城,堅守襄陽的重要戰略地位。
蒙古軍隊在襄陽、樊城東南和東北分別修筑鹿門堡和白河城兩個堡壘,對襄樊二城構成包圍之勢。
隨后蒙軍又在襄陽、樊城的西部筑圍城,在南面的峴山、虎頭山筑城,連接各個堡壘,完全隔斷了襄陽與外界的聯系,使襄陽成為一座孤城。
朝廷先后派遣的援軍大都沒有進入城中,即使進入后戰斗也是以失敗告終。
但前前后后來支援的軍隊也延緩了襄陽失陷,他們用行動告訴死守襄陽的軍民們,朝廷沒有放棄他們,某種程度上穩定了城內人心。
經過長達5年的圍攻,襄陽城內糧草短缺,士氣衰退,樊城、襄陽先后失陷。
這場戰役是元滅南宋的關鍵一戰,也是中國歷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關鍵一戰。
襄樊失守,使元軍得以越過長江,引致南宋最終滅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