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發現,現在的孩子受百般寵愛,卻常常一個不滿意就鬧脾氣。但家長打不得、罵不得,就怕打罵會給孩子造成不好的心理影響,導致孩子產生極端做法。
可再想想我們小時候,被父母訓斥,甚至挨板子,都是常有的事。可即便這樣,如今不都一個個健健康康長大了嗎?
有人說:孩子的心理問題都是家長給慣的!以前糙著養,啥事沒有;現在嬌慣著養,養出一堆毛病。
這話聽著不無道理,但仔細分析,卻其實也不全是孩子的問題。因為,如今孩子的世界和我們的童年,早已天差地別。
一
從“放養”到“圈養”:孩子的天地變小了
你還記得嗎?我們小時候的日常:
放學后書包一扔,和小伙伴滿村瘋跑;爬樹摘果、下河摸魚;膝蓋磕破了,揉一揉就好;考試考砸了?父母頂多嘆口氣:“算了,不是學習的料,早點學門手藝也是條活路。”
但現在的孩子呢?他們的日常:
早晨7點起床,英語網課、鋼琴課、編程班排滿日程表;
想踩水坑?媽媽立刻攔住:“臟!”
蹲在地上看螞蟻?奶奶一把拽起:“地上多涼!”
作業錯了一道題,爸爸眉頭緊鎖:“這都不會,以后怎么辦?”
問題出在哪?
以前一家幾個孩子,父母們都忙著生計,誰都無暇管孩子,反而給了我們“野蠻生長”的機會。
而現在的孩子被全家捧在手心,卻也困在了愛的牢籠里——
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被關注、被評價、被糾正。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過度教養”(Overparenting):家長用“保護”的名義,剝奪了孩子試錯的權利。
當孩子連摔跤的自由都沒有時,他們如何學會自己站起來?
二
情緒像氣球,憋久了總會炸
很多問題,都源于情緒的問題。
不是我們小時候沒有情緒,而是我們小時候到處都是“解壓神器”:
被父母訓了?田野山地跑幾圈,和發小打彈珠打到天黑,回家倒頭就睡,第二天照樣嘻嘻哈哈,煩惱全忘光。
而現在的孩子,卻少了宣泄的方式,終日困在““情緒牢籠”里。
他們白天關在補習班的教室里,晚上困在寫不完的作業堆里。唯一能傾訴的“朋友”是平板電腦里的動畫角色。
委屈了不敢哭——媽媽說“要堅強”;生氣了不敢鬧——爸爸說“不懂事”。
為什么情緒會失控?
神經科學研究發現,長期壓抑的情緒會堆積在大腦杏仁核中,像不斷充氣的氣球。當壓力超過臨界點時,一次小小的摩擦(比如弄丟橡皮)就可能引發崩潰。
更扎心的是,許多家長自己也在焦慮:
“別人家孩子鋼琴過了十級,我家這個連坐都坐不住……”
這種焦慮化作無形的壓力,最終壓在了孩子身上。
三
代際創傷:我們正在重復父母的錯誤
一位朋友曾發誓:“我絕不像我媽那樣對孩子大吼大叫!”
可當她看到孩子磨蹭寫作業時,脫口而出的竟是當年母親罵她的話:“你怎么這么笨!”
她愣住了——我們厭惡父母的教育方式,卻不知不覺活成了他們的樣子。
這就是心理學中的“代際傳遞”:
童年缺乏擁抱的孩子,當了父母后也抗拒親密;
從小被否定的家長,更容易用打擊式教育;
甚至我們脫口而出的“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正是兒時最害怕聽到的話。
過去的父母不懂心理學,但他們給了我們“解藥”——兄弟姐妹的陪伴、田野里的瘋跑、鄰居家的玩伴。
這些天然的“情緒緩沖帶”,讓創傷有了愈合的機會。
而現在的孩子呢?獨生子女的孤獨、電子屏幕的冰冷、競爭壓力的早熟……
當創傷無處安放時,心理問題便悄悄滋生。
四
把孩子“還”給童年:三個接地氣的建議
●每天留一段“無用時間”
關掉鬧鐘,扔掉計劃表,讓孩子發發呆、挖挖沙、追追蝴蝶。
無聊是創造力的土壤——那些蹲在路邊觀察蝸牛的時光,遠比背下一首唐詩更重要。
● 把“別哭了”換成“我陪你”
當孩子哭鬧時,試著說:“你很難過對嗎?媽媽在這里。”
情緒就像洪水,越堵越泛濫;接納才是疏通的閘門。
● 全家一起“犯錯”
周末和孩子約定:今天不批評彼此。爸爸可以炒糊一盤菜,孩子能穿著反襪子出門。允許不完美,才能打破焦慮的循環。
做孩子的“安全基地”,而非“監工”。
一位兒童心理學家說:“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知道——哪怕全世界都覺得你不夠好,回家永遠有一盞燈為你亮著。”
或許我們無法復刻過去的田野與星空,但至少可以:
少一些“你必須”,多一些“你可以”;
少比較“別人家孩子”,多看見“我的寶貝”;
把焦慮換成信任,把控制換成陪伴。
童年不是為成年做的準備,童年本身就是目的。
與其追問“為什么孩子這么脆弱”,不如問問自己:“我們給了孩子多少做孩子的權利?”
答案,或許就藏在每天的瑣碎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